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承認自己寫不過AI”,這話不是他在微博上說的,是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講的。而表示將停更所有社媒,與作品維權(quán)難也有些關(guān)系。

相關(guān)表述,如圖所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鄭淵潔微博、澎湃新聞,侵刪)

當下的一句“寫不過AI”,我覺得還不至于說要過度擔心作家被取代這個問題。

就說鄭淵潔本人,很久之前我用他的一個故事當過素材,是這樣的。

多年以前,鄭淵潔在一個城市開簽售會,當時一個二年級的小女生拿到簽名后就問,站在他身后的姐姐是干什么的。

他說是自己助理。于是,小女孩就問:“我長大能給你當助理嗎?”

鄭淵潔思考后回答,將來學好英語了就能當他助理,還把這個承諾寫在了書上。

本來小女孩成績不怎么好,在此之后努力學習,長大后就拿著畢業(yè)證和當年那本書去找他,真的成了他的助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夢想照進現(xiàn)實,大抵如此了。

對此,鄭淵潔說:“這件事告訴我,你對讀者要多鼓勵。有可能我說的話,比他(她)父母的話還管用。”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顯然AI和作家帶給讀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1.寫不過,也得考慮是哪方面寫不過

1.寫不過,也得考慮是哪方面寫不過

寫不過AI,我站在自己的角度,只會覺得是速度上比不上AI。

其它方面,寫不過的地方,更沒有必要和AI比。

據(jù)說,當下也有平臺要訓練AI寫手寫網(wǎng)文,這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這里,就按這打算是真的先扯淡一下。

首先,網(wǎng)文寫出來,肯定是要有讀者看才行的。

那這個時候,就要考慮,讀者想看的到底是哪位特定作者的書,還是誰寫的書都能看。

如果這個問題想過了,那即便訓練了AI寫手,可能也不怎么會波及頭部作者。畢竟,讀者跟著作家一起停擺了,那場面真的不敢想。

另一方面,要是AI輔助寫作的網(wǎng)文,多于作家寫的。那像我這種打算試試但又還沒開始寫的小透明,估計拿點稿費很難了。

不過呢,站在作者角度,也可以樂觀點想。

還是先看眾多讀者能不能接受AI寫的書吧。類比一下,網(wǎng)上看的,當年錢鐘書的《圍城》翻譯出海,外國讀者讀了想要登門拜訪,結(jié)果他在電話里婉拒:

“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以后要是讀者喜歡上了很多AI寫的書,要看看讀者,或許婉拒都不用了。直接官宣:

“這書,它就不是真人寫的,見什么呢?”

太難了,光是想想這種情況就覺得有點尷尬,還好是假設。

2.我覺得不會取代作家

2.我覺得不會取代作家

AI真的會取代作家嗎?

作家可分很多種,基本上有讀者閱讀的作品,都算廣義上的作家。

梁永安教授說:

“安身立命,年輕人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立什么命。在未來10年里,中國這一代年輕人能不能問心無愧地承擔起這代人應該承擔的命?這是個問題。

今天這一代年輕人就不同了,他們要完成的是精神、文化和文明的再造與轉(zhuǎn)型。所以這個時代對人的要求特別高,尤其是人對世界的認知。

在AI時代我們的立命很難,尤其是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形形色色的文化,對當代年輕人沖擊很大。手機的背后是大數(shù)據(jù),人人好像都被操控著,人被空前弱化,時間極大失控。人們所熱愛的東西都是別人設計的,都不是自己打造的?!?/p>

我覺得,AI倒也不會成為文明吧。要是有想法讓AI成為文明,那我可要覺得作家反而不會被輕易取代了。

AI真牛犇到這種程度了,難道不需要人類來書寫一下歷史嗎?書寫歷史也需要人來完成吧,哪有AI把自己的壯舉寫進歷史的。

再一個,還可以想象一下,真有這時候,那真是“歷史的重演”。到時必然會出現(xiàn)支持AI寫手,反對AI作家的,各自為營,上演“百家爭鳴”“反AI運動”的光景。

然后,連夜把迅哥兒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溫故一下,青年作家就繼承迅哥兒的遺風,把產(chǎn)出的文字全都寄給報社、雜志社,那文學哪能說被取代了呢?

反而是迎來了文學的繁榮。

文學作品沒人看呢?再假設一下(越寫越偏了),AI都要消滅作家了,那不趕緊多寫些高質(zhì)量的作品出來,爭取像迅哥兒一樣,出現(xiàn)在中小學的教科書、閱讀理解的題目中,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先從精神上影響下一代。

“誰抓住了小朋友,誰就抓住了未來。”AI總歸是綁架不了中小學生吧。很多作家的書,都是進校園簽售的,那必然不存在沒人看。

所以,這么一通分析,AI對于作家來說,是危機還是轉(zhuǎn)機,那還真不好說。我現(xiàn)在是這樣覺得的。

如果以后被打臉,也沒關(guān)系,我也依然要繼續(xù)生活。加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