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紀念岳飛910周年的祭祀活動上,杭州岳王廟有200多名岳飛后人齊聚一堂,但是在其中,有一支10多人的隊伍引人注目,他們竟然來自遙遠的韓國,而且他們不姓岳,而是姓“李”,這是為何?
難道他們也是岳飛的后裔嗎?奇怪的是,他們又是怎么流落到韓國的呢?

1137年,宋徽宗在金國病逝后,岳飛曾上書給宋高宗,建議立養(yǎng)子趙昚為太子。岳飛的這一建議雖事關國家命運,卻極大地觸動了趙構(gòu)。當時年僅30歲的趙構(gòu),其實已喪失生育能力。所以,趙構(gòu)嚴厲斥責并警告岳飛,稱他雖忠心,但手握重兵在外,立太子之事并非他該參與的。
宋高宗因岳飛此舉極為惱怒,認為岳飛行為越界,但這還不足以成為殺害岳飛的原因。1141年,南宋國力逐漸衰弱,決定與金朝進行和談。而岳飛作為主戰(zhàn)派的核心人物,他堅決抗金的立場與和談路線完全相悖,無疑成為了雙方和談的巨大阻礙。秦檜為了促成和談,向宋高宗邀功,便想盡辦法誣陷岳飛。

宋高宗身為皇帝,又了解岳飛的為人,對于秦檜誣陷手下大將謀反的罪名,他真的會相信嗎?或許宋高宗并不相信秦檜所構(gòu)陷的罪名,但他認定岳飛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即便岳飛并未謀反,宋高宗也沒找到其謀反的確鑿證據(jù),可出于消除潛在威脅的目的,岳飛還是非死不可。
1142年,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岳飛的死,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南宋王朝的悲哀。岳飛死后,他的妻子兒女也遭遇了滅頂之災。
岳飛的妻子李娃、另外4個兒子以及岳云的妻子和兒子,總共13人,全部被流放到廣東惠州。

岳飛的次子岳雷親眼目睹父兄遭受冤屈和折磨,心中滿是悲憤與無奈,到達惠州后不久,便含恨離世,當時他年僅20歲。
岳飛的三子岳霖,那時只有12歲,跟隨家人歷經(jīng)艱難險阻才抵達惠州。惠州當時十分荒涼,經(jīng)濟落后,自然條件惡劣,他和家人在那里生活了長達20年。直到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后為岳飛平反昭雪,岳霖才和家人獲赦,離開惠州。
岳飛的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在父兄遇害時年紀尚小,分別只有7歲和3歲。此后,隨著朝代更迭、經(jīng)商活動、戰(zhàn)亂以及官職變動,岳飛的后代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到了元朝,岳霆的孫子岳浮海因隨軍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五千戶,后來又升任“三山孟崖帖木兒”。岳飛的七世孫岳雅遠,官至征西大將軍,進駐青海,他的兒子岳豆蘭也被封為“青海伯”。由于元朝曾在高麗設置征東行省,元朝后期,岳豆蘭奉命統(tǒng)兵進入高麗,岳飛這一支后裔的命運從此改變。
岳豆蘭在朝鮮遇到了同鄉(xiāng)兼好友李成桂。1371年元朝滅亡后,岳豆蘭做出重大決定,率領部屬歸附高麗,并加入李成桂麾下。
1388年,明朝在遼東設立鐵嶺衛(wèi),這一舉動讓高麗王朝極為擔憂。李成桂擔任右路都統(tǒng)使奉命出征,可他深知明朝強大,于是以某種理由當機立斷,率軍從威化島直奔朝鮮京城,發(fā)動政變。在這場政變中,岳豆蘭始終堅定支持李成桂,對其唯命是從。

1392年,李成桂正式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就此建立。岳豆蘭作為李成桂最得力的助手和親密戰(zhàn)友,將名字改為“李之蘭”。從此,李之蘭成為朝鮮王朝的開國元勛,也成為朝鮮岳飛后裔的始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