1月9日,南山區(qū)小學四年級數學期末考試試卷經公開后,引發(fā)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一時輿論如潮。師說君認為,在鋪天蓋地對于此事的評論中,既有內行人的真知灼見,作為利益攸關者的家長的真實心聲,但同時也有各種“牛頭不對馬嘴”或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胡言亂語,對此大家應審慎、客觀、冷靜地看待,不被人輕易帶了節(jié)奏。
師說君更愿意將此次事件看成是教育系統在推進新課改過程中的插曲,或者一次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探索。這種方向無疑是正確而且必須的,只是具體操作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事情發(fā)展至此,再就事件本身做一些情緒性的表達已無任何價值,更值得大家思考的是:這份試卷的背后是一種怎樣的思路與設計?在人工智能呼嘯而來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更好地教學與考試?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作為主導者的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如何做得更好?社會各界如何就新課改取得共識并形成合力,以培養(yǎng)真正適應未來的人?
今天師說君鄭重推薦深圳一位校長對此事的看法,并歡迎大家提出更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近期,南山區(qū)小學數學考試臨時延長考試時間一事,引發(fā)廣泛關注。表面看,此事在一些家長、教師群體中引發(fā)焦慮情緒,而本質上,事件背后凸顯出教育教學潛在的深層次問題。
家長群體:多重擔憂下的焦慮
看到孩子在考試中被難題困擾,家長們憂心忡忡。他們首先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懷疑孩子數學學習是否存在短板,能否跟上教學進度。小學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數學作為主科,其學習情況直接關乎孩子未來的學業(yè)走向。
不少家長還對孩子后續(xù)數學學習的進程感到焦慮。他們擔心此次考試的挫折會讓孩子在后續(xù)學習中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降低,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埋下重重阻力。此外,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家長也會反思自身教育方式,懷疑自己對孩子的輔導是否有效,陷入對自身教育能力的焦慮。
教師群體:教學壓力與效果的雙重焦慮
對于教師而言,學生在考試中的不佳表現,會讓他們對教學效果產生擔憂。他們開始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內容是否契合學生實際水平與考試要求。這種反思往往伴隨著自我懷疑,給教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學生群體:擔憂與自我懷疑交織
考試過程中,面對大量難題,學生容易產生挫敗與無助感,從而對數學學習萌生擔憂與抵觸情緒。這種消極情緒一旦產生,便可能蔓延至后續(xù)學習中,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甚至對整個學習過程心生厭惡。
同時,學生在難以完成的試卷面前,容易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或努力,自信心與學習動力受挫。這種自我懷疑若長期存在,將嚴重影響學習態(tài)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阻礙成績提升。
挑戰(zhàn)背后:教育教學的沖突與機遇
此次事件背后,實則是教育教學方向、觀念與現狀的沖突顯現。當前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與綜合能力提升。然而在現實中,部分教學仍傾向傳統知識灌輸,以應對考試為主要目標,忽視學生能力與興趣培養(yǎng)。
從考試角度看,此次試卷旨在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與學生長期接受的常規(guī)教學不匹配,導致學生難以適應。家長雖期望孩子全面發(fā)展,但在升學壓力下,常過度關注成績。教師受傳統教學評價體系影響,在教學創(chuàng)新與平衡學生成績提升上左右為難。這一沖突雖帶來挑戰(zhàn),但也為各方提供了改進的機會。
幾點建議:多方協同,優(yōu)化教育教學
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與學生實際水平設計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教授數學概念時,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運用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同時,利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借助智能教學平臺,獲取個性化教學資源,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制定差異化教學方案,精準輔導。
家長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是多元的,成績并非唯一衡量標準。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同時,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如數學學習類APP,幫助孩子進行課后鞏固與拓展學習,但需把控學習時間與內容,避免過度依賴。
學生調整學習方式
學生需在老師和家長引導下,樹立正確學習觀念,注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而非死記硬背。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交流互動,培養(yǎng)溝通協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學習資源,如智能答疑軟件,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真正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南山區(qū)此次小學數學考試,既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次努力,也最終變成了社會對于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演練”。筆者認為,只有家長、教師和學生多方協同,從觀念、方法、資源利用等多維度改進,才能優(yōu)化教育教學效果,才能真正讓新課改落地,讓學生在健康的教育環(huán)境中獲得全面而充分的成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