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娃去兒童公園玩,遇見一位寶媽,她四五歲大的女兒舉著畫紙雀躍地跑來,“媽媽看!我畫了彩虹房子!”
這位年輕的母親脫口而出,“寶貝真棒!”
沒想到小女孩氣鼓鼓地抗議,“你每次都像復讀機一樣!”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那個由斯坦福大學德韋克教授主導的經(jīng)典實驗:被夸“聰明”的學生,遇到難題時更傾向選擇簡單任務;而被夸“努力”的呢,90%會主動挑戰(zhàn)更難的題目。其它的研究也指向了這種趨勢。

特質(zhì)表揚(聰明/天賦),容易讓娃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因為你夸孩子“你真棒”,相當于給他貼永久標簽,當其遭遇挫折時,會產(chǎn)生“我不棒了”的自我懷疑,形成固定型思維。
而且籠統(tǒng)的表揚,還會導致價值感錯位,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評價上。再者,夸娃“你真聰明”,會讓他忽視過程中的策略調(diào)整,變得更在乎自己看起來是否聰明,而不是能否學到有用的知識,面對挑戰(zhàn)時更容易焦慮、放棄。
表揚的“火候”很關鍵,掌握好了,越夸越優(yōu)秀;掌握不好,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被夸“壞”。那到底怎么夸呢?好方法不用多,照搬4個黃金表揚句式,你家小主肯定一天比一天優(yōu)秀:
1.將努力具象化:“我發(fā)現(xiàn)/注意到……”
“爸爸注意到,你反復修改了3次作文開頭,你認真的樣子可真帥!”
整理書桌后,“我發(fā)現(xiàn)你把彩筆都按顏色分類了,看著真舒服?!?/p>
細心觀察孩子,表揚他付出的努力,讓他知道他好在哪里,就能不斷地強化成長型思維——不管碰到什么難題,都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應對。
2.雙向賦能:“……能教教我嗎?”
“這個解法比爸爸學的更巧妙,能給爸爸當10分鐘的老師嗎?”
組裝好樂高,“這個傳動結構設計很特別,能說一下原理嗎?”
搭配出新服飾,“這套撞色很有創(chuàng)意,你可以當我的形象顧問嗎?”
《禮記·學記》里那句老話特有意思——學得越深,越覺得自己懂得少;教得越認真,反而發(fā)現(xiàn)問題越多。
下次孩子解出你不會的數(shù)學題,試試眼睛發(fā)亮地說,“這招媽媽都沒見過!快給我上節(jié)迷你課唄!”你會發(fā)現(xiàn),小老師邊講解邊自我糾偏的過程,就像轉(zhuǎn)動知識魔方,每次翻轉(zhuǎn)都在重組思維模塊。
這種師生角色互換的游戲,本質(zhì)是讓孩子在輸出中完成認知迭代,遠比單方面的“你真聰明”更有生長力。
3.具象化復盤:“……你是怎么做到的?”
研究顯示,經(jīng)常進行策略性自我對話的兒童,前額葉的活躍度遠超同齡人。所以,不妨試試這個語言模型,引導孩子自我覺察,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

捧著完成樂高戰(zhàn)艦沖過來時,“比上次多堅持了10分鐘,你是怎么做到的?”
游泳進步時,“換氣次數(shù)增加了,調(diào)整了什么方法?”
就像上次兒子控制住脾氣后,我問他,“這次生氣時你去了冷靜角,這個主意哪里來的?”沒想到他說,“上周繪本里小熊生氣時數(shù)云朵,我就改編了一下。”
這種提問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把孩子從被動接受評價的客體,變成了主動分析過程的主體。最絕的是,在這過程中,它悄悄完成了三階賦能:
讓娃看見自己的進步(認知層),理解進步的原因(方法層),最終建立“我能通過調(diào)整策略做得更好”的核心信念(價值層)。
4.亮點法則:“雖然(失敗)……,但是(進步)……”
比賽失利,“盡管沒贏得比賽,但你剛才救球那個飛撲太精彩了!”
競選班委落選,“……可你設計的班級讀書角方案,被老師采用了呀!”

做飯糊鍋,“切的土豆絲明顯比上次進步好多,你看,條條都切得那么均勻!”
亮點法則的妙處在于,它能教會父母用探照燈,照亮孩子努力軌跡里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閃光點,解構“失敗”中的局部成功。
女兒做飯盡管糊鍋了,但切菜均勻度提升這個子項,正揭示了肌肉控制力的進步。當你說“這次土豆絲粗細,像尺子量過一樣”,實則在幫其建立多維評價體系:成敗不是非黑即白,每個微進步都值得被稱贊。
這種敘事方式,悄然在孩子心里種下辯證思維的種子。他們開始懂得:人生不是考場上的百分制,而是由無數(shù)亮點時刻串起的珍珠項鏈,每顆珠子都在講述“我是如何變得更好”的故事。
真正的表揚,從不是評判,而是打開孩子世界的鑰匙。當我們把“你真棒”換成具體的看見,那些被點亮的高光時刻,終將連成屬于孩子自己的銀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