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運級”創(chuàng)造,實在是有點多啊。
從DeepSeek到哪吒,“國運”一輪又一輪地被炒作,不太了解情況的人,會真以為中國科技(還有文化產(chǎn)品)徹底逆襲了,美國已經(jīng)被摁在地上喊饒命了。
這不,這兩天新的“國產(chǎn)AI之光”就出來了,一下子又點燃了人們的情緒——瞧瞧,咱們不只有DeepSeek,還有別的厲害東西呢!
它就是——Manus。

它被稱為:全球首款通用Agent(通用人工智能而非單一功能的人工智能)。
它的實力:碾壓OpenAI。
如何形容它的震撼性:“唯有驚嘆,載入史冊,國家科技實力象征,今夜這一片星空屬于China,2025東方破曉……”
當然,我認為其中最厲害的一個文案,只有三個字:看麻了。

首先,“麻了”這個詞所體現(xiàn)出來的震撼力、沖擊力,都是一般的詞匯所難以企及。
其次,“麻了”是典型的中文特有語境下的形容詞,外國人是理解不了其中之精妙的,由此可見中文之博大精深。
當然,請各位看官別搞錯了,不是“麻了GB”的那個“麻了”。
我看啊,全世界的大語言模型再厲害,都比不上咱中國媒體人的一張嘴。如果我這會讓DeepSeek寫一個吹捧Manus的文案,肯定沒他們水平高。
我也不吐槽了,免得有人說我無腦黑。咱們就來認真看看,這個“國運2.0”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究竟為何被說成是新的國產(chǎn)AI之光。
首先它不是大語言模型,而是AI Agent。這是啥玩意?就是說,它屬于通用人工智能,而通用人工智能是當今全球正在追逐的皇冠明珠,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人工智能發(fā)展方向,也是人工智能真正進入人類生活的一種可能,而DeepSeek這種大語言模型只是它的過渡狀態(tài)。
瞧瞧,“出發(fā)即勝利”,人家起跑線就已經(jīng)超過全世界的公司了。
而且這還不是別人吹的,就是人家公司自己吹的。Manus所屬公司的官網(wǎng)顯示,它在GAIA基準測試中取得SOTA的成績,該成績大幅超過OpenAI。

另外,在其官方宣傳中,制作PPT、寫文章報告等方面的速度和水平也是杠杠的。
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人家敢這么自稱,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吧?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如此報道:
中國國產(chǎn)大模型團隊Monica發(fā)布Manus,號稱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通用AI智能體。
綜合《證券時報》和快科技報道,Monica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星期四(3月6日)用一段視頻,展示Manus的能力。
據(jù)視頻介紹,Manus與傳統(tǒng)AI助手不同,它不僅能提供建議或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是真正自主的AI代理。
季逸超說:“Manus不僅僅是一個聊天機器人或工作流,它是一個真正自主的主體,彌合概念和執(zhí)行之間的差距。其它人工智能只是在生產(chǎn)想法,而Manus交付結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下一代人機協(xié)作的范式,并可能讓你提前一瞥AGI(通用人工智能)。”
但是,這個時代好就好在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家說了算,而是要看廣大業(yè)內(nèi)人士的親自測評,廣大懂人工智能的網(wǎng)友發(fā)言。
外行和普通用戶容易被忽悠,但這些人可不會撒謊。
于是,針對Manus的測評來了。
第一種質(zhì)疑:它根本不是原創(chuàng),而是海外技術的“本土化套殼”。

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質(zhì)疑而是現(xiàn)實了,Manus已經(jīng)被公開,底層模型就是采用了Claude,這個來自美國的大模型。
也就是說,它的團隊沒有自己研發(fā)底層大模型的能力。Manus只是把現(xiàn)成的幾款應用整合在了一起而已,把瀏覽器、搜索、編輯器和終端綁在一塊兒,這就叫“通用”了。
可能有人還是不太明白,打個比方就是說,張家造鐵鍬,王家造手推車,李家販賣牲畜,而Manus把它們都采購過來,弄一塊兒賣,告訴別人這叫“農(nóng)耕時代整合套餐”,實現(xiàn)了“通用農(nóng)耕技術”。
它就是沒告訴你一點:這些東西都不是它自己造的。
但它會告訴你:它是“通用農(nóng)耕技術”的全球首創(chuàng)者,是足以載入史冊的歷史級別發(fā)明。
第二個質(zhì)疑:饑餓營銷。

由于Manus采用邀請內(nèi)測的限制,導致很多用戶無法體驗到這一款AI Agent帶來的體驗。
希望排隊拿到邀請碼的用戶紛紛涌入官網(wǎng),一度讓官網(wǎng)注冊頁面崩潰。全網(wǎng)都在求碼的同時,在二手平臺上一碼甚至賣至上萬元,有的甚至達到5萬元。
截至目前,我看到測評的評價可以這么總結:
在不同AI功能的整合方面,確實表現(xiàn)不錯,也就是說,在非核心技術的整合工程上、架構上,他們確實做了一些工作,在一些任務上表現(xiàn)也確實不錯,是值得肯定的。
但與此同時存在幾個問題:成本太高(單次2美元)、算力瓶頸(無法承載大量用戶使用),運行速度慢、卡頓,等等。
就是說,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可用性不強。也就是說,它最多算一個實驗性的產(chǎn)品,而不是他們所吹噓的能作為實際應用革命的一個產(chǎn)品。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吹太過了。
Manus的團隊成員出來表示,過去的17個小時對于團隊來說無異于一場充滿了各種意外的冒險。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目前看到的Manus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離在正式版中想交付給大家的體驗還差很遠。像模型幻覺、交付物友好度、運行速度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不過,這只是看到各種質(zhì)疑之后的補救,之前他們吹牛的時候,可沒這么謙虛。
“全球第一個通用AI Agent”——這個名號可是他們自封的。

中國的科技界,固然也是有一些好產(chǎn)品的,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喜歡炒作和吹牛。他們做出來70分的產(chǎn)品,一定會吹到90分甚至99分,而且一定要吹:超過美國、引領全球。
這就讓我聯(lián)想到ChatGPT剛出來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炒作,完全是靠著圈內(nèi)的嘗試、測評,一點點被人所知道,最后才半遮掩地公開。但這時候美國其實已經(jīng)有一大堆很牛的大模型了。
人家怎么不吹?
中國科技界、媒體界能不能也戒驕戒躁、專心務實呢?每次都是事情還沒干出來,牛已經(jīng)吹破了天,而且動不動就是“國運”啥的。
然后就是一堆自媒體跟著狂吹,收割一番愛國流量。
然而高潮過后總是一地雞毛,這種故事我們已經(jīng)看過太多。盡管如此,每次都不妨礙他們繼續(xù)高潮、繼續(xù)贏。
一些中國人什么時候能把這種浮躁之氣改一改,才能真正有機會“趕英超美”;一些中國人什么時候再次理解了“實事求是”,才算是回歸正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