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知識飛快更新的年代,什么樣的孩子長大后,最容易成功呢?
小樣媽的答案是:對學習保有熱情,能夠活到老、學到老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成功。
可是在我們身邊,喜歡學習,畢業(yè)后還能堅持學習的人,真的好少啊。
別說是進入職場的成年人了,好多孩子才讀到小學、初中,就已經(jīng)開始討厭學習了,而且這個比例還不低。
2000年,國際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 )就曾經(jīng)對全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qū)展開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平均48%的中學生出現(xiàn)了厭學問題,英國的厭學比例甚至達到了54%。

現(xiàn)如今,近20年過去了,孩子們厭學的情況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比以前更嚴重了。
很多家長都表示,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yè),逼著他上補習班,真的是心~好~累~啊!為什么孩子那么討厭學習,為什么學習成了我們家長的任務?
其實,如果我們能換個思路,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他主動學,而不是被逼著學,那就像是給汽車裝了一個強有力的發(fā)動機,不僅學習好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們做家長的也樂得輕松。
所以今天,小樣媽就來和大家聊聊怎么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先來給大家講個故事。
前段時間,小樣媽去中科院學習,施建農(nóng)教授就和我們分享了一個他的小故事。

施教授現(xiàn)如今是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世界天才兒童研究協(xié)會亞太地區(qū)的理事會主席。但施教授最初學的并不是心理學,而是八桿子打不著的化學。
令人意外的是,讓施教授對化學感興趣,走上研究道路的,竟然是上學時,化學老師不經(jīng)意的一個小舉動。
有一次,施老師走在校園里,化學老師突然叫住了他。
對一個在班里并不拔尖的普通學生來說,被老師叫住,通常沒什么好事。所以施老師當時很緊張,但還是聽話地走到老師跟前。
沒想到,化學老師指著路邊的一塊石頭,興奮地對施老師說。
“你看,這塊石頭看起來很普通吧,它的成分其實是……”

化學老師就這樣由一塊石頭,滔滔不絕地講了好多課堂里沒有的知識。
不僅讓施老師非常地意外,“老師居然會特意叫住我,和我聊一塊石頭”,同時也開啟了施老師對化學的濃厚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沒錯。
不過,我還想給這句話添上后半句,“父母和老師,是孩子培養(yǎng)興趣最好的領(lǐng)路人。”
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想要幫他培養(yǎng)興趣,并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對他來說,最開心的事,就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而最有趣的事,就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事。

我們生活中不經(jīng)意的一個舉動,陪孩子做的一件事,都可能成為開啟孩子學習之門的鑰匙。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從小就很喜歡學習,尤其是數(shù)學這類強調(diào)邏輯推理的學科。追溯起來,我對數(shù)學的熱愛,和我爸爸的引導是分不開的。
在我的記憶里,有一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事,就是爸爸用圓規(guī)和直尺,畫出了一個非常標準的五角星。
那個五角星如此地完美和對稱,和我自己手工畫的完全不同,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數(shù)學的奇妙之處。
從那以后,每次學習數(shù)學,我都會特別地用心,從來不會覺得辛苦。
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除了要有爸爸媽媽這個領(lǐng)路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讓孩子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

施老師之所以對化學產(chǎn)生興趣,是因為化學老師把課本里的知識和常見的石頭聯(lián)系起來了。而我對數(shù)學感興趣,則是因為爸爸用數(shù)學知識畫出了完美的五角星。
當孩子發(fā)現(xiàn)知識不是用來應付考試,而是可以實實在在地解決生活里的問題時,就會對學習和探索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小樣媽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你就會有所啟發(fā)了。
比如教孩子數(shù)學,很多家長的常見做法是教孩子數(shù)數(shù),做加減法的算術(shù)題。這種抽象的練習,是很難讓孩子產(chǎn)生興趣的。
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用簡單的數(shù)學知識去“幫我們”解決問題。
比如帶小樣去動物園的時候,我會問他,“小樣,媽媽要去買票,你幫我數(shù)數(shù),應該買幾張票。”

小樣會很開心地告訴我,“爸爸、媽媽,還有我,要買3張票?!?/p>
我再問他,“阿姨說1米2以上的小朋友要買票,你的身高是1米,那媽媽要不要給你買票呀?”
小樣想了一下說,“我沒那么高,不用買票?!?/p>
這個時候,我都會謝謝小樣幫我數(shù)數(shù),不僅增加了他的自信心,也讓他覺得數(shù)學很有趣,很有用,這樣他就更有動力繼續(xù)學習了。
類似的,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幫我們分水果、湊錢買東西、計算價格等等。
想要教孩子認字,我們可以請他幫我們找路標、找廣告牌。
玩過家家游戲的時候,請他給自己的店寫一份菜單。
即使寫的字只有孩子自己看得懂,他也會很驕傲,因為這是他自己制作的菜單。
除了上面舉的學數(shù)學、學認字的例子,我們在平時還可以帶孩子近距離地觀察動物,親手種一盆植物,做一些有趣的科學小實驗,看紀錄片,讀一些有趣的繪本。

也許你會說,“這些我都知道啊,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效果嘛。”
如果你只是帶孩子去了幾次動物園,偶爾陪他讀一下繪本,那么我想說,真實的體驗勝過一切。
就算是看起來很簡單的事,真正帶孩子做一回,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好多家長都會教孩子節(jié)約用水,可是效果并不明顯。
施教授做的,不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浪費水的危害,而是帶孩子們親自去黃河壺口植樹。
當孩子們看到、觸摸到干裂的大地,在老鄉(xiāng)家里住上半個月,真正體驗到?jīng)]有水用的生活是多么不易時,孩子們都被觸動了。
回來后,他們不僅變得很懂事,不再浪費水資源,還自發(fā)地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做調(diào)查,做宣傳。
這樣的體驗,不僅讓孩子學到很多保護水資源的知識,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這是我們嘮叨多少遍,都換不來的成長。
給孩子看紀錄片、繪本也是同樣的道理。真正地堅持下來,和偶爾為之,對孩子的影響肯定是天差地別的。
最近,我和小樣看了一部紀錄片,是由英國BBC拍攝的《小動物大智慧》。里面有一個片段就非常地觸動我。

相信大家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F(xiàn)實中,松鴉就是這樣一種聰明的鳥類。
它會通過反復的試驗,選擇把較重的石頭,而不是較輕的軟木塞放進水里,讓水面上浮來吃到蟲子。
同樣的試驗,很多六七歲的孩子也都成功了。

可是當科學家把試驗場景搬到動物園時,同樣是要拿到長管底部的糖果,很多成年人卻沒有想到利用水的浮力,來讓糖果上浮的辦法。
難道我們的聰明程度,還不如松鴉和六七歲的小朋友嗎?
這就是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收獲。不僅能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動物,也啟發(fā)我們思考,什么樣的知識,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用、有吸引力的。
其實,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稍稍動點腦筋,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某方面的好老師。
比如有的媽媽很會燒菜,可以教孩子烹飪,有的爸爸很會修東西,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物理、機械的興趣。

重要的不是我們擁有多少專業(yè)知識,而是有沒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只要我們能看到知識有趣、有用的一面,帶孩子去體驗,去嘗試,就一定能取得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興趣這個強有力的動力,我們還用擔心孩子學不好,學不會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