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迎財神的日子,先祝福大家蛇年吉祥,財源廣進!

今天也是我43歲的生日,盡管人在土耳其,還在倒時差,一場洶涌的流感來襲也讓自己更深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健康的可貴,尤其是對以終為始,向死而生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借著生日感懷的機會,把這個話題和自己做更深的探討。
43歲于我意義非凡。因為母親的生命就是在43歲這一年香消玉殞,帶著無盡的遺憾和不舍,在與癌癥對峙了兩年后,最終撒手人寰。

43歲的我盡管已經(jīng)成家,但還并沒有養(yǎng)育小孩,我無法理解當時已經(jīng)養(yǎng)育了4個孩子的母親是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與自己的孩子告別,尤其是年僅9歲的小兒子,我估計她有太多的擔憂與不舍。()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幸運的,被母親和先祖很好的庇佑著。盡管童年坎坷,但后面我的人生可謂越走越順,尤其是而立之年選擇辭去了體制內(nèi)的工作,隨Emma到海外開啟新的人生篇章。盡管最開始也曾辛苦打拼,但慢慢地,似乎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jié)奏,對未來的焦慮與恐懼越來越少,對物欲和名利也在不斷做減法,人生的負重越來越輕,真正享受了幾年輕裝前行和瀟灑自在的生活。
這一點我深深感恩!
對比父母的人生,當他們在我的年紀,生活是一串緊急重要的任務清單,他們需要起早貪黑盤活整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他們完全無暇去關(guān)注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更不用說奢侈的精神生活。
母親是個有點小資的人,她最大的奢侈就是在那個物質(zhì)相對還匱乏的年代,咬牙買了洗衣機和電視機,一定程度讓自己從繁瑣的家務中解脫出來,而因為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她托我遠在臺灣的太爺爺帶回了一臺日立彩電,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據(jù)說母親是覺得生活終于松快了一點,她像犒勞一下自己。
可惜造化弄人,母親沒有等來彩電就匆匆離開了,但這臺日立卻給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需要去看看。這也讓我一直有一顆環(huán)游世界的心,最終選擇定居了日本,因為這里有夢回唐朝的感覺。
盡管父母并沒有給我多高的人生起點,但我還是真誠的感恩父母給了我遠行的勇氣和資糧。當我能如此年輕就選擇自由職業(yè),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的時候,我更加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因為他們肩上的責任更重。
所以今年夏天,當我疫情五年后,又一次回到老家,又一次來到母親的墳前時,我發(fā)自內(nèi)心對母親表達了感恩,感恩她的無私與付出,讓我有了獨自面對世界闖蕩的勇氣與天分,有了不牽掛的自由。
我也真正與父親完成了和解,我真的看懂了父親的承擔與愛()。盡管我與他還是無法像知心朋友那樣暢談人生,也無法在靈魂層面真正有拈花一笑的默契,但是我已經(jīng)不再奢求父親什么,他做到了他所能做的,這就足夠了。而恰到好處的緣分,讓我們彼此都能輕裝前行,而無需太多牽掛與不舍,更不彼此綁架,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所以,43歲,一個看似不上不下有點尷尬的年齡,母親43歲的短暫人生突然給了我一個靈感,我也想在43歲人生的路口,忍不住問自己,我滿意我的人生嗎?如果這是我最后的人生時光,我是否還會這樣活?
回顧42年來的人生,我覺得這幾個關(guān)鍵問題上我選擇直面內(nèi)心的恐懼,勇敢追隨內(nèi)心的渴望,最后也收獲了超額的回報。
1
遠離原生家庭,活出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18歲之前我做的最勇敢也最正確的一件事情,就是真正選擇遠離原生家庭,告別相愛相殺的糾纏模式,全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的原生家庭其實問題很多,父母性格迥異,又都比較強勢,所以家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是家常便飯。9歲后母親去世后,父親選擇了再婚,沒有工作的繼母帶來兩個小孩,再加上父親的下崗,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幾乎瀕臨絕境。貧窮的滋味讓我很早就知道獨立與賺錢的重要……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我有100個理由選擇抱怨和沉淪,我也有過憤憤不平的青春期,但冷靜過后,我明白,我必須逃離這樣的家庭,讓這種不幸的輪回在自己這里終結(jié)。所以,我做了兩個重大的決定:
一是選擇與原生家庭明確邊界與切割。
高考一結(jié)束,盡管并沒有去到理想的大學與專業(yè),但我還是沒有選擇復讀來矯正。我義無返顧去了農(nóng)業(yè)大學(考慮到學費便宜并有助學金),并且從大學開始就幾乎沒有問家里要過錢。而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父親幾乎沒有對我大學以后的選擇有過任何的干涉,我后面的人生選擇,不管是結(jié)婚對象,離開體制,出國定居,是否丁克,這樣問題幾乎也沒有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壓力與干擾。
所以對于《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課題分離,我是舉雙手贊成。因為我通過自己的人生選擇走過了這條斬斷原生家庭命運悲劇的強迫性重復的老路,但這需要我們認知升級,也需要有股狠勁,真的具備被討厭的勇氣,做好課題分離。
二是盡量去開拓資源打開人生新局面。
看到父親因為下崗導致整個家庭的急速跌落,而父親因為面子更喜歡和捧著他的人來往,有效能改善局面的關(guān)系越來越少,我很早就有領(lǐng)悟到,對于所謂的鐵飯碗不要抱太高的期待,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說到底還是看實力的,窮在鬧市無街坊,富在深山有遠親。
所以與人打交道時,我們需要不斷問自己“憑什么”,憑什么別人要與你交往,憑什么別人要對你好?有了這個角度,我們就會經(jīng)常反觀自己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貢獻與價值,不對他人做過高期待。這樣反而能讓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打開新局面。比如我與義父的關(guān)系,我與師長的關(guān)系(尋找自己欣賞的牛人主動靠近,提供價值),還有我和搭檔的關(guān)系(主動結(jié)交自己欣賞的人,然后深度碰撞磨合深度合作關(guān)系),甚至包括和伴侶的關(guān)系(Emma是我當時條件能夠找到的綜合素質(zhì)的天花板)……
我這些選擇都是在總結(jié)父親在為人處事上的得失反向操作而形成的洞見。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就會感覺深度的共鳴。至少在原生家庭這個問題上,我完成了自卑與超越的過程,所以也有資格與意愿去引導更多還在原生家庭問題中痛苦糾纏的朋友走出來,去找到那份自強不息自我賦能的能量之源。
2
離開體制內(nèi)生活,高齡求學海外重啟人生
關(guān)于離開體制開啟海外生活的文章我寫過好幾篇,過程就不細述了()。
有人問過我,離開體制內(nèi)的穩(wěn)定生活,是否曾有過后悔?我脫口而出,不曾有片刻后悔。
之所以這么肯定,并不是因為我現(xiàn)在混得有多么成功,或者以前的體制生活有多么痛苦,相反,以前7年的體制內(nèi)生活還是過得相當滋潤的,因為一直遇到貴人,也不斷地在突破自己,不管從專業(yè)能力還是人際關(guān)系,再加上我一直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在躺平與內(nèi)卷之間,我也算找到了第三選擇(),所以一直也風雨兼程奔赴目標,并不感覺過無聊。
但為何我還是覺得離開體制是我人生做得最正確的關(guān)鍵決定呢?
我覺得主要還是充分的自由和豐富的體驗。世界那么大,需要去看看。
離開體制后,我先后求學于日本一橋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去過加拿大,印度和臺灣做短期國際交流項目,去過英國的牛津和劍橋體驗生活和文化魅力,見證過肯尼亞非洲大草原上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到過土耳其體驗熱氣球的獨特浪漫與清真寺的安靜肅穆,到過泰國學習頌缽療愈和體驗清邁的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還到過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深度旅行……()

而帶著一份好奇之心不斷去看世界的過程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辛苦但不痛苦的海外留學過程,讓我的心態(tài)有了這幾點關(guān)鍵提升:
一是感恩心。
在往外走的過程遇到了很多神奇的緣分,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幫助,也有了很多獨特的體驗,我非常感恩所有的緣分,讓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心靈成長不斷地擴展。更感恩Emma的支持與相信,讓我有足夠的自由去探索天命。
二是謙卑心。
離開了體制內(nèi)的光環(huán)加持,真的重啟人生探索自我的過程,讓我明白了曾經(jīng)的自己有多么的無知與傲慢。因為一直還算能說會道,在求學上也還算輕松順利,再加上不斷追逐目標和結(jié)果的功利心態(tài),我曾經(jīng)一度以為自己聰明反應快,對于那些反應較慢說話有點嘴笨的朋友,會很自然認為對方不夠聰明,也會很自然有評判心與不耐煩。而當自己真的用不太熟練的英語海外求學,尤其是到了頂尖人才薈萃的耶魯大學,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嘴笨和反應慢,當別人也顯出微妙的評判表情的時候,我才明白自己曾經(jīng)有多么無知可笑。而用磕磕巴巴的日語去求職,很容易被他人輕視和拒絕的時候,我也更深體會對人的耐心與換位思考是多么可貴的品質(zhì)。所以喬布斯的名言,“永葆謙卑,求知若渴”也更深的敲進了我的心理。
三是平常心。
沒有了體制的庇護,從零開始學日語,和真正優(yōu)秀的國際頂尖人才一起求學競爭,不斷打破自己的極限和虛榮,尤其是37歲開啟職業(yè)新賽道,做一個自由職業(yè)者去一點點打造個人品牌,也遭遇過不少的白眼與誤解,更在來訪者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更深體驗人生的無?!?strong>這一切的體驗讓我有了最珍貴的禮物——平常心,而這才是讓我越來越容易知足常樂的根本。
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精于算計和精致利己,其實是一種無知。因為人生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們的計劃之中。有意外的驚喜,讓我驚訝于人生的無限可能,但也有意外的驚嚇甚至驚恐,因為太過突破自己的舒適區(qū),我也一段有“冒充者綜合征”。要在這起起伏伏意外不斷的人生中保持平和喜悅,平常心才是讓我們不迷失自我的北極星。
有了平常心,我現(xiàn)在越來越能看淡他人的褒貶與喜惡,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和滿意,我更需要做到的是盡心盡力,問心無愧。所以內(nèi)在的評價標準越來越成為我做人做事的標尺,人到不惑之年,也開始有了“寵辱不驚”的淡定感。
有了平常心,我也越來越開始重視過程和看淡結(jié)果。目睹了自媒體時代一夜暴富的神話,也見證了曾經(jīng)的法律同行很快財富自由的過程,我也問過自己,后悔當時在中國經(jīng)濟最高速騰飛的時代出走海外嗎?答案還是不后悔。
相比潑天的富貴和喧囂的名利,我還是更喜歡平穩(wěn)的節(jié)奏感與長期專業(yè)主義的踏實感。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幾年通過八卦看人生的寫作和咨詢,我越來越體會到一位求快求富的內(nèi)卷,更可能讓自己走上一條能量失衡和曇花一現(xiàn)的不歸路,我還是希望活出那種“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我依然堅持我自己的節(jié)奏”的從容與淡定。
3
擁抱深度親密,用成長心態(tài)面對關(guān)系挑戰(zhàn)
回望42年的人生,我最幸運也最開心的人生選擇還是親密關(guān)系的選擇。
親密關(guān)系的選擇中又蘊含了兩個關(guān)鍵的選擇,一是選擇和誰共建親密關(guān)系,二是要構(gòu)建怎樣的親密關(guān)系。我很幸運,這兩個選擇我都抽到了上上簽。
選擇Emma,確實是我人生的幸運。這里面有緣份的成分,因為一見鐘情確實可遇不可求。如果要夸我自己的部分,可能是行動力。一旦遇到了真心欣賞的,我當時馬上咬住青山不放松,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使出渾身解數(shù)終于打動了Emma的芳心,最終也成為了彼此的人生與心靈伴侶。
而在選擇怎樣的親密關(guān)系上,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擁抱深度親密。
我和Emma的故事我寫過不少()。而回首我們接近20年的相依相伴,我覺得愛情保鮮的最重要一點心得是,我們彼此都選擇了始終真實面對,擁抱成長心態(tài)。

兩個人的親密關(guān)系沒有問題和沖突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成長背景差異較大,個性又都比較獨立和要強的伴侶,從共生到分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激烈的沖突與博弈,我和Emma也不例外。
而我們之所以能夠相對平穩(wěn)度過感情的幻滅期,真正走入互相滋養(yǎng)的深度親密關(guān)系,關(guān)鍵還是我們都擁抱了成長型思維。
遇到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彼此相處邊界的原則性問題,我們并不會為了短暫的和諧而選擇和稀泥。我們會說出自己真正的需要,把博弈放到桌面上來談,然后一起來看是否有第三選擇。
因為十幾年的深度碰撞與磨合,我們深度相信彼此的成長與反思的能力,只要我們能夠始終做到真實面對彼此的真正需要,也愿意用成長的心態(tài)去解決彼此磨合中的問題,確實實踐告訴我們,凡事都有第三選擇,只要心存相信并且努力尋找,奇跡就會出現(xiàn)。
我們的關(guān)系并不完美,但是這段真實有質(zhì)感的關(guān)系卻讓我真正體驗了親密關(guān)系確實是最好的修行道場和成長課堂,擁抱終身成長,彼此滋養(yǎng)的深度親密會有無限可能。

寫下這些關(guān)鍵的成長與領(lǐng)悟,其實內(nèi)心的心流體驗十分強烈。這也是我為何反復讓學員記錄三件好事的原因,因為當我們不斷去尋找生命中值得感恩與欣賞的部分,我們確實越容易找到幸福的體驗,因為境隨心轉(zhuǎn),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的心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創(chuàng)造了我們生活的關(guān)鍵體驗。
4
如何用好以終為始不留遺憾?
回首42年的人生,我覺得大面上人生無憾,如果這是我最后的時光,按照現(xiàn)在的狀態(tài)生活,我不覺得有大的缺失和遺憾。但如果客觀來評估42歲的人生選擇,如果能夠重來一遍,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我還可以做得更好,也分享給可能有機會調(diào)整的年輕朋友們:
1.越年輕的時候越勇敢的去闖蕩和冒險,只要守住底線思維就好
盡管我覺得體制內(nèi)的生活于我而言并不浪費時光和覺得痛苦,但是其實當時選擇體制內(nèi)工作的主要動機還是為了追求安穩(wěn),尤其是北京戶口,我放棄了我最想從事的律師行業(yè),也少了很多闖蕩與冒險的機會。盡管后面的海外求生與生活一定程度上補上了這一課,但我覺得如果能夠重新選擇,我會選擇在更年輕的時候去闖蕩與冒險,只要能夠守住底線思維,不讓人生爆倉就好。
因為越早體驗真實的社會與人生,我們越能盡早地修正自己的偏見與狹隘,并且在與社會真實過招中越早更深地了解自己和找到成長的方向。當然,前提是我們需要擁有成長型思維,愿意在碰壁與失敗中保持希望,在不斷的試錯中不斷校正自己的心態(tài)與定位。
體制內(nèi)的庇護給了我一些虛幻的優(yōu)越感。曾經(jīng)有不少人因為我的體制內(nèi)資源而選擇與我結(jié)交,也話費了不少時間在社交上,而隨著我離開體制,尤其是出走海外,我發(fā)現(xiàn)抱著功利目的結(jié)交的人確實逐步淡出了我的生活,我不覺得遺憾,反而我覺得這個篩選過程來得越早越好。因為時間寶貴,我們沒有必要在這些浮躁功利的交際中浪費生命。
2.年輕時不要太省錢,因為體驗相對更重要
因為童年時的匱乏,我曾經(jīng)一度省錢省到摳門。比較大學時代,幾乎沒有下過館子,也幾乎沒有請過同學吃飯。甚至有一次可以坐船從重慶回到岳陽,去見證還未被淹的三峽,但我還是為了省錢而放棄這次體驗,而有些景致再也看不到了。
當時的我其實沒有那么拮據(jù),因為助學金和自己的獎學金已經(jīng)存了不少,我完全可以更放松一點。但那種存錢的本能似乎壓過了一切,直到我后面發(fā)現(xiàn)我省下的錢可以買電腦了,還有研究生期間找到了更多的來錢渠道,我才更果斷地投資了自己的體驗,買了電腦,選擇了到處旅行和見世面,也越來越慷慨請朋友吃飯,結(jié)識了更多好朋友。
所以,年輕的時候不需要太省錢,只要不是過早透支和入不敷出就行。我們需要給自己更多一點資源去體驗精彩,讓自己感受到值得擁有。所以,我也建議父母們?nèi)绻Y助孩子,盡量在他30歲之前給他一些支持讓他能夠更勇敢的體驗人生的豐富,而不是等到死了之后給孩子留一筆錢,他也早就過了好奇心旺盛但卻缺錢體驗人生的時光,這樣的給予并不會讓金錢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年輕的時候?qū)ψ约捍蠓揭稽c,因為我們還有無限可能。但前提是理性規(guī)劃和讓自己的實力撐得起自己的野心。
3.以終為始越早開始越好,因為生命比我們想象的更無常
最后我想說的是,以終為始越早開始越好。
喬布斯17歲開始就問自己,如果今天這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是否要這樣度過。所以他成了喬布斯。
而那些在歷史上留名先哲智者,比如佛陀和老子。更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zhì),最后走上了解脫成道之路。
生命的無常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以為自己還有時間,可能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外來得如此猝不及防。就像我的母親,在自己短暫的43歲人生中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因為內(nèi)心豐富的她還有太多的心愿渴望實現(xiàn),太多的體驗渴望經(jīng)歷一遍。
所以,寫在自己43歲生日的時刻,我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用向死而生的勇氣,敢于重啟人生,不斷去擴充人生體驗的邊界,為母親去活出她那份想要卻沒來得及實現(xiàn)的精彩。趁著一切還來得及,帶著一份臣服之心,跟隨緣分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課題,精進不用力,去活出更多的可能,去實現(xiàn)那份生命原本就有的自在與豐盛。
感恩你認真讀完我的絮叨,渴望在共同見證成長與精進的路上與你相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