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奴嬌·昆侖》寫作背景

念奴嬌·昆侖》這首詞,毛澤東創(chuàng)作于1935年,首次發(fā)表在1957年1月號《詩刊》上。

中年毛澤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年毛澤東

1935年9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走完了最后的一段行程,翻越岷山時,他遠眺昆侖山脈,莽莽蒼蒼,雪峰如海,一時間,頓生靈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經過醞釀,創(chuàng)作了這首雄奇的詞章。

二、《念奴嬌·昆侖》原文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截為三截?一截遺〔wèi〕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冷熱。

長征中(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長征中(畫)

三、《念奴嬌·昆侖》翻譯

蒼莽昆侖,橫亙天空,高出人世,雄奇險峻,古老悠久,千萬年來,他看盡了人世間的興盛衰落。突然間大雪紛飛,蜿蜒不絕的群峰,就像無數(shù)條玉龍飛舞騰躍,攪擾得滿世界都寒冷透徹。他長年清流滾滾,孕育了長江黃河文明,而到了夏天,積雪溶化,一時間,江河又泛濫成災,沖毀良田,吞沒人家,有多少人被淹死,竟被魚鱉所食。他的千萬年的功過,究竟誰來評說?

今天,我要來說說你這昆侖了,不要你這么高峻,不要你這么多雪。我想像著,怎樣能夠背靠藍天,抽出宋玉的倚天長劍,把你裁成三截?一截送給歐洲,一截贈給美洲,一截還給東方各國。這樣一來,整個地球都一樣的冷一樣的熱,從此,世界就太平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喜岷山千里雪(畫)

四、《念奴嬌·昆侖》內容和結構賞析

詩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的崇高理想,是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邁進人類的最高進程,實現(xiàn)共產主義。于是,在中國紅軍登上昆侖山余脈岷山,長征勝利在望時,他出于歷史責任感和革命使命感,以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了這首寄托著自己偉大理想的《念奴嬌·昆侖》詞。描寫瑰麗,想像豐富,格局宏偉,意蘊深邃。全詞為長調,20句,分上下兩闋,每闋10句。

上闋、借景抒情,描寫昆侖功罪。

詞一開篇、頭三句:“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用“橫、出、莽、閱盡”四個詞語,從數(shù)學角度,極寫昆侖的偉大形象,崇高峻拔、雄偉廣大、蒼茫無際、古老悠久,并以擬人法,寫他傲視人世滄桑,賦予他歷史巨人的偉大形象。在這里,詩人以人間滄桑為參照,描寫了昆侖的古老特點,將昆侖擬人化,同時,又反過來,以昆侖為參照,喚起人類對生存空間的關注,為后文彰顯人類偉力,改造昆侖,造福人間作鋪墊。

接著兩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以比喻、夸張和擬人手法,用“飛起、攪得”倆動詞,從力學角度,極寫昆侖披冰蓋雪、千里蜿蜒,具有高寒多雪的恢弘氣勢和磅礴偉力,并賦予昆侖巨大的、包括正負兩面的影響。

再接著三句:“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不言而喻,詩人省略了正面功績,僅僅具體描寫昆侖的負面影響,他終年積雪,長年清流滾滾,而夏日消融,就導致江河泛濫,既是氣勢和偉力的極致描寫,也是造成災難根源的介紹。

最后兩句,詩人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以人民的疾苦為關注點,對于這一矛盾現(xiàn)象,要求作出公正評價:“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是昆侖山的歷史命題,也是人類使命的命題,對于人類、對于大自然都是回避不了的嚴肅話題,并導引出后文議論,過渡自然。

下闋、緣情議論,解答命題。

上闋是以夸張擬人的手法,勾畫出昆侖的正負兩面形象,并提出評說其功罪的命題,下闋則是以浪漫的手法,運用雄奇的想像,對其命題作出詩人自己的評說與處理。

首句“而今我謂昆侖”,與上闋“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緊相鉤連,一一對應,其中“而今”對“千秋”、“我”對“誰”、“謂”對“評說”,詩人與昆侖直接對話,發(fā)布“評說”。

毛澤東手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澤東手跡

詩人以世界主宰者的身份,向昆侖發(fā)布不容抗拒的命令,先否定昆侖的兩個特點:“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怎么處置呢?詩人發(fā)揮豐富的想像,“安得依天抽寶劍”:他運用典故,說他頂天立地,背靠老天,抽出宋玉《大言賦》中的“依天劍”,劈向昆侖山,“將汝裁為三截”,把高大的昆侖山體截成三截了; 怎么分配呢?“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全世界都有份,平均分配;

毛澤東手跡:宋玉大言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澤東手跡:宋玉大言賦

為什么要這么分配呢?詩人繼續(xù)發(fā)揮想像,要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這是倒裝句,意思是,這樣把昆侖山的“高和雪”平均分配,世界各大洲都得到一截,于是環(huán)球一樣冷熱,就天下太平了。這是詞眼,全詞主旨所在。

這里寄托著詩人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詩人的“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就是解放了全人類后,建立的古圣筆下的“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光明遠大的理想明天。先實寫、后虛寫,虛實結合,視野開闊,描寫瑰麗,想像豐富,雄奇宏偉,意蘊深邃,閃耀著浪漫主義的藝術光彩。

五、《念奴嬌·昆侖》藝術特色

我國大西北的昆侖山,綿延五千里,山勢高峻,群峰積雪,為長江黃河源頭,在古文獻中,被稱為神山,虛構為仙境。在長征途中,詩人曾率領紅軍,出生入死,翻越了千里岷山。這是昆侖余脈,他遠望著蒼茫昆侖,觸景生情,便以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筆法,出色地塑造了昆侖的文學藝術形象,并借以抒發(fā)改造舊世界,造福全人類,實現(xiàn)世界永久和平的偉大理想。

在詩中,詩人首先運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以夸張擬人辭格,描寫了昆侖的多層面的偉大形象,既崇高古老,又高寒多雪,而積雪消融,江河泛濫,卻給人世間帶來巨大的災難,并在正反對比中,自然地引出如何評價昆侖功罪的命題。

在下闋詩中,詩人則是運用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來解答并處理這一命題。他出于神奇的想像,要自己背依青天,抽出宋玉靠在天外的倚天劍,揮劍斬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而“ 把汝截為三截”,平均分配給各大洲,造福全人類,讓“環(huán)球同此涼熱“,從而,實現(xiàn)美好的“太平世界”。雄奇瑰麗,意蘊深邃,雖是想像,卻體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以及偉大的理想。

詩人在自注中,明確地說過:這首詞的“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彼终f過:“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才能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痹谠~中,詩人處置昆侖功罪的浪漫手法,正是寄托著詩人改造舊世界,埋藏帝國主義,實現(xiàn)人類永久和平的偉大抱負,其蘊含的意義是積極的,深刻動人,令人向往。

因此,這首詞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詩人成功地運用了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虛實結合,雄奇瑰麗,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全詞氣勢磅礴宏偉,風格豪邁奔放,意象壯美鮮明,意境雄渾開闊,格局崇高博大,筆法純熟高妙,是一首集寫景、抒情、議論、言志于一起的經典詞章。陳存選2025、02、28

參資:百度百科《念奴嬌·昆侖》。

《昆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