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居民區(qū)本該是寧靜祥和的,但上海某小區(qū)的居民卻連續(xù)多日被一位九旬老伯的呼喊聲困擾。這位老人因家庭財產分配糾紛,選擇在深夜大聲呼喊,甚至在居委會"駐守"兩天一夜,要求社區(qū)干部解決其訴求。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基層治理的困境,更暴露出"信訪不信法"這一社會治理頑疾。
一、新聞折射的社會治理難題
這位九旬老人的行為看似極端,實則反映了當前社會治理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老人拒絕四位公益律師的幫助,執(zhí)意要求居委會解決民事糾紛,這種" 當行政、民事爭議出現(xiàn)后,信訪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訴諸司法尋求解決,而是尋求信訪;信訪人不信司法權威,只信行政機關權威;不相信正常司法救濟程序,只信任信訪救濟途徑;百姓信上不信下, 信大不信小,信的是如何找到對的人,找到有權的人,用非常規(guī)的手段,不受法定程序限制能夠一次性地解決問題。 類似案例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全國信訪總量中,涉法涉訴類信訪占比超過30%。這種現(xiàn)象導致基層治理陷入"大信訪、中復議、小訴訟"的困境,嚴重影響了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從社會治理角度看,這種現(xiàn)象暴露出當前糾紛解決機制的結構性缺陷。信訪機構承擔了過多本應由司法機關處理的案件,而司法權威未能得到充分彰顯。 二、"信訪不信法"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 當事人對司法程序存在認知偏差是重要原因。許多人認為司法程序復雜繁瑣,且存在終審制度,不利于保障其權益。這種認知導致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看似"便捷"的信訪途徑。 信訪制度的特殊功能也助長了這種現(xiàn)象。信訪不收取費用、程序簡單、周期短,且無需承擔舉證責任,這些特點使其成為部分人的首選。但這種選擇往往忽視了信訪的法定邊界。 社會文化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傳統(tǒng)社會中"青天老爺"為民做主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習慣用官階高低來衡量問題的解決可能性,這種思維定式與現(xiàn)代法治理念存在明顯沖突。 司法公信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部分司法案件處理不當,加上自媒體過度渲染,導致一些人對司法公正性產生懷疑,轉而尋求信訪途徑。 三、破解困境的路徑選擇 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是根本之策。要明確信訪與司法的邊界,確保各類糾紛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同時,要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為當事人提供更多選擇。 提升司法公信力至關重要。要通過提高審判質量、加強司法公開、完善法律援助等措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同樣不可或缺。要通過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培養(yǎng)公民依法維權的意識,改變"信訪不信法"的思維定式。 完善基層治理體系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提升社區(qū)治理能力,建立矛盾糾紛預警機制,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