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字|塵谷行知

心性修養(yǎng)有先天之學和后天之學的區(qū)別,儒生修道者應該多少了解一點,才不致走彎路。

所謂先天,就是我們的本然之心,沒有世情俗物的掛礙,對應的君子之道是“正心”。

后天之學,則是指化除后天的習欲私心的方法,對應到君子修身工夫,便是“誠意”。

一切私欲都是從意念而生起,意念至誠,就可以完全恢復出天然的本心了,所以,正心之學是從誠意工夫上落實出來的,意不誠,則心不正。

《龍溪王先生全集》:

“正心,先天之學也;誠意,后天之學也。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從意生。心本至善,動于意,始有不善。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一切世情嗜欲自無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簡省力,所謂后天而奉天時也。若在后天動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雜。才落牽纏,便費斬斷,致知工夫轉(zhuǎn)覺繁難,欲復先天心體,便有許多費力處。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便是先天簡易之學。”

王先生,也就是陽明心學另一流派的代表人物王畿。

按照王先生的意思,人的心體本來就是至善的,但因動于意氣,才開始慢慢不再至善了。

如果能在先天的本然心體上立定根本,那么從此根本上所發(fā)的意念自然沒有不善的,世間的一切情欲自然也無處容身。

這樣一來,儒者致良知的工夫會很容易得以落實,既簡單,又非常省力,這就是所謂的后天轉(zhuǎn)先天,由凡轉(zhuǎn)圣,自然無不與天道趨合。

故,我們雖然經(jīng)常在說要“正心”,但在進行實際操作的時候卻犯難,不知道該如何正自己的心。這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正心”是上達的工夫,是你無從得力著手的,唯一的辦法是從最容易踐行的“誠意”出發(fā),也就是后天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