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假期前躊躇滿志列計劃,假期中醉生夢死,假期后背著厚重的、沒翻幾頁的書返校時,十分懊惱。很多人都說年味越來越淡,在我看來,讓時間在這短暫的幾天慢下來,靜下來讀幾本最喜歡的書,就是最大的年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怎么度過這個假期?放假前我跟學生談了我的經(jīng)驗判斷:寒假可能是最容易荒廢、最有時間欺騙性的一個假期,一天太長,30多天太短,稍有懈怠,看起來挺長的假期就虛度了。

為什么呢?因為中間隔著個過年,時間被分隔成不同的部分。剛放假,好好休息幾天,心安理得地放松和休息,辛苦了一個學期,必須放飛一下自我,游戲、聚會、美食、出游。玩得差不多了,這就快過年了,小年就算就進入年的節(jié)奏了,總不能過個年還要讀書學習寫作吧?春節(jié)就是用來玩的,其他的,過完年再說吧,順理成章的“年后再說”。等過完年了,這就要開學了。唉,很快又要進入那種學習節(jié)奏了,趕緊趁這幾天最后的瘋狂。于是,假期前準備的學習計劃,列的書單,從圖書館背回家厚厚的書,沒翻一兩頁。

很慚愧,我讀書時的前幾年寒假,常常就是這么過來的:假期前躊躇滿志列計劃,假期中醉生夢死,假期后背著厚重的、沒翻幾頁的書返校時,十分懊惱。

其實,過年應該是讀書最好的時間,像過年這樣有整塊的時間、能夠真正慢起來的時間,真不多。特別是大學生,課程多,作業(yè)多,平時基本就是卷各種作業(yè),翻教科書,為寫論文而看論文,很少有較完整的時間去讀經(jīng)典。中學生也是如此,提倡“整本書閱讀”,但那么大的應試壓力,哪有時間讀整本書?暑假寒假兩個長假期,最應該充分利用的讀經(jīng)典時間。

每年的春節(jié)假期,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趁這段時間讀幾本大部頭。經(jīng)典不是“準備讀的書”,而是“不斷重讀的書”,那幾本書確實都很經(jīng)典,經(jīng)典到讓我一直放在枕邊,有時間就翻翻。日常碎片時間中,往往讀幾頁就讀不下去。如今的過年,不必應酬和來回折騰,可以有大塊的時間自主支配,慢下來把難啃的書讀進去。很多人都說年味越來越淡,在我看來,讓時間在這短暫的幾天慢下來,靜下來讀幾本最喜歡的書,就是最大的年味。

傳統(tǒng)的年味,靠的是外在的熱鬧,靠生活場景的切換和空間流動帶來的陌生感,塑造一種與日常不一樣感覺。如今很多時候的過年,沒有流動和切換,無法跳出“熟悉場景”,仍在日常生活軌跡中,似乎無法找到年的味道。其實,如果從外在的空間切換回到內(nèi)在的時間切換,就能感到年味。我更在意的是時間,空間沒有切換,但時間坐標切換了。從歷史哲學的角度看,人的時間蘊含著多種可能生活的維度,內(nèi)含在無數(shù)方向上展開的可能性,日常以工作日為坐標的時間霸權(quán),遮蔽了時間向生活、家庭、藝術、審美、內(nèi)心、靜思等其他方向伸展的可能性,以工作效率為中心,把其他都視為“浪費時間”和“消耗生命”。過年則通過“集體按下暫停鍵”而切換到另一種時間坐標,從以“快”為美的工作場景,回到慢下來的家庭和內(nèi)心場景。

現(xiàn)代人被“快”施了魔法,過年的標志是,可以理直氣壯地慢下來。過年是一種對日常暫時的時間掙脫,無論在哪里,時間都慢了下來。人們平常緊張的表情放松了下來,街上的人腳步慢了下來,早上不必被鬧鐘叫醒,不用記今天是“周幾”,沒有“浪費時間”的他者規(guī)訓和監(jiān)控焦慮,沒有氣氛組哄抬的進程壓力。最大的年味,難道不是這種“慢”嗎?效率主導著現(xiàn)代性的當下,過年這樣慢下來的時間真太少了。中國人的過年習俗,可能包含著這種慢生活對快節(jié)奏的抗拒,從公司回歸家庭,從內(nèi)卷回歸躺平,就是從快的螺旋中抽離,進入一種讓自己與內(nèi)心、與親人靠得更近的時間節(jié)奏中。

慢下來可以做很多事。可以陪孩子,可以奢侈地追幾部劇,可以發(fā)呆,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些日常記下的思想火花,可以好好讀幾本書。讀書這件事,特別是讀經(jīng)典,特別需要慢下來。

比如讀劉勰的《文心雕龍》、莫斯科維奇的《群氓的時代》、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都有門檻,是一次閱讀挑戰(zhàn)。只有靜下心來耐心去讀,甚至有“讀半個小時沒看懂回過頭去再讀”的心理準備,才能慢慢進入那種思想的境界,在頓悟和啟思中享受思辨的張力。對于一些難啃、需要坐冷板凳硬閱讀的書,我一般都是等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孤獨、安靜時去讀,免得自己的浮躁糟蹋了別人的思想。我們常抱怨別人的書寫得晦澀難懂,很少反思自己其實的耐心還沒有超過20分鐘。別人思考了一輩子的問題,壓箱底的思想,哪可能讓你一張圖就讀懂、五分鐘就明白、量子波動就秒懂?

常跟學生說,讀一個人的書是需要資格的,你要有耐心讓自己慢下來,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澀,去獲得這個閱讀資格,而不是看一兩頁就輕易扔一邊。再難讀的書,克服了前30頁的閱讀痛苦,堅持一小時之后你可能就慢慢讀進去了。別指望一下子就被吸引,我的閱讀經(jīng)驗是,前30頁往往是作者設的障礙和門檻,作者對讀者也是有選擇的,一個優(yōu)秀的作者也是在尋找優(yōu)秀的讀者,絕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個不學無術的人糟蹋,真正感興趣的自然能邁過門檻并真正入境。很多人的問題在于,容易被書的標題吸引,卻連30分鐘的耐心都沒有。那些讓人很舒服、不斷點頭的輕松閱讀,往往是重復你既有認知的無效閱讀,要想獲得認知增量,需要艱難的入境,需要經(jīng)歷“先澀后暢”的考驗,需要燒腦的堅硬閱讀。

慢的本質(zhì)在于,讓時間的駕馭從外在和他者手中掙脫,由自己內(nèi)心去主導,從容,淡定,寧靜。年味有兩面,一面是家庭團圓的熱鬧,一面是這種慢下來的寧靜內(nèi)心。寒假和春節(jié)的時間欺騙性正在這里,一天很長,一個假期卻很短!

這本《時評中國5:用批判性思維阻斷庸常》,如書名所呈現(xiàn),就是分享深度觀點表達的一些思維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當然”,太多“理所當然”凍結(jié)在絲滑的判斷中,讓我們的很多寫作停留于膚淺的表面,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相比前面幾本“時評中國”,本書更重視閱讀積累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積累,如何在日常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方法,如何找到有競爭力的角度,如何讓表達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讓時評和議論文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書每一章前特別增加了“10個閱讀與積累技巧”“10種讓角度與眾不同的方法”“增加語言感染力的10個途徑”“迅速提升寫作流暢感的10個步驟”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寫、快傳的寫作實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