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時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zhàn)役中,共有八位正副司令員,在不同時間段領導志愿軍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正確指揮,加上志愿軍全體指戰(zhàn)員超出常人的意志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最終才能戰(zhàn)勝武裝到牙齒的美軍。
而抗美援朝戰(zhàn)役結束后不久,新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授銜儀式拉開帷幕。
那在異國他鄉(xiāng)指揮志愿軍的八位正副司令員都分別被授予什么軍銜?

彭德懷
當美軍于半島仁川成功登陸后,迅速打破戰(zhàn)局的微妙性,直到敵人將戰(zhàn)火燒至鴨綠江畔,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
千鈞一發(fā)之際,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對,當時遠在西北工作的彭德懷其想法與毛主席是不謀而合的。
此后彭德懷被緊急調到北京,他在會議上慷慨陳詞,講述了出兵的正確性與必要性,后來被毛主席委以重任,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任司令員兼政委。
1952年,彭德懷從朝鮮戰(zhàn)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3年7月,彭老總回到朝鮮,在板門店地區(qū)作為中方代表與聯合國軍最后一任司令官克拉克正式簽署了《朝鮮停戰(zhàn)協定》。
1954年,彭德懷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他位列十大元帥之一。

鄧華
1950年10月,彭德懷率領第一批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因為主客觀因素導致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在戰(zhàn)役構想還有臨陣配合時顯得有些唐突和不統一。
后來在毛主席的提議下,朝中雙方決定組成一個聯合指揮部。當時,鄧華率十三兵團20萬雄師歸于彭德懷麾下,他就是在此時擔任副司令員。
直到1952年,彭老總因病回到國內休養(yǎng)同時主持軍委工作后,鄧華暫代司令員一職,隨后改任司令員兼政委。
1954年10月31日,在彭德懷的提名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任命鄧華為副總參謀長,主管作戰(zhàn)方面事宜。1955年3月,鄧華兼任沈陽軍區(qū)司令員,并于同年被授予開國上將。
值得一提,在朝鮮戰(zhàn)場上,鄧華與彭老總結下了深厚的戰(zhàn)友情,即使回到國內后,心里都惦記著對方。
彭德懷臨終前還囑咐浦安修把鄧華送給他的金質煙盒物歸原主。鄧華重新回到部隊工作后,把自己晚年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為彭德懷元帥平反昭雪上……

楊得志、楊勇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51年6月12日,楊得志和李志民率志愿軍第十九兵團跨過鴨綠江。出國前,周恩來總理特意安排在中南海接見楊得志等人,為他們餞行。
周總理自豪地說:“要把你們‘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都拿出去,叫做‘三楊開泰’!”
1953年5月11日,志愿軍第二十兵團楊勇司令員和政委王平也來到了朝鮮前線。
5月16日,楊勇和王平抵達志愿軍總部駐地檜倉,志愿軍代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楊得志熱情地歡迎他們。后來在楊得志等志司首長的大力支持下,楊勇率部在金城反擊戰(zhàn)中給予敵軍以沉重打擊。
1954年2月,楊勇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由于鄧華代司令員已經回國,楊勇協助楊得志領導志愿軍總部工作。同年10月,楊得志被任命為志愿軍司令員,楊勇仍任副司令員。
此時,楊得志也已先期回國,他是在國內接到任命的,組織上已確定他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志愿軍主要領導工作的擔子,由楊勇擔負。
1955年4月,楊勇接任志愿軍司令員。正是在同一年,楊得志、楊勇分別被授予上將軍銜。
到了70年代末,年近七旬的楊得志將軍再次領兵上了前線,他無愧于“戎馬半生”這一特殊稱號。

陳賡
作為李云龍“口中天王老子都比不上”的旅長,身為黃埔一期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陳賡將軍生平履歷實在過于傳奇。
而在舉世矚目的抗美援朝中,從1950年底至1952年6月,陳賡三次赴朝鮮戰(zhàn)場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陳賡第一次入朝是在1950年底,他前往位于朝鮮成川郡君子里的志愿軍司令部,實地考察朝鮮的戰(zhàn)況,為正式赴朝指揮作戰(zhàn)做準備。
1951年2月,為保障抗美援朝長期作戰(zhàn),中央軍委決定志愿軍部隊實行輪番作戰(zhàn)方針。3月中旬,中央軍委任命陳賡為志愿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由于長期作戰(zhàn)與勞累,陳賡患左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被迫留在北京治療,王近山副司令員帶領第三兵團入朝作戰(zhàn)。
1951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陳賡為志愿軍第二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8月中旬,陳賡腿部剛剛消腫,就拄著拐杖再次入朝參戰(zhàn)。
1952年3月,彭德懷回國治療。經彭德懷提議,中共中央任命陳賡代理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2年6月,陳賡奉命回國組建軍事工程學院。
1955年,陳賡被授予開國大將軍銜,于60年代初因病離世。

宋時輪
身為志愿軍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負責參與指揮了1950年的長津湖戰(zhàn)役。
長津湖戰(zhàn)役后,宋時輪率九兵團在朝鮮元山、咸興一帶休整。不久,兵團第二十六軍參加了第四次戰(zhàn)役,其余部隊休整結束后負責東海岸防御。
1952年初,宋時輪離開第九兵團,到志愿軍總部協助彭德懷工作。根據彭德懷的指示,他和陳賡主持志愿軍對美軍攻、防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經驗總結工作。
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志愿軍的全面工作由陳賡主持。宋時輪積極協助陳賡,負責作戰(zhàn)、教育訓練和特種兵工作。
6月中旬,陳賡奉命回國,志愿軍的全面工作由鄧華主持。7月11日,中央軍委命令:免去宋時輪志愿軍第三副司令員、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職務,調任中央軍委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
1952年8月下旬,宋時輪離開朝鮮。在中朝邊境,宋時輪回望這片戰(zhàn)斗過的土地,面向長津湖方向深深地三鞠躬,起身時,已是淚滿衣襟。1955年,宋時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旋風將軍”韓先楚
從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到東北野戰(zhàn)軍第三縱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四十軍,韓先楚領導的“旋風部隊”稱謂始于1946年的東北戰(zhàn)場,時任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說:“在這里,最難對付的是韓先楚的‘旋風部隊。”
衛(wèi)立煌接替陳誠經營東北戰(zhàn)場時也說過“這支部隊動作之快,如同旋風般”。
1950年10月,韓先楚被任命為志愿軍副總司令。解放軍第四十軍也被改稱志愿軍第四十軍,于同日在軍長溫玉成的率領下入朝參戰(zhàn)。
1951年的1月,韓先楚率軍拿下了當時朝鮮的首都漢城。后來他歷任志愿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協助彭德懷元帥指揮了一、二、三、四次戰(zhàn)役。
回國后,韓先楚先后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福州軍區(qū)司令員和中央軍委常委等重要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六星上將”洪學智
洪學智將軍是安徽金寨人,從排長、連長一路打上來,是我軍一位既有聲望的著名戰(zhàn)將,卻在抗美援朝時被迫從事“婆婆媽媽”的后勤工作。
1951年,他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時才38歲,直接參與指揮作戰(zhàn),后來被指定分管后勤,曾多次向彭德懷請求千萬別讓他改行干后勤,以后他還是想要當軍事干部。
1951年4月,彭德懷讓洪學智回國向周總理匯報志愿軍后勤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尋求解決辦法。在周總理的耐心勸解和實際指導下,洪學智后來一直在我軍負責重要的后勤工作,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1988年,洪學智又一次授予了上將軍銜。

除上述志愿軍正副八位司令員外,在為時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zhàn)役中,我軍還涌現出許多著名戰(zhàn)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傅崇碧、梁興初、吳瑞林、王近山、溫玉成、秦基偉、吳信泉等等。
這些志愿軍將領個個都身經百戰(zhàn),在朝鮮戰(zhàn)場上創(chuàng)下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戰(zhàn)爭奇跡。比如志愿軍第三十八軍就有“萬歲軍”的美稱,身為軍長的梁興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并擔任海南軍區(qū)司令員和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
還有前段時間上映的《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中,由著名演員吳京所扮演的傅軍長,其原型就是志愿軍第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
在鐵原阻擊戰(zhàn)中,六十三軍上下展現了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1955年,傅崇碧他被授予少將軍銜,并擔任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和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
民間有句老話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抗美援朝完全是新生的中國為應對聯合國軍挑釁,被迫參與的一場戰(zhàn)爭。彼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各行各業(yè)百廢待興,毛主席本不愿意打這場仗。
但為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他老人家以超出時代的眼光與戰(zhàn)略格局,決定打好這場立國之戰(zhàn)。
在此大背景下,我軍涌現出許多令后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將領。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不論軍銜高低,都是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英雄,其個人榮譽與履歷值得后世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許旸. 29位志愿軍將領后代撰文,致敬緬懷英雄先烈[N]. 文匯報,2021-04-04(002). DOI:10.28814/n.cnki.nwehu.2021.001348.
[2]華慶來.在志愿軍司令部的日子[J].檔案春秋,2014(11):26-2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