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畢亞軍

昨天說了下李嘉誠家族的長和賣港口,今天再補充下。

首先,這對長和真是一筆做夢都會笑醒的交易。

不少網友一看到交易包括巴拿馬港口,買方又是美國資本牽頭的財團,然后聯(lián)想到特朗普揚言控制巴拿馬運河,馬上就覺得這是李嘉誠被迫的交易,甚至是李嘉誠在向特朗普示好。

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事實可能更是,李嘉誠父子(李澤鉅接班多年了,更有可能是他領銜操盤)利用了特朗普的變態(tài),做了一筆偉大交易。

根據長和近年來的財報推算,長和整個港口業(yè)務的利潤貢獻占比基本都不到30%,是資產回報率最低的板塊之一。

被賣掉的中國以外的港口,每年也就八九億美元凈利潤,但卻賣出228億美元的高價,PE接近25倍,而全球港口平均PE,也就不到15倍。

而且,這里面還有一個厲害的安排,長和在國內的港口,比如香港、鹽田碼頭等是其港口里的最優(yōu)質資產,但這些港口,對不起,不賣。

其實,都不用這么算賬,只需簡單看個事實,長和這個交易到底做得多厲害就一目了然:這個交易之前,整個長和的市值才不到200億美元,但這個交易,把一個利潤不到長和1/3的資產,而且是這1/3里回報率相對低的的一筆資產,賣出了228億美元。

差不多就是,你有一棟大樓長期被估值2個億,而現在,你竟然把大樓里的幾個房間賣了2.28億。

至于網上充斥的這是李嘉誠向美國投降,向特朗普示好,這一舉就讓特朗普控制了巴拿馬運河,實在有點無稽之談。

李嘉誠或許是出于憂慮,甚至是被特朗普嚇到才做這個交易,但這個交易它還真幫不了特朗普控制運河。

長和只擁有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而且這兩個港口的利潤貢獻只占整個長和港口業(yè)務利潤的1%,說控制這兩個港口就是控制運河,如同說擁有幾間房就是控制了一棟樓。

從商業(yè)角度看,比較想不通的,其實貝萊德為什么要買,而且出這么大價錢。

有人認為它是在為美國搞戰(zhàn)略擴張,我覺得言過其實,港口固然有戰(zhàn)略性,但它也就是個港口,天下太平,它就是個生意,天下不太平,你直接船堅利炮搶就好了,還買什么買?

所以,即便是戰(zhàn)爭論,也只能解釋李嘉誠想賣,解釋不了貝萊德為什么要買。

或許,這就是貝萊德為了買個大玩具忽悠特朗普,再加上又和李家關系好(貝萊德長期是長和系第二大股東),就做局出這么個買賣。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忽悠特朗普說,哎呀,你看我們?yōu)槟慊ㄟ@么多錢,多支持你啊,回報則是讓特朗普從其他地方多找補找補。

全球貿易動蕩,港口業(yè)務前景堪憂,特朗普盯著巴拿馬等等。本來,這些個環(huán)境下,長和的港口業(yè)務本來是非常堪憂的。

但這么一來,危險被當成機會,帶著金山成功上岸。

1999年,李嘉誠在英國的電訊業(yè)務Orange 也是危中覓機,賺了個大的。

當時,在倫敦證和納斯達克上市的Orange面臨兩個挑戰(zhàn)。

首先,它已是英國第三大,但基本上也只能是第三大,歐洲的前兩大電訊巨頭英國沃達豐(Vodafone)和德國曼內斯曼(Mannesmann)都把英國市場作為必爭之地,已為爭奪龍頭地位打得不可開交。老大和老二打仗,最后卻死了老三,這在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

其次,3 G即將到來,公司要不要跟進研發(fā)和投入?如果跟將投入巨大,而且沒有實力跟沃達豐、曼內斯曼去拼,不跟,則將被淘汰。

按常規(guī)思路看,Orange的路很難,局很險。

但李嘉誠卻從困局中做局,Orange有作為第三的不足,也有作為第三的獨特價值——沃達豐與曼內斯曼,誰能買下Orange,誰就可以坐地成為真正的老大。如能激發(fā)兩家競買Orange,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最后的結果是,李嘉誠不但賣成了,而且趕在互聯(lián)網泡沫破裂,電訊公司跌成一地雞毛之前把買賣做成了,也是一把就賺了1000多億港幣。

那次生意做成,李嘉誠要感謝沃達豐和德國曼內斯曼的爭斗,而這一次交易干成,李嘉誠父子還真就得感謝特朗譜這么個不靠譜。

否則,他們這些港口恐怕打6折都不一定有人要。

只不過,他們得抓緊把買賣徹底落定了。

和Orange那個機會稍縱即逝一樣,這個機會或許也是稍縱即逝。突然某一天特朗普宣布放棄對巴拿馬的非分之想,甚至直接下課,貝萊德或許也就不買這個大個玩具去哄他開心然后求打賞了。

而從特朗普的各種反復發(fā)作來看,這一天,可能會很快。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