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向我們展現(xiàn)了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愛情悲劇,道盡繁華背后的落寞與哀傷;《啼笑姻緣》向我們展現(xiàn)了樊家樹與沈鳳喜、何麗娜的情感糾葛,道盡人性的復(fù)雜與世事的無常。
這些風(fēng)靡一時的作品全部出自鴛鴦派代表作家張恨水之手。然而,這位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長袖善舞的大師,感情之路卻布滿荊棘,充滿了戲劇性與無奈。

他的婚姻故事,宛如一部劇情跌宕起伏的小說,其中尤為令人無言的是他與第一任妻子徐文淑的婚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滿腹經(jīng)綸的張恨水也未能逃脫包辦婚姻的枷鎖。
張恨水原名叫張心遠,1895年出生在江西廣信府。他的父親張鈺曾是管理軍營政務(wù)的軍官,他的母親戴信蘭則是一位心靈手巧,為人忠厚的良家婦女。張家在當(dāng)?shù)匾菜愕蒙鲜敲T望族。
張恨水幼年時,成天迷迷糊糊,很喜歡睡覺,母親親昵地稱他為“呆子” 。張恨水自然不呆,6歲進入私塾的他,已經(jīng)開始閱讀四書五經(jīng),不到半年時間讀完十二本,以“少年才子”聞名鄉(xiāng)里。
張恨水是家里最受寵愛的孩子,祖父無論出游還是會友,都喜歡把他帶在身邊。為了教張恨水學(xué)會騎馬,祖父還特意買了一頭山羊,配上一副小鞍韉,并親自砍竹為刀,派兩個有經(jīng)驗的老兵教他。
張恨水自小也非常崇拜會武功的祖父,尤其驚嘆于祖父手拿一雙筷子,隨手一伸,就能夾斷蒼蠅翅膀的技巧。多年后,他也將其移植在《啼笑姻緣》中關(guān)壽峰請樊家樹吃飯時用筷子夾蒼蠅的情節(jié)上。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他年少時陡然轉(zhuǎn)向。1912年,張恨水的父親突然因病逝世,家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家里的經(jīng)濟來源中斷,曾經(jīng)優(yōu)渥的生活一去不返,無奈之下,張恨水只好回到祖籍安徽潛山。
家里的突然變故讓張恨水暫時失去上學(xué)的機會,家里的親戚得知此事后,主動給予支援,他才得以重回學(xué)校。但二次革命的爆發(fā),再一次碾碎他上學(xué)的機會,18歲的張恨水只好落魄回到老家。
36歲的戴信蘭見張恨水整日郁郁寡歡,很是焦慮,她想著,要是兒子成了家,有了妻子的照料和牽掛,或許情緒有所好轉(zhuǎn)。于是,她就向妯娌吐露了為張恨水娶妻的想法。
在母親的安排下,一門親事悄然降臨,對方是徐家牌樓的姑娘大毛,她比張恨水小兩歲,會女紅,懂禮節(jié),人也非常賢淑。
張恨水得知此事后,第一反應(yīng)是拒絕。深受新文化熏陶的張恨水對自由戀愛充滿著向往,所以很反對包辦婚姻,再加上他從母親那里得知大毛姑娘是個村姑后,更不愿意了。

然而,面對母親的苦苦哀求,看著母親日漸增多的白發(fā)和眼中的期盼,他又無法狠心拒絕。張恨水跟母親提出一個條件,他希望能在婚前見一見大毛姑娘。在那個傳統(tǒng)年代,未婚男女婚前見面是罕見事,甚至?xí)馊朔亲h,但母親為了促成這事,只好答應(yīng)了。
在媒婆的安排下,張恨水在徐家見到了家人口中的“大毛”,她面容清秀,眉眼含笑,舉手投足間透露著溫婉的氣息,看著樣貌嬌好的少女,張恨水默許了這門親事。
1913年農(nóng)歷臘八,張府上下張燈結(jié)彩,賓客們歡聲笑語,紛紛向張恨水和他母親道賀,所有人皆大歡喜??僧?dāng)張恨水把媳婦娶進門,揭開蓋頭時,卻使他倒吸一口氣,驚詫不已。那位給予他無限魅力的姑娘,瞬間成了翹著嘴唇,塌著鼻梁,身材矮胖的丑女。
張恨水只覺得腦袋“嗡”的一聲,氣血上涌,被騙的屈辱感一股腦涌上心頭,他猛然退后幾步,轉(zhuǎn)身奪門逃跑,嘴里喊著:“娘!娘!”

那聲音里充滿了害怕和絕望。原來,跟他結(jié)婚的這個女子并非他在徐家看到的女子。一番了解后,張家人才明白他們母子倆中了媒婆的障眼法,張恨水在徐家見到的那位姑娘,是大毛姑娘的表妹,媒婆這么做,就是為了能促成這門親事,至于她為何這么做,答案尚未得知。
原本溫馨的新婚之夜,陷入了混亂與尷尬。受到驚嚇的張恨水一路狂奔到后山坡。而新房內(nèi),大毛姑娘獨守空房,她雖然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何事,但從張恨水驚恐地叫喊中,也能猜到幾分。她默默坐在床邊,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心中滿是苦澀,這場婚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陰霾。
張恨水母親了解完情況后,也感到很詫異,并對兒子心生愧疚。然而,木已成舟,她也只好一邊安慰媳婦,一邊派人去把兒子找回來。
張母流著淚勸說兒子:“兒啊,這婚已成,徐家姑娘很無辜,我們不能做那絕情事,也不能當(dāng)那絕情人。你且和她相處看看,日子久了,自然感情就有了,這個姑娘雖然長相平凡,但也確實是個勤勞本分的好姑娘……”
張恨水雖然滿心悲憤,但又無可奈何,他望著母親滿臉是淚痕的面容,想起家中困境,以及母親多年的操勞,終究還是決定接受這荒唐的包辦婚姻。

這位被命運捉弄的新娘,原名叫大毛,后來改名叫徐文淑,她自幼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目不識丁。但是她性格溫順,心地善良,只知道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jié)婚后,徐文淑并沒有因丈夫的冷淡而心生不滿,反而任勞任怨地伺候婆婆,照顧弟妹。她的善良與質(zhì)樸贏得張家人的認(rèn)可與尊重,唯獨沒能捂熱丈夫的心。
后來,在家人的勸說下,張恨水與徐文淑有了夫妻之實,她先后孕育了一兒一女,可命運就是那么殘酷,兩個孩子都在幼年時因病夭折。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徐文淑悲痛欲絕,也讓她認(rèn)清了現(xiàn)實,不再對丈夫抱有過多期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恨水身邊也出現(xiàn)了新人,他先后迎娶了二房胡秋霞和三房周南。徐文淑將這一切看在眼里,默默承受著。當(dāng)胡秋霞的孩子無人照料時,她主動伸出援手,將胡秋霞和張恨水的長子張曉水視如己出。
后來,張曉水回憶起跟長輩的往事時,說道:“我當(dāng)年生孩子時早產(chǎn),家里人來不及找接生婆,孩子生下后沒有哭聲,是大媽(徐文淑)將他抱在懷里,用體溫將其暖醒,幾個小時后,孩子才哭出聲來,我跟孩子的命,都是大媽救的……”

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恨水將家人送回老家潛山,徐文淑便在老家繼續(xù)伺候婆婆,操持家務(wù)。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沒有丈夫的疼愛,也沒有子女的歡聲笑語,唯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
1955年夏天,張恨水來安慶看望徐文淑。夫妻別五年后相見,一個星期的相聚,轉(zhuǎn)瞬即逝。張恨水原本想回家鄉(xiāng)祭拜先祖,但是徐文淑考慮到眼下局勢動蕩,保險起見還是不讓他回了。
三年后的一天,徐文淑倒在了給張曉水寄信的路上,再也沒有起來,她的一生,就這樣在凄涼與堅守中畫上句號。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自由戀愛成為主流,人們能夠自主選擇相伴一生的伴侶。但張恨水與徐文淑的故事,依然如同一面鏡子,警示著我們珍惜當(dāng)下的自由與幸福,尊重愛情、珍視婚姻,莫讓歷史的悲劇重演,讓每一顆真心都能在愛與被愛中找到歸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