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概率世界中,選擇就是選可能性、選概率,但是,概率不去實現(xiàn)就永遠只能是概率,那么我們教育孩子的重點也就來了,第一,要讓他們早早就有機會做選擇,越早成本越低,成長越快,第二,便是做了選擇就立刻去做、去實現(xiàn),而不要做什么能不能做成之類的無用亂想。
——坤鵬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十二卷第七章(2)

從下面開始,亞里士多德轉(zhuǎn)入到了對于思想、思維的討論。

原文:

欲望與理性的基本對象相同。

欲望所求為虛善〈外表事物〉,

理性所求為真善〈真實事物〉。

解釋:

首先,亞里士多德對欲望和理性的基本對象展開討論。

這里也有人將欲望翻譯為愿望、欲求、向往。

他指出,欲望和理性的基本對象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求善、向好,

也就是說,它們的基本對象都是善,

但是,善也有不同,

欲望所求的是虛假的善(表面上顯得好的事物),

理性所求的是真實的善(真正的好事物)。

或者說,表面的善(好)是欲望的原初對象,

真正的善(好)是理性所希望的原初對象。

原文:

但思想〈理知〉既為起點;

欲望自應后于思想,而思想故當先于欲望。

解釋:

但是既然思想是出發(fā)點,是本原;

那么,欲望就應該是思想的后果,

所以思想應當是先于欲望的,并非欲望的后果。

原文:

理性動于理知對象,

對反兩系列中的一列本身就是理知對象;

在這系列中本體為首,而在本體中則單純而實現(xiàn)者為首。

(一與單純有所不同;“一”是計量,而“單純”之意指明事物具有某些可稱為單純的本性。)

解釋:

理性是被思想的對象所推動,

而兩欄對立中的一欄本身就是思想的對象;

而在這一欄中,首先是實體,而在實體中,首先是簡單的和現(xiàn)實地存在的東西。

(一與單純不同,“一”是計量,而“單純”是指事物的某些本性為單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文:

但美與一切本身可欲望的事物也在同系列之中;

各級對成中位在最先的各物常是最好的,或是可以比擬于最好的。

解釋:

但是,美好與所有本身可欲求的事物也在這一欄之中,都屬于思想對象的系列;

在這一欄中,最初、第一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或者類似于是最好的。

亞里士多德所指的第一欄,最美最善的東西為首位,是理性所追求;

最丑最惡的東西在末位,是欲望所追求的,所以他說,欲望和理性的基本對象相同。

在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中,理性、思想是靈魂中最高級別,具有指揮和統(tǒng)領的作用,

而欲望、愿望、欲求等則是比較低下的,處于被統(tǒng)治的地位。

但是,在這里的論述中,亞里士多德卻完全忽略了這個區(qū)別,而是將這二者幾乎同等看待,

指出它們都把善(他稱之為表面的善和真正的善)作為它們的對象,因為善是最好的事物。

而這里所說的對反的兩欄,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欄,一個是消極負面的一欄,

在正面的一欄中,首要的就是沒有質(zhì)料的實體,還有善、現(xiàn)實性、必然性等;

在負面的一欄中,則有惡、潛在性、偶然性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部分是亞里士多德神學領域的第三個步驟,且是決定性的一步。

他將這個世界上主觀上最好的東西,即理性和思想,與客觀上最好的東西,即全世界萬物追求的最高目的的善,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產(chǎn)生了至高無上的存在:神。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正是在這個論述的基礎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神”這個概念。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同意謝絕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