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星隕落,深海永存
2025年2月6日晚,湖北武漢的夜空劃過一顆星辰。99歲的黃旭華院士安詳離世,留下一個震撼世界的傳奇——他隱姓埋名30年,用算盤和玩具模型造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讓中華民族挺直了腰桿。他的故事,是共和國最隱秘的史詩,是科學家最赤誠的告白,更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犧牲與堅守。今天,我們送別這位“深海巨鯨”的設(shè)計者,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游弋在祖國的萬里海疆。

二、隱姓埋名的歲月:從海邊少年到“失蹤”的兒子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的一個小漁村。童年時,日軍轟炸機的轟鳴聲成了他的噩夢。他曾眼睜睜看著鄉(xiāng)親們被炸得血肉模糊,海邊的少年攥緊拳頭立下誓言:“我要造最堅固的船,讓中國人再也不受欺負!”

1949年,他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yè),本可以成為體面的工程師,卻在1958年突然“人間蒸發(fā)”。這一年,32歲的他被選中參與國家最高機密任務(wù)——研制核潛艇。臨行前,母親拉著他的手叮囑:“工作穩(wěn)定了,要?;丶铱纯础!彼瑴I點頭,卻沒想到這一別竟是30年。

核潛艇研制基地藏在荒無人煙的山溝里,沒有地址,沒有電話,連寄信都要通過北京“×××信箱”。為了保密,他連父親去世都未能回家奔喪,兄弟姐妹罵他“不孝”,母親只能默默流淚。直到1987年,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報告文學偶然被家人看到,母親才顫抖著撫摸著文章里“他的愛人李世英”幾個字,明白兒子竟是“國家的人”。
三、玩具與算盤的奇跡:白手起家的“中國制造”
當黃旭華和團隊接到任務(wù)時,所有人都沒見過核潛艇長什么樣。他們手上唯一的“參考資料”,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兩個兒童玩具模型——一艘鐵皮潛艇,一艘塑料航母。有人苦笑著自嘲:“咱們這是要用玩具給國家造重器?”

沒有計算機,他們用算盤打出十幾萬組數(shù)據(jù)。為了計算潛艇的耐壓殼體,幾十人分成兩組打算盤,結(jié)果必須完全一致才算通過。黃旭華回憶:“算盤珠子都磨得發(fā)亮,地上全是脫落的頭發(fā)?!?/p>
最驚險的是1970年首艘核潛艇下水前夜。有人發(fā)現(xiàn)艇體焊縫存在隱患,黃旭華帶著工人鉆進狹窄的艙室,用手電筒一寸寸檢查。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能擰出水來,他卻笑著說:“潛艇里流的不是水,是咱們的血汗!”

1988年,62歲的他做出震驚世界的決定——親自隨核潛艇下潛300米。這是連美國總設(shè)計師都不敢嘗試的“死亡深潛”。試驗成功后,他在深海寫下詩句:“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四、最后的饋贈:千萬獎金與永不停歇的燈塔
2019年,93歲的黃旭華獲得“共和國勛章”,2020年又斬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面對數(shù)千萬元獎金,他轉(zhuǎn)身捐出全部身家,設(shè)立“科技創(chuàng)新獎勵基金”。有記者問他為何不留給子女,他淡然一笑:“核潛艇不是我一人的功勞,這些錢應該留給更需要它的年輕人?!?/p>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仍每天拄著拐杖去辦公室。年輕的工程師常看見他對著新型核潛艇設(shè)計圖喃喃自語:“這里可以再優(yōu)化……”有后輩勸他休息,他卻說:“我這輩子只做了兩件事——造核潛艇和教人造核潛艇。只要還能動,就要把這兩件事做到死?!?/p>
五、星辰大海的守護者
今天,當我們站在巨浪翻涌的南海之濱,很難想象曾經(jīng)有人用玩具和算盤劈開驚濤駭浪。黃旭華院士的離世,讓那張著名的“中國核潛艇四總師”合影徹底褪色——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四位“深海巨匠”已全部化作星辰。

但他留下的不僅是核潛艇。在武漢719研究所的陳列室里,保存著他用過的算盤、泛黃的手稿和那個鐵皮玩具潛艇。每當新入職的年輕人觸摸這些物件,總能聽見老所長的話在回響:“中國沒有的,我們就要造出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今夜,當北斗七星照亮南海,我們相信那顆新升起的“黃旭華星”,將永遠凝視著這片他用生命守護的蔚藍。#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逝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