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的2019年,美國人均GDP6.6萬美元,到去年已經(jīng)猛增到8.7萬,6年內漲幅32%,美帝經(jīng)濟真的如此欣欣向榮嗎?
當然不是,文字游戲罷了。這是沒有區(qū)分清楚,名義GDP和扣除物價之后的實際GDP。不過,僅這一點障眼法,除非有切身感受,否則也足以蒙蔽絕大部分普通人了。

稍稍科普一下,統(tǒng)計GDP用的是當期價格,而計算增長率則要剔除掉價格因素,用實際GDP。
打個比方。假定一國在去年生產(chǎn)了100個商品,價格為1,則去年GDP為100;到今年,生產(chǎn)了110個,價格漲到了1.1,則今年國內生產(chǎn)總值為110*1.1=121,這就叫名義GDP。
而計算經(jīng)濟增速,則要扣除價格因素,因此今年GDP只增長了10%、而不是21%,即只統(tǒng)計商品和服務數(shù)量的增加,不包括物價變動。
至于為何要用名義、而不是實際GDP,來核算當年國民經(jīng)濟,是因為物價雖然不代表實際財富的變化,但卻能最直接反映經(jīng)濟現(xiàn)狀,對分析當前市場熱度、實施宏觀調控等意義重大。
再用美國經(jīng)濟舉個例子。23年美國GDP28.3萬億美元,24年29.7萬億,但去年美帝的經(jīng)濟增速卻不是4.9%,而只有2.8%,也就是說,剩下的2.1%是價格因素。
有了以上知識,便能對過去幾年,美國人均GDP的大幅提升,做出合理解釋,即拜登任內美國通脹太嚴重了、美帝經(jīng)濟早已徹底泡沫化。

按實際GDP衡量,從2019年至今,美國經(jīng)濟累計僅增長了15%(平均每年2.5%),而不是開頭提到的32%,換言之,超過一半的人均GDP提升都是價格因素。
乍看下,2.5%的增速似乎還行,與過去幾十年的平均值相當。但要知道,過去幾年,美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和貨幣超發(fā),到現(xiàn)在,居然差不多每三個月,債務就要增加萬億美元。
靠大輸血實現(xiàn)的勉強擴張,怎么能跟自然增長、甚至技術進步相提并論呢。未來伴隨政策退坡,美國經(jīng)濟十有八九要面臨衰退。
順便辟個謠。這兩年,很多人用名義GDP對比中美經(jīng)濟,認為我國已經(jīng)步蘇聯(lián)和日本后塵,掉入了70%魔咒,即在22年經(jīng)濟總量占到美國70%,來到史上最高后,就掉頭向下,目前已接近60%。

在兩國相對物價變動不大時,這樣比當然沒問題。可正如上文所說,過去6年,美國的名義GDP增長中,有超過一半來自通脹,若不考慮價格,如果美國變成津巴布韋,豈不是能領先更多。
具象一點,19~24年,美國的平均通脹依次為,1.8%、1.3%、4.7%、8.0%、4.1%和3.0%,即以19年為基準,過去6年,美國的物價累計上漲了25%,這也是民主黨必然下臺的原因。
而同期,中國經(jīng)濟卻陷入了通縮,物價只勉強維持在0以上,以19年為基準,累計僅增長了不到9%,兩國差了16個百分點,如此GDP肯定比不到一塊。
公平一點,都剔除掉價格因素,則以19年為基準,美國24年的實際GDP為,29.72萬億美元/1.25=23.78萬億;同樣,中國為18.94萬億/1.09=17.37萬億,占美帝的73%,比重仍在上升。

至于將來走向,目前兩國經(jīng)濟都面臨嚴重困難,就看誰能先走出泥潭,或者悲觀講,誰更不爛。
先說美帝。1月份,美國的通脹仍有3%,且已經(jīng)從去年9月2.4%的低點,連漲了4個月,就這川普的貿(mào)易戰(zhàn)還沒正式開打,物價重回上升通道,幾乎已是板上釘釘,就看能到多高。
再者,多項前瞻數(shù)據(jù)、大幅回調的股市和正在退坡的政策,都在明確表明,美國經(jīng)濟即將面臨收縮,比如亞特蘭大聯(lián)儲預測,一季度GDP將下滑1.5%,如果成真,將是自08年金融危機后的首次(疫情干擾除外)。
高企的物價和停滯的經(jīng)濟,這就是經(jīng)濟學上大名鼎鼎的滯脹,上一次美國擺脫,差不多花了整20年,而且還有運氣加持。

中國的情況也不遑多讓。過去兩年,我國的物價都只漲了0.2%,幾乎復刻了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jīng)濟破裂后的情形,徹底進入通縮,而日本走出,花了30年,同樣有運氣加持。
很難說誰比誰更難。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由于未來美國物價仍將長時間維持在高位,中美的名義GDP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或許到二十年代末,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就只剩下了對方的一半、甚至更少。
面子就留給喜歡自吹自擂的川普,中國則要想辦法盡快走出緊縮,如此哪怕是名義GDP,中國也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完成超越,美帝的百年霸權即將終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