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該圖系AI生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該圖系AI生成

說到元宵節(jié),那自然少不了與之相關的猜燈謎了。每逢燈節(jié),人們都會將寫在紙條里的燈謎系在彩燈上,供游人琢磨猜測,人們面對謎面斗智斗巧,一派喜氣洋洋之景。
謎語的起源

2017年1月24日,江蘇省南京市大報恩寺大型“鰲山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7年1月24日,江蘇省南京市大報恩寺大型“鰲山燈"

既然名字中帶“謎”,那燈謎的發(fā)展歷程就必然與謎語緊密相連。所謂“謎”,指的便是用晦澀的語言來隱藏真意,傳遞信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社會上就已經出現(xiàn)謎語的雛形“隱語”和“廋辭”,它們通常是一些具有隱喻和暗示性質的言辭或歌謠,被廣泛應用于當時的外交及軍事活動中。例如在《國語·晉語》中,就記載“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說的便是有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說謎。

到漢魏六朝時期,隱語化而為謎,人們開始利用漢字的結構特點,發(fā)展出字謎這一新的形式,大大豐富了謎語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離合謎,指的是將漢字的筆畫或結構通過增補、減損或是位移等方式,組合成為謎底,例如在我們耳熟能詳?shù)牟懿倥c楊修猜字謎故事中,就出現(xiàn)“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樣的“離合格”,楊修的答案是:

“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p>

而實物謎則是以實物作謎面,讓人猜測其中涵義,例如曹操在門上題一“活”字,便是對門太大(闊)的暗示。

隋唐時期,謎語不再是貴族之間高雅的文學娛樂活動,而成為一種市井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消遣。唐代的文人之間也時常會用字謎相互戲弄,聊以為趣。例如在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中,就提及狄仁杰曾拿郎官盧獻的盧字作耍:“足下配馬乃作驢?!笔⑻茣r期詩歌鼎盛,謎語也同詩歌大量結合,使得詩謎成了這一時期謎語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當時許多詩歌本質就是一段謎語,例如“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的謎底便是風。詩謎的形式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涵,也拓寬了謎語的創(chuàng)作空間,對后世燈謎的出現(xiàn)產生重要影響。

到宋代,謎語也被列入百戲之一,借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花樣百出的謎語在這一時期漸漸同元宵賞燈相結合,從而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燈謎形式。由于燈謎本身屬謎語,既可增添節(jié)日氛圍,愉悅百姓身心,同時又能增加元宵賞燈的樂趣,因此其一經出現(xiàn),便廣受民間歡迎。在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一卷中,就記載了時人“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的行為。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民間元宵猜燈謎的活動已經相當普遍。甚至當時很多燈謎愛好者還自發(fā)組建了謎社,在南宋時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提到南北垢齋和西齋這兩個中國最早的謎社組織,文人雅士在其中匯聚一堂,交流切磋,有力地推動了燈謎形式的發(fā)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時元宵猜燈謎的場景演繹。燈謎這一娛樂活動在宋代后完全成熟,到明代已經成為元宵節(jié)慶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花燈懸妙語

繼兩宋之后的明代,元夕猜燈謎之風依然盛行不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就有“杭人元夕,多以此為猜燈,任人商略”的記載。而據明代《吳江縣志》和《震澤縣志》所述,當時似乎還出現(xiàn)了一種專門猜謎的特制用燈:

“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燈謎’,亦曰‘彈壁’。”

所謂“彈壁”,指的就是燈籠一面靠著墻壁,其余三面粘貼謎條,這也是有關“燈謎”名稱最早的文獻記載。只不過后世人們?yōu)閳D便利,慢慢舍去彈壁,而是將謎語寫成條幅,或貼于壁,或掛于繩,習慣上仍稱燈謎,這也是我們今天最常見的燈謎樣式。燈謎活動的頻繁舉辦也促使其自身朝著更高難度的方向發(fā)展,一些文人在創(chuàng)作燈謎時開始將謎底或謎面按照規(guī)定的格式進行特殊處理,以增加猜謎的難度與曲折性,這也就是如今燈謎創(chuàng)作中所言的“謎格”。在明朝嘉靖年間李開先所著《詩禪》中,就曾對北宋至明代出現(xiàn)的四十種謎格進行了詳細介紹,明末揚州地區(qū)的謎家馬蒼山又創(chuàng)立“廣陵十八格”,其中的“卷簾”“徐妃”“粉底”“蝦須”等謎格至今仍在沿用。以“粉底格”為例,該謎格要求謎底須用兩字以上的詞或組詞,且末尾一個字要通過諧音來與謎面相扣。如謎面垂釣(打一數(shù)學名詞)的謎底是“等于”,便是因為其末尾的“于”與“魚”諧音。謎格的創(chuàng)立,也標志著燈謎發(fā)展進入成熟階段,已然和謎語正式分野,自成體系。

由明至清,猜燈謎已經成為大家在節(jié)日中不可或缺的娛樂項目。這一時代的燈謎又稱“打燈虎”,可能是取漢代李廣北平射虎的典故,用于形容猜燈謎如射虎般難中。清代燈謎之盛,在《紅樓夢》《鏡花緣》以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都有反映。拿我們所熟知的《紅樓夢》舉例,在第二十二回,曹雪芹就將十則讖語蘊含在賈府眾人元宵作玩賞的燈謎中,如賈母所出的“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果名),因站樹梢與立枝同意,且“立”與“荔”諧音,在點出謎底即是“荔枝”的同時,也暗示了賈府未來必將“離枝”,落得個樹倒猢猻散的結局。

清代作為燈謎空前繁榮的時代,當時的文人不僅熱衷于猜謎,還積極參與燈謎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例如在清末民初之際,當時北平地區(qū)以射虎社為首的的謎師群體為避免在燈謎創(chuàng)作過程中“撞車”,號召廣大謎師在燈謎創(chuàng)作中杜絕引用詩詞歌賦,此舉得到許多謎師的響應,由此逐步發(fā)展形成的流派便是近現(xiàn)代燈謎“南宗北派”中的北派謎。除了忌用成句外,北派謎的謎面均使用七言詞句,且遵循其特定的體例,其技法豐富靈活,扣合亦嚴謹生動,既彰顯了謎師的水平,又有效杜絕了燈謎創(chuàng)作雷同。如謎面“風雨空中雁陣斜”(打一字)就將“風雨雁”三字分別進行拆字,得出“幾幣亻”三部,最終組合成為謎底“佩”。而為區(qū)別于北派謎,燈謎界就將仍然使用傳統(tǒng)制謎手法的燈謎統(tǒng)稱為南宗謎,南宗謎發(fā)源于江南地區(qū),注重渾雅自然,以別趣取勝,謎面多采用現(xiàn)成的古詩詞句或古文字句,并在扣合的文字機巧上頗下功夫。例如謎面“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成語)就通過別解其下半句“不及汪倫送我情”,將“倫”作名字解,得出謎底無與倫比,充分體現(xiàn)了南派謎的會意與揣摩之妙。不過隨著進入近現(xiàn)代,燈謎的創(chuàng)作也早已突破這些人為設置的樊籬,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社會生活均可成謎,甚至是外語名詞都可以拿來作謎面,例如謎面“Good Morning”(打一字)的謎底是“譚”字,即“西言早”的離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宵燈謎。明朝嘉靖年間李開先所著的《詩禪》中介紹了 40多種謎格,大都使用諧音。比如“蟾宮盡是粉妝成”,打一律條謎底為月素(越訴)

元夕之夜,除賞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外,還有一個活動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這便是貼燈聯(lián)。所謂燈聯(lián),指的是在元宵節(jié)期間,貼掛在燈上或與燈相關的場景中的聯(lián)語。后來還發(fā)展出將燈聯(lián)與燈謎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頗具特色的“燈謎聯(lián)”,拿“明月半依云腳下,殘花雙落馬蹄前”(打一字)這副燈聯(lián)來舉例,取上聯(lián)明月中的“月”,云腳中的“厶”,搭配以下聯(lián)殘花中的“匕”,馬蹄的形象說法“灬”,組合起來正好可以得到謎底“熊”字。這則燈謎巧妙地將文字的筆畫、結構藏進了聯(lián)語之中,其對仗工整,自然流暢,不管是作為燈聯(lián)還是謎語都屬佳作。

燈光璀璨,聯(lián)語芬芳。從古代的長安、汴京到如今的楓亭,元宵燈會和與之相關的燈謎、燈聯(lián)共同編織出一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元宵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