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枝詞看成都舊時行業(yè)

“行”字本指道路,后引申為直排、營業(yè)機構(gòu)、兄弟姐妹的次序、軍隊、工商業(yè)類別等義,《夢粱錄·民俗》中記載:“且如士農(nóng)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著,皆有等差?!币庵父餍懈鳂I(yè)的百姓衣著皆有不同?!皹I(yè)”可指職業(yè),《國語·周語》中記載:“庶人、工、商,各守其業(yè),以共其上?!敝溉藗兏魉酒渎?各盡其責。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四川簡陽人傅崇矩編成《成都通覽》,歷著舊時七十二行,人各一圖。觀其所繪,類皆當時貧苦大眾所操謀生微業(yè)。其稱“七十二行”者,亦從習慣所呼,但舉成數(shù)而言,實則遠不止。

傅氏所繪,于一代之世風民情,有益于補充地方志乘之未具者非鮮。惟其有畫無文,后之留心成都民俗者,或有茫昧難求之嘆。何韞若按所繪各業(yè),略加增損,以竹枝詞并附文字說明寫之,并納入《錦城舊事》集中,用備一格。

剃頭匠

磨礪以須試及鋒,奉詔持刀技從容。

剃人頭者人亦剃,貴賤高低一例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剃頭匠,成都舊日呼為“待詔兒”。因清兵入關(guān)后下剃發(fā)令,操刀者皆“奉詔”行事而得名,其后相沿成習。此輩挑擔上街,流動服務,呼之即停。其擔之一端有炭爐鼎鍋燒水,上豎一約二三尺之桅桿,從一仰面之木斗中心直穿而過,是即舊時“奉詔”之標識;其另一端為下有抽屜可裝工具之板凳,供顧客坐以操作。開剃時,亦有布一方遮蔽顧客項胸間,惟反復多次使用,常污垢不潔。其所用剃刀則隨時磨礪,刃口其薄如紙,鋒利異常。

當時皆剃光頭,操作簡易,惟修面一項,最見功夫,稍一不慎,即劃口出血,致顧客大為不滿。有剃頭學徒以氣柑一枚置左手,右手持竹筷一支,反復于柑皮上作揮刀修面動作。學徒經(jīng)此基礎(chǔ)訓練,故能在為顧客修面時運刀裕如,無“破相”之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街頭理發(fā)匠在剃頭(來源:成都方志)

彈花匠

有弓無箭雪花飛,應節(jié)叮咚響四圍。

娟娟秋風吹葉落,彈成衣被貯冬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棉衣棉被,舊時多自己縫制。一般人家會在中秋節(jié)后檢點箱柜,籌備大人兒童人冬御寒之物。此時背負長弓、為人彈棉花棉被的彈花匠游走在街頭,或梳舊花,或彈新絮,皆就門前隙地院落天井設場。兒童好奇,聞弓聲叮咚,前往圍觀。

銅 匠

門關(guān)柜閉鎖難開,心急火燎盼助來。

忽聞巷口搖環(huán)佩,喜迎大士為消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銅匠挑擔上街,主要為人家修理門柜鎖鑰及其他銅制小雜件,隨擔帶有銼刀、鉚頭、手鉗及烙鐵等工具。其擔一頭為風箱、小爐可供淬火;一頭就擔上支架兩端牽繩,系掛各種銅鑰,多至數(shù)十把。挑擔行走時,隨其步武節(jié)奏,所掛銅鑰前后擺動,相互撞擊,鏗鏘有聲,人聞之即知來者為銅擔,毋需另作吆喝。

當時民間用鎖多為銅制,鑰匙僅有一把,一旦丟失或不慎折斷,須有銅匠為之開鎖配鑰。

補席匠

析竹如絲技藝工,長夏一領(lǐng)臥如龍。

破而能補應宜早,蹉跎莫待又秋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川中農(nóng)家多種竹,屋前屋后,叢籠森森,比戶皆然。以竹作用具,輕便易得,價廉而工省。舊日民間臥具,平時多鋪草席,入夏則換用竹席。成都人習呼竹席為“涼席”,以其有生涼之用而名。

凡新購涼席,須用砂石磨治,務使竹篾平滑,以免刺人肌膚。此時篾色尚呈新綠,待用二三年后,篾為汗?jié)n所蝕,色漸金黃,其濾汗生涼之妙,方能盡顯,用之愈久,其效愈佳。然因歷年睡臥,或物體磨擦,或?qū)医?jīng)卷折,其周邊與常磨處,斷篾松動,織頭漸散,或呈現(xiàn)孔穴。倘不在意,浸久愈甚,終將不堪使用而致廢棄。故主持家計者,輒于暑前取出察看,如見斷折篾松,即喚街頭補席人修整,以備入夏使用。舊時民家一席,常能祖孫與共,多年不廢,皆由補救及時之故。

賣花人

雁聲陣陣近清明,白李紅桃楊柳青。

習習香風吹不斷,長街走過賣花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都人愛花歷來已久,每年舊歷二月花市,風光著于唐宋載籍。然平民之家,住宅偏小,不能蒔養(yǎng)。當時除深宅大院有庭園隙地自種花卉外,其余或就一方天井略栽數(shù)盆,或四時選購瓶插供養(yǎng),率皆常見品種易栽易活之花,奇葩異卉不與也。

街頭賣花人歲時所售,亦皆應時大宗,鮮有新奇。春則夭桃,夏則晚香玉,秋以黃菊,冬以臘梅。每年新正,成都人家尤愛水仙點綴年景,以為祥瑞之征。是時成都有馬聚卉花圃專供四時鮮花,其品色眾多,間有珍品,惟取值較昂,不若街頭賣花人所售為廉。當其沿街叫賣之時,花氣襲人,足令塵懷滌蕩,頻添無限生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貨 郎

手搖鈴鼓響丁東,街頭巷尾喜相逢。

紅粉赤繩郎盡有,針頭麻線助婦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手持約碗口大小之皮鼓,鼓之兩側(cè)系以短繩,繩端綴有如蠶豆大小之堅實物為鈴墜。行時搖鼓,則繩擺動而墜擊鼓面,叮咚有聲,此貨郎之招徠顧主也。舊時民家婦女,所需針線刀尺之類,均可于貨郎處購得。如婦女常用之梳篦紅粉頭油等,貨郎箱中亦靡不盡有,即令偶有所缺,亦能于下次捎來。

其時風氣蔽塞,婦女極少出門,尤以未婚女子為家規(guī)約束,除四時佳節(jié)有家人陪同,可出游名勝趕會外,多靜守閨中,或織或繡。貨郎生意之所以興隆,亦時代使然。此后風氣開通,婦女盡可上街隨意購物。店家之花色品種齊全,門類多樣,自較以往更為方便,城內(nèi)走街貨郎乃日漸稀少。

捏面匠

技工肖物十指翻,五色雜糅只面團。

妝成墨鏡摩登女,“表面文明”舉世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都方言稱“捏面人”為“捏面娃娃兒”。有一位雷姓匠人頗為出名,其擔頭玻璃匣上方之木楣上,寫有“表面文明”四字,人或以“表面文明”呼之。其所捏之“金龜子”“筍殼蟲”等,置之匣中,其觸須、細足,紋理色澤,雖近視亦可亂真。

雷姓匠人仿當時街頭時髦婦女,捏為“摩登兒女郎”,鬈發(fā)、披髦兒、墨鏡、紅唇,著腰身細窄極富曲線之長旗袍,足登高跟鞋,一手持夾于腋下之錢包,一手持正燃燒之香煙,十指纖纖,染紅之指甲亦歷歷可辨。其神情意態(tài),直與真人無殊,而所憑者,十指及五色面團而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侯面塑(來源:武侯區(qū)文化館)

賣醋挑擔

風來撲鼻愛酸香,不待“三評”知味長。

道地保寧稱上品,莫將假貨誤羹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都人飲食習慣頗用酸,諸如涼拌菜肴,或酸辣,或酸甜,多不離醋。平時居家,醋自是常備不缺之物,街頭有醋擔常過,出門即得,毋勞遠購。即緩急之際,偶然用罄,亦能隨時補充,便利之甚。

當時市面醬園所售,多僅一般,難稱佳釀。除提督街三義廟之精益醋莊,質(zhì)量較好外,惟保寧(今閬中市)醋用者最多,賣醋挑擔亦有散裝銷售。其醋味醇和雋永,入菜增香,久放亦不易“生花”(成都人謂釀制品表面起有白蒙為“生花”),不徒以酸取勝也。其時民間形容故意刁難人曰“彎酸”。酸而彎,正所以狀其味之綿長不盡,此惟保寧醋足以當之。

竹枝詞反映了成都舊時行業(yè)百態(tài),也是成都市井煙火的真實寫照。

(參考:《錦城舊事竹枝詞》,何韞若著;《成都通覽》,傅崇矩編著)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區(qū)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