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先生恩德
承續(xù)前人偉業(yè)
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陳橋驛先生離開我們已十年有余,我們深深的懷念他,牢記他的崇高恩德和輝煌學業(yè)。現(xiàn)刊發(fā)陳先生二〇〇二年為《鑒水流長》所作的“序”,以示紀念,并緬懷和重溫先生的道德情操、學術思想與期望。

陳橋驛《鑒水流長·序》部分手稿
鑒水流長·序
陳橋驛
有幸在八旬之年讀到邱志榮先生的《鑒水流長》。我從小生長于鑒水之畔,受鑒水哺育成人。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這是我自幼心曠神怡的自然環(huán)境。鑒水灌潤的膏腴之地,這是我衣食所恃的生存環(huán)境。我從家教以至小學、中學,一直受到許多鑒水名師(包括歷史上的和當代的)的作育栽培,這是我日后略知讀書明理、處世為人的社會環(huán)境。生我者鑒水,育我者鑒水。我離開鑒水六十載,曾浪跡于海內外許多地方。但無論何時何地,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鑒水。鑒水賜與我的何其多,而我能報答鑒水的卻何其少,常常捫心自愧。所以讀了《鑒水流長》,實在使我溯昔撫今,倍增感慨。
此書作者不僅是一位水利專家,而且長期從事于越中水利事業(yè),這就是此書的不同凡響之處。全書三十余篇文章,都是作者的身體力行之作,對越中水利瞻前顧后,如數(shù)家珍,在紹興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全書以合邑水利人物、水利文獻和水利實績?yōu)橹饕獌热?,而其中《紹興治水概論》《論紹興水利文化》《悠悠若耶溪》三篇,資料豐富,記敘全面,論證深刻,實為全書的骨干。

《紹興治水概論》是一篇對越中水利高屋建瓴的文章。全篇分“大禹治水”“春秋越國水利”“鑒湖水利”“平原河網(wǎng)水利”和“現(xiàn)代水利”五節(jié),也就是紹興水利史上的五個發(fā)展階段。讀此一篇,對了解越中水利的古今全局,實有事半功倍之效。大禹治水是起源于遠古越族的一個想像豐富、內涵生動的神話。正是因為這個神話的意境崇高、發(fā)人深省,所以它不僅能夠萬世流傳,而且在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神話既然源于古越,作為《概論》的開篇,對于紹興水利以至全國水利,其意義確實不言而喻。大禹治水的神話是古代越族對部族所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殷切愿望,這種愿望在遠古越人中世代口傳,而終于形成這個地區(qū)改造自然環(huán)境、發(fā)展水利的崇高精神。這種崇高精神,最后擴展成為我們全民族的敬業(yè)精神?!叭^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以“四海為壑”的宏大氣度,都從越中傳播到我們全民族。大禹治水的精神至今并且永遠都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凝聚力,而紹興實與有榮。
當然,大禹治水的神話畢竟只是越族先民的愿望,由于第四紀海進,越族播遷,“人民山居”,“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當時的部族居民實在是處于一種窮山惡水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所以作者在記敘了大禹治水及其對于越中“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基礎”以后,接著就以“春秋越國水利”一節(jié),揭示了從越王句踐發(fā)端的早期水利:“春秋紹興水利因地制宜,規(guī)模不是很大,又大多分布在富中大塘為主的東南部,但這些水利工程適應了越國的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為農業(yè)、漁業(yè)、制鹽、冶金、制陶、紡織、釀造以至軍事提供了基礎條件”。句踐經營的水利工程規(guī)模確實不大,但應該看到這是越人在大禹精神的啟發(fā)之下,變窮山惡水為青山綠水的開端。我必須在此重申我歷來堅持的觀點,紹興的自然環(huán)境絕非得天獨厚,而是人定勝天。這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力量來自大禹治水,而越王句踐則是這個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改造的先驅。
此篇中的“鑒湖水利”一節(jié),在紹興水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鑒湖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于江南的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這個建成于公元二世紀前期的水利工程,從時代的邈遠,設計的魄力,工程的規(guī)模和效益的顯著,都充分說明了大禹的崇高精神和越王句踐的艱苦實踐對這個地區(qū)的深遠影響。自從句踐在公元前五世紀從會稽山區(qū)把都城遷到平原以來,平原水環(huán)境雖然獲得局部的好轉,但從大范圍來看仍然還是一片泥濘沮洳的沼澤。鑒湖工程是從全局改造這片沼澤的開始。南起會稽山區(qū),北到鑒湖水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從此展示于人間。
由于鑒湖的建成,使山會平原北部直到杭州灣沿岸的大片沼澤平原,即所謂“九千頃”土地獲得了墾殖的條件,這就是此書“平原河網(wǎng)水利”節(jié)中所闡明的山會平原河網(wǎng)的形成過程,從鑒湖水體北移直到山會平原南北匯成一片。這中間,特別是戴琥、湯紹恩等賢牧良守在越中水利建設的卓越貢獻,山會平原終于從一片泥濘沮洳、潮汐出沒的沼澤,改造成為旱澇保收,穩(wěn)產高產的魚米之鄉(xiāng)。
不過,由于自然環(huán)境特別是人文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變遷,越中的水利形勢和各行各業(yè)對水利的要求也隨著不斷地發(fā)展變遷。自從鑒湖興建和平原河網(wǎng)完成以來,一向以河湖網(wǎng)稠密、水資源充沛、水利設施完美著稱的山會平原,在這半個多世紀中,發(fā)生了河湖填廢、水資源短缺和水體污染等問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紹興水環(huán)境的這種負面發(fā)展趨勢,已經達到了十分嚴峻的程度。對于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的這種每況愈下的變遷,我確實憂心忡忡,曾經多次在公開發(fā)表的文字中,以我在國外所見的情況進行對比,殷切希望“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自然風光能夠有朝一日在家鄉(xiāng)復現(xiàn)。所幸的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加強和領導的重視,越中水環(huán)境的負面發(fā)展趨勢已經得到了遏制,水污染包括大氣污染的嚴峻現(xiàn)實已經有所好轉。所有這個過程,作者都在此篇的“現(xiàn)代水利”節(jié)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這個過程是紹興其他地方文獻和近代志書都缺乏記載的。人們歷來推崇志書的功能是存史、資治、教化,現(xiàn)在,此篇的“現(xiàn)代水利”一節(jié),把這種功能承擔了起來。


全書的第二篇巨構是《論紹興水利文化》。自從遠古以來,水利與文化一直具有水漲船高的關系,文化促進了水利,而水利豐富了文化。這就是作者在此篇開頭指出的:“紹興既是著名的水鄉(xiāng),同時也是聞名海內外的文物之邦?!痹谠街兴飞?,水利與文化的這種關系,實在可以作為相輔相承的良性循環(huán)典型。我們不必遍索文獻尋求這方面的例子,本書所引明徐渭的三江閘湯公祠石柱楹聯(lián)即是最有說服力的明證:
鑿山振河海,千年遺澤在三江,纘禹之緒;
練石補星辰,兩月新功當萬歷,于湯有光。
紹興是一個歷史悠久,水利史過程復雜而文化繁榮的地方,要闡明水利與文化的關系,實在千頭萬緒,作者縷分事類,細析內涵,以“崇尚獻身、求實、開拓精神”、“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力求水利與藝術完美結合”、“重視管理制度和規(guī)范”以及“注重水利著述和整編”五節(jié)譜寫了這篇大塊文章,把紹興的水利文化,從遠古到近代,生動翔實地和盤托出。特別是有了前一篇《紹興治水概論》的基礎,讀者瀏覽此篇,頓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觀感。前一篇讓讀者獲得大量的知識積累,對越中水利尚未入門的人,《概論》是一種知識豐富的教材。而后一篇則引起讀者對知識的追索,與《概論》不同,《文化》讓讀者從一般的知識積累發(fā)展到對知識的尋根究底。從水利與文化的關系中,人們不僅看到了做學問的方法,并且領悟到做學問的享受。此篇最后介紹水利著述和整編一節(jié),既為讀者提供了研究這個課題的重要文獻,又給予有志于越中水利文化的研究者以鞭策和鼓勵。長江后浪催前浪,紹興歷來人才濟濟,今后的賢牧良守、鄉(xiāng)邦學士,必將在這些課題上作出繼往開來的更大貢獻。

2003年7月13日陳橋驛先生與夫人胡德芬教授一起考察指導運河園,陪同邱志榮(左)、魏義君(右)。

全書的第三篇宏文是《悠悠若耶溪》。凡是一位對紹興歷史與水利稍有涉獵的人,都會高度評價這篇文章。若耶溪是紹興至今仍存的古代越語地名,它是越地介于東、西二江之間南北流向的最大河流,是鑒湖三十六源的主干。越人從遠古起就與它休戚相關,越族領袖的駐地如山焦 峴大城和平陽等,都是受此水哺育而形成的遠古聚落,它是越人從會稽山區(qū)進入沼澤平原的主要通道,泱泱若耶,也是越人改造沼澤平原的重要水源。從春秋、戰(zhàn)國以至兩漢、魏、晉、南北朝,多多少少人文掌故都在這里發(fā)生。而隋唐以還,由于受鑒湖水位之惠,此水舟舫暢捷,流域中文化愈益興盛。兩浙由于山青水秀,詩人多有游訪,所以至今不少地方都提出“唐詩之路”的名號,但若耶溪實在是此中翹楚。當時,流域中詩人云集,名詩連篇,有唐一代,若耶溪實在遠勝兩浙各地的“唐詩之路”,而是名人名詩盛極一時的“唐詩大道”。
從這一篇中也可以窺及作者研究這條古越名川的功力。全文廣征博引,涉及正史、全國總志、地方史志、名著、游記、詩賦等不下數(shù)十種,名流學者數(shù)十人,而六朝以來的不少詩文,如六朝謝詩,唐元、白唱和陽明洞天以及明劉基松風閣、活水源兩記等,都全文錄入。所有這些,不僅可讀、可賞、可存、可據(jù),而且都是越中山水文化的瑰寶。作者對全篇的結尾,使我深受啟發(fā),這實在是畫龍點晴:
古老的若耶溪是大自然給予越民族的厚賜,我們的前人對其開發(f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深厚的歷史文化對越族的思想文化產生了久遠的影響,清幽秀麗的山川風光是稽山鏡水的絕勝。若耶溪的開發(fā)越來越受到紹興人民的重視,若耶溪終歸大海。

以上三篇大塊文章,在我看來,當然都是《鑒水流長》的代表作,由于此三篇的吸引力,使我在披閱全稿時,就對它們全神傾注,所以體會較深。其余各篇,其實也無一不是作者殫精竭慮的力作,而序言畢竟受篇幅的約束,所以不再逐一評議了??偟恼f來,作為一部越中水利的專著,此書總結了從遠古到現(xiàn)代的大量研究成果,為后來的研究者樹立了值得遵循的規(guī)范。對紹興今后的水利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最后我還必須在此書的直觀效果上贅述幾句。圖文并茂大大提高了《鑒水流長》的直觀性。圖文并茂是中國學者著書立說的長期傳統(tǒng),但收入于此書的照片,其中有不少來之不易,值得珍藏。
《鑒水長流》就其記敘的境域來說,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地方文獻;就其議論的專業(yè)來說,是一本值得贊賞的水利書。它對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如何保護好紹興的水環(huán)境,讓這個地區(qū)從春秋以來逐步完善的水環(huán)境良性循環(huán)機制能夠長期地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海內外越籍人士和廣大的水利界學者必須繼續(xù)深究的,也是當代和以后的紹興領導必須謹慎從事的。前面提及,紹興水環(huán)境的負面發(fā)展趨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已經得到遏制。但必須指出,水體的縮減和污染,從當前到今后,仍然是紹興水環(huán)境所面臨的和必須繼續(xù)盡全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前面已經提出,我個人曾經在不少正式發(fā)表和出版的文字中闡述了我對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的憂慮和改良的意見。2000年春季,紹興市在公祭大禹之際,舉行了一次有關水利問題的學術討論會,我作為討論會的執(zhí)行主席,宣讀了《紹興水環(huán)境的嚴峻現(xiàn)實必須改變——讓“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重現(xiàn)》的論文,后來收入于次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越文化研究文集》(李永鑫、張偉波主編)之中,至今,我仍然堅持我在該文中的所有意見。
有感于《鑒水流長》的出色成就,所以不揣簡陋,在卷首略書數(shù)言。愿鑒水永遠長流,紹興的水環(huán)境世世代代長期地可持續(xù)發(fā)展。

紹興運河園“運河記事”陳橋驛“水德含和,變通在我”題詞
2002年1月于浙江大學
(陳橋驛(1923—2015),原名陳慶均,1923年12月10日出生在紹興。是中國國家歷史地理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之一,酈學研究泰斗。曾任浙江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浙江地理學會理事長等。)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第835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