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之時,天下未定,天下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多有投靠實力雄厚之主。諸葛亮的大哥早就投奔了東吳,和諸葛亮一起游學的,比如孟公威、石廣元等人均投靠了曹操。但唯獨諸葛亮投在了當時手無寸土,將不過關(guān)張趙,兵不過千的劉備旗下。個中緣由令人費解。

孔明因何選擇劉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之所以費解,就是人們往往按照現(xiàn)代人的思維,把諸葛亮擇主當成了現(xiàn)代人選擇就業(yè)單位看待,所以很難理解。

按照現(xiàn)代人選擇就業(yè)單位的看法,一是要看公司的實力和規(guī)模,二是看自己在所去公司的升值空間。

曹操統(tǒng)一北方,謀士如云,戰(zhàn)將千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看公司的實力和規(guī)模,當時曹操應該是最佳選擇,占有整個北方,謀士如云,戰(zhàn)將千員。其次是孫權(quán),坐領(lǐng)江東六郡,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劉備只有一個新野縣,而且還是暫住,等于是個皮包公司,肯定沒人愿意加盟。

碧眼兒坐領(lǐng)江東,人才濟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備只有一個新野縣,而且還是暫住,等于是個皮包公司,肯定沒人愿意加盟。

劉備要啥沒啥,簡直就是皮包公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按照個人的發(fā)展前途,劉備的公司倒是很有吸引力。這也是易中天先生的觀點。易先生在《品三國》中講到,諸葛亮的志向是出將入相,曹操那里,郭嘉、荀彧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曹操自己就是了不起的人才,如果諸葛亮到曹操那里肯定不會得到重用。所以曹操不是好選擇。

而江東的孫權(quán)那里,張昭、周瑜與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也是非同一般,孫權(quán)基本上把二人當成家人看待,諸葛亮如果到孫權(quán)那里也肯定無法和張昭、周瑜競爭,沒法出將入相,所以孫權(quán)也不是好選擇。

對于諸葛亮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找一個還沒發(fā)展起來的,而且有前途的小公司,在這樣的公司最有可能實現(xiàn)其出將入相的個人理想。所以劉備就成了他的不二人選。

易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學者,他學貫中西,縱橫古今,觀點鮮明,分析透徹。他寫的《易中天中華史》我也是每本必買。不過關(guān)于易先生對于諸葛亮選擇劉備之原因的解釋,我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正如上面所分析,易先生說諸葛亮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出將入相的理想,而選擇了劉備,實際上還是在以今度古,把諸葛亮擇主簡單地比作了現(xiàn)代人擇業(yè)。如果按照現(xiàn)代人的擇業(yè)觀,易先生的觀點確實很有道理。

如果孔明只追求地位,劉表處他很有條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這里面有個問題,如果諸葛亮僅僅是為了個人能當上二把手,他干嘛不去荊州劉表處?劉表比劉備更是漢室宗親,而且憑著諸葛亮與劉表的關(guān)系(我在上一篇文章《諸葛亮娶丑女是因為看中了黃承彥的關(guān)系網(wǎng)嗎》當中有詳盡的論述),他在荊州混上二把手不是輕而易舉嗎?干嘛找劉備呢?

況且選擇劉備這樣弱的公司也是風險極大的。搞不好二把手沒有當成,性命都堪憂了。如果您非要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早就料到了劉表不成事,劉備能成事,我也只能無語了。

事實上,諸葛亮并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成了智慧的化身,魯迅就說《三國演義》寫“孔明之智近乎妖”。雖然他未出隆中,先定三分天下,可也不是什么都能預料得到。關(guān)羽之死他沒料到。荊州之失他沒料到。劉備的夷陵之敗他不也沒料到嗎?

所以當時的諸葛亮不可能提早知道我們后人所知道的歷史,提早就預見了自己跟了劉備就一定能當上二把手宰相。而且劉備的身邊也不都是無能之輩,號稱鳳雛的龐統(tǒng)不就也跟了劉備嗎?

事實上,諸葛亮跟隨劉備很久還都不是核心人物,直到劉備死后他才大權(quán)在握。之前的職位不過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甚至糜竺等人都比他官大,這怎么能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就是為了能當上二把手呢?

那么諸葛亮到底因為什么選擇了劉備呢?

在我個人看來,諸葛亮之所以選擇投靠劉備,就是因為二人有著相同的政治理想。目標的一致,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這個相同的目標,就是“成其霸業(yè),匡扶漢室”。

春秋五霸的目的是霸業(yè),不是帝業(y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謂的霸業(yè),與帝業(yè)不同。春秋五霸之業(yè)就是霸業(yè)。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他們所追求的并不是取代周天子,而是“尊王攘夷”,他們要維護的還是周天子的地位和周天子治下的社會秩序。

亮乃無雙國士,心系天下,忠君愛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對于諸葛亮,正如易先生評價的那樣,他是一位無雙國士,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的理想不是輔佐一個人把漢天子取代,而是要“匡扶漢室”,要“匡扶漢室”就要輔佐一位能“成其霸業(yè)”的人。這個人就是劉備。在諸葛亮的眼里,劉備就是“齊桓公”,自己就是“管仲”。

孔明的志向是當管仲,尋找自己的齊桓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證據(jù)就是《三國志》中所說:每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是最早提出“尊王攘夷”的人,也是成功實踐了這一思想的人。管仲的目的不是要推翻周朝,而是要維護周天子治下的秩序,只不過是要以齊桓公稱霸的形式來實現(xiàn)。

諸葛亮自比管仲,說明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輔佐一位像“齊桓公”那樣的人物“成其霸業(yè),匡扶漢室”。而遍觀當世之英雄,能與其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劉備。其他人的目的都不純。這在《隆中對》中說得也很清楚。

劉備對諸葛亮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在說出了“隆中對策”之后,最后一句話是: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成霸業(yè),興漢室”,這絕不是所謂的唱高調(diào),而是二人的真實心聲。

孔明是一位非常正統(tǒng)的知識分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諸葛亮的前后表現(xiàn)看,他是一個非常正統(tǒng)的知識分子,一句自比管仲就很能說明問題?!冻鰩煴怼分形覀円材芊浅C黠@地感受到諸葛亮那一顆拳拳之心。

而且當時漢獻帝還活得好好的,雖然天下紛爭,但名義上還是漢朝的天下。深受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諸葛亮想要重新恢復社會秩序,一定是要“匡扶漢室”。

仁義著于天下的劉備內(nèi)心的思想還是忠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劉備的表現(xiàn)也讓人處處感到他的目的是要“匡扶漢室”。劉備就是以仁義著名于天下的。所以陶恭祖才會讓出徐州。董承才會把漢獻帝的密詔給他。所謂“仁義”的核心就是忠君。

劉備的仁義也讓荊州名士多有耳聞。正是徐庶和司馬德操這些人把諸葛亮推薦給諸葛亮的。經(jīng)過幾番接觸,諸葛亮也已經(jīng)非常了解劉備,知道他的政治目的和自己高度一致,所以才最終選擇了劉備。

因為志同道合,孔明最終選擇了劉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這里面還有劉備知人善任的原因,諸葛亮在劉備處能充分發(fā)揮才能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劉備的政治目標符合諸葛亮的人生理想,諸葛亮的人生理想就是輔佐如齊桓公一樣的人物“成其霸業(yè),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