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書院街,這條僅200米長的青羊老街,承載著成都五百余年的文脈與市井記憶。
明代正德年間,這里因大益書院得名,雖書院早已湮沒于時光,但街道的名字卻成了歷史的注腳。
清代重建的寶光寺(民間稱“小寶光寺”)曾香火繚繞,戰(zhàn)火后雖僅存銅佛,卻為街道添了一分禪意。


如今的北書院街,褪去了書卷氣,卻將老成都的煙火氣浸潤到骨子里。低矮的木樓、斑駁的磚墻、爬滿藤蔓的老小區(qū),與街邊茶鋪的麻將聲、火鍋店的香氣交織,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歷史在這里不是陳列館,而是活著的日常。


市井畫卷:煙火氣里的慢生活
若說成都的悠閑藏在巷子里,北書院街便是最生動的范本。
清晨,茶鋪老板支起遮陽傘,竹椅木桌隨意擺放,幾塊錢一杯的素茶,泡開了老成都人的一天。街邊的麻將桌旁,嬢嬢們瞇眼摸牌,手邊還擺著待買的菜籃;茶館里葉子煙的霧氣混著龍門陣的喧鬧,連陽光都顯得懶洋洋。

夜幕降臨,煙火氣更濃。三哥田螺的招牌亮起紅燈籠,食客們嗦著麻辣田螺,冰啤酒碰杯聲此起彼伏;巷巷火鍋的牛油香氣飄過老墻,與隔壁茶鋪的蓋碗茶香撞個滿懷。
這里沒有游客的喧囂,只有街坊鄰居的熟稔:“張嬢,今天兔頭巴適不?”“李叔,二條打慢點!”


涅槃與共生:老廠房的文創(chuàng)新生
北書院街的煙火氣并非一成不變。曾經(jīng)的西南燈具城,這座1.2萬平方米的老廠房,一度是城市遺忘的角落。
2023年,草市街街道引入社會資本,將其改造為文創(chuàng)園區(qū)。鋼架結構加固的廠房內(nèi),辦公空間與文藝市集并存,頂樓觀景臺俯瞰老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此無縫銜接。


改造并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紅磚墻與工業(yè)痕跡,讓舊時光與新潮流共舞。
如今的文創(chuàng)園里,設計師工作室與老茶館比鄰,路演空間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與街邊掏耳朵的老師傅共享一片樹蔭。歷史在更新中重生,煙火氣在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

商居共治:煙火氣里的溫度
煙火氣的維系,離不開人情味的滋養(yǎng)。隨著餐飲商家從18家增至50家,油煙、噪音曾讓居民頭疼。
2024年,社區(qū)成立“商居共治委員會”,商家與居民圍坐“板凳會”,裝油煙凈化器、限時經(jīng)營、共辦“壩壩宴”……矛盾化為互助,商戶與居民從“對門冤家”成了“老街坊”。


孫婆婆美蛙兔火鍋的老板說:“以前怕投訴,現(xiàn)在居民常來捧場,逢年過節(jié)我們還給孤寡老人送溫暖?!鄙鐓^(qū)民情志愿隊化解糾紛,老舊院落翻新管道、粉刷墻面,煙火氣里多了秩序與溫情。


未來可期:老街的下一站
今天的北書院街,既是老成都的縮影,也是城市更新的范本。草市街街道計劃成立“小關廟商家聯(lián)盟”,規(guī)劃彈性空間與消費場景,讓老街既保留市井味,又容納新業(yè)態(tài)。


漫步于此,歷史磚墻與網(wǎng)紅打卡墻并列,茶鋪的慢時光與文創(chuàng)園的活力共生。
這條街教會我們:煙火氣不是固守舊時光,而是讓過去與現(xiàn)在彼此成全。正如街口那面“北書院記憶”彩繪墻所寫:“煙火鎏金三千年,老街從未老去?!?/p>
北書院街的魔力,在于它從未試圖成為“景點”。
它只是自顧自地活著,任由時光將書院傳說、麻將聲、火鍋香、鄰里情揉進每一塊青磚。
若你來成都,別錯過這條巷子——這里沒有濾鏡,只有最真實的煙火人間。
編輯:江茂杰
攝影:張祥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有侵權,聯(lián)系作者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