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憶舊丨童年的冬天童年的年
作者:宋曉慧
一一童年的冬天
當舊光陰漫卷而來
心頭掠過陣陣溫柔的風
虔誠的捧起歲月的禮物——
2022年熱播的開年大戲《人世間》講敘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人世間》深度還原了那個時期的生活,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長春拍攝的,一切都是那樣親切。劇里的“光字片”部分場景是長春鐵北,那一排排青磚平房,一扇扇脫漆褪色的門窗,一個個堆滿破爛的小院兒,一條條被擠的沒有路的路,是那么的真實,特別是那親如一家的鄰居,把我?guī)Щ鼐眠h的童年。
小時候我家住在大雜院,包括一個二層樓和一排平房。全院十幾戶人家像親戚一樣,孩子們都在一個學校讀書,每天一起上學,一起玩,家家都開著門,日子過得熱熱鬧鬧。 大概是1968年,院兒里新搬來一戶,家里只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兒和她的爸爸。我家住在二樓的最西邊,她家住在二樓的最東邊,每天都能看見她坐在樓梯凳上哭,后來姥姥就讓她住在我家,一住就是一年多。鄰里關系和電視劇《人世間》里一模一樣。

【那年冬季的長春街巷,資料圖片?!?/p>
童年的記憶中,國慶節(jié)剛過,家家就忙著準備冬儲菜了。街上一輛輛裝滿大白菜的卡車一趟趟的穿梭,副食店門口放著能稱幾百斤的鐵磅秤,售貨員眼睛盯著秤,叭叭的左右移動著秤砣,稱重量忙收款。所有的冬儲菜都是憑票供應,按照人口定量分配,人們排著長隊購買,大人孩子齊上陣,有人排隊交款,有人排隊取菜,互相幫忙,用手推車前拽后推把菜運回家。
那時候窗框都是木頭的,只有一層玻璃,冬天來臨前,家家都會將報紙裁成一寸多寬的長條,用面粉制成漿糊,把所有的窗戶縫都糊上,以此減少冷風進入室內。媽媽會給我們織毛衣,毛褲,圍巾,手套……,姥姥則給全家人做棉衣,棉褲,有時還給我們做棉鞋,而這一切都要在第一場雪到來之前準備完畢。
長春的冬天到處都是天然滑冰場, 戴著毛線織的滑冰帽,肩上挎一副冰刀鞋去滑冰,是童年冬天里最美好的記憶。最正規(guī)的滑冰場是長春市勝利公園露天滑冰場,有跑道,可承辦冰上運動比賽。它的西側還有一個燈光球場,夏天是籃球場,冬天澆上水就是滑冰場。

【那年冬季里人民廣場上的人們,資料圖片?!?/p>
小時候玩冰球的球桿,我們叫它冰拐子都是自制的。一種是一根木棍,前面釘一塊膠合板;另一種是找一截彎樹杈,扒去樹皮 ,后一種更結實、耐用。最難忘的是觀看冰球比賽,當年的室外看臺都是水泥臺階,冬天只能站著觀看。那時的冬天比現在寒冷,棉襖、棉褲、棉鞋、棉帽子、圍巾、脖套、手套全副武裝依然凍的瑟瑟發(fā)抖,大人,孩子都是邊看比賽邊捂著耳朵,跺著腳。
我們的童年,即便冬天也是在戶外活動。路面的積雪被腳步壓成冰,孩子們選擇有冰的地方打“出溜滑”。這是北方孩子的特有技能,站在冰面上,一只腳往后蹬,然后雙腳一并,從冰面上嗖的滑過去,這樣比走快很多,還好玩。偶爾摔個屁股蹲兒,就會笑著爬起來,拍拍身上的雪,繼續(xù)跑著向前走。選一個有坡的地面潑上水,結冰后就是一個天然的滑梯。打雪仗,玩雪橇,抽冰尜,滑雪是北方孩子冬天的快樂,半個世紀過去了,記憶依然那么清晰。

【年畫中的滑冰場面,圖片源自網絡?!?/p>
從天而降的雪花飄飄灑灑,給孩子們帶來無比的歡樂。潔白的雪像白糖一樣鋪滿大街小巷,房屋,樹木都披上圣潔的面紗,猶如走進一個童話世界。當年學校沒有“休雪假”,學生們會帶上清雪工具早早的到學校,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指定分配的掃雪區(qū)。師生一起拿著鐵鍬,把雪推到路邊,樹下,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和雪人,還會悄悄的把雪揚到其他同學的臉上,灌到衣領中,一陣陣的吵鬧聲,歡笑聲,打著滾兒在雪中追敢著……
一一童年的年
放聲呼喚著,呼喚著遙遠
那年,那月,那深情的撫育
那一個個紅紅火火的年——
每每快過年的時候就會想起姥姥,眼前就浮現一堆畫面,每一個畫面都是姥姥忙碌的身影,六七十歲弱小的身軀,一步一挪的三寸金蓮,當年她是怎樣組織和操辦的過年呢?

【年畫里的春節(jié),作者供圖?!?/p>
姥姥是從清朝那時走過來的小腳女人,生過五個兒女,只有我媽幸運的活了下來,她說是因為她給媽媽起的小名叫栓,門栓的栓,所以媽媽才被她一聲聲的拴住。她的一生都圍繞著她這唯一的女兒和我們兄妹三人。姥姥沒有文化,只認識姥爺和她自己的名字還有大小多少等眼前常見的十幾個字,河北老家常有信來,李鳳山大人收,這是她記得最牢的字,信封里裝著她的惦念和鄉(xiāng)愁 。
六十年代是計劃經濟,一切都要憑票購買,布票、糧票、肉票、糖票、豆腐票、雞蛋票……票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樁抹不去的記憶。在姥姥的指揮下,我和哥哥也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備年貨、買年貨活動之中,買一次離年就近一天。我倆拉著爬犁和姥姥一起去糧店買米,買面,買油,買過年特供的葵花籽和花生。那時候糧食是每人每月按量供應,姥姥總是把每月的“細糧"存在糧證上,留著過年一起買。她經常拿出糧證,翻到最后一頁讓我給她念,告訴她糧證上存了多少精粉,多少香油。

【記憶中,過年時的小紅燈籠。作者供圖?!?/p>
每年過年前姥姥都給我和哥哥做一套新的棉襖棉褲,哥哥的棉襖面都是藍色,我的是花布或者是那種叫線綈的絲綢,棉褲和棉襖里兒常用穿舊了的褲子和襯衫。首先把這些舊衣服裁剪、拼縫成需要的型狀,用熨斗烙平。那時的熨斗叫烙鐵,先將烙鐵放在爐子上加熱,再把一塊濕布放在要熨的布上,一下一下的熨,濕布干了,熨的布也就平整貼和了,然后把嶄新的布面鋪在炕上,中間一層層的絮上棉花,把里布放在上面鋪平,這樣才開始一針針一線線的絎。
她總是盤著腿坐在她那大鋪炕上,先是拿著針在頭皮上劃幾下,然后在布上劃出深深的一條線,沿著這條線絎出來的針碼直,針腳也勻。姥姥做衣服從來不用尺量身,只是用手比一下看看是幾拿(讀三聲)件件合體。棉襖棉褲平平整整,穿上既舒服又好看。有時候姥姥還教我纖衣服邊和袖口。幫姥姥認針,時時的鉤一下爐火是我常常要做的事。

【過新年穿新衣的歡喜少年,圖片來自微信公號?!?/p>
姥姥不僅會做衣服,還會做鞋。記得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她就會把平日積攢的碎布拿出來,用一塊木板把布一層層的粘到一起,打成袼褙。涼干后剪成鞋底的形狀,再用白色的布條沿上邊,三層五層的疊到一起,便一針針的納鞋底。每當穿新鞋的時候,姥姥都讓我站在門檻上踩一踩,說這樣穿起來就不板腳了。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兒姥姥就用她那河北口音念這段兒歌,她要開始蒸餑餑了,年前她要蒸上幾鍋的各種各樣的餑餑,紅豆包、糖三角、還要把饅頭做成桃和金魚型狀,用大棗做金魚的眼睛……姥姥的面盆像洗臉盆那么大,早上把和好面的盆放到爐子旁邊,到下午就變成一大盆軟軟的一拽就拉絲的發(fā)面。到了“二十八把面發(fā)"那一天姥姥早就蒸完幾鍋白白胖胖的餑餑凍上了。從小到大最愿意吃姥姥做的大肉包子,肉汁都浸漫到包子皮兒里。
童年的年總是從三十兒下午開始,在大人們忙著剁餡準備包餃子之前,我就把看了一遍又一遍的過年穿的新衣服、新鞋、新襪全搬過來,一件一件美美的穿上,對著鏡子讓姥姥把我那長長的辮子系上漂亮的絲綢頭綾子,歡樂的跑到院子里和小伙伴一起打著燈籠,一趟趟的上樓下樓,跑著笑著呼喊來更多的小伙伴,紅蠟燭點亮的玻璃燈籠和噼里啪啦的爆竹溫暖,映紅了年三十兒的夜晚………
(原文來自作者的美篇,有改動。)
作者簡介:宋曉慧,筆名太陽屋,長春市人,銀行退休職員。
【胡同長春】編發(fā)長春記憶文章,歡迎閱讀點贊、劃線留言、轉發(fā)分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