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不直接說是劉邦之后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劉勝的兒子比較多,更容易冒充!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說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的,不僅僅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你們別聽營銷號的,說什么正史沒記載,正史也是確確實實記載了的。
比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就記載了:“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p>
后面又通過大臣上書的內(nèi)容再次進行了強調(diào):“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p>
陳壽生活在三國末期,他治學(xué)也比較嚴謹?shù)模淮_定的東西,寧可不寫也不會亂寫。因此,既然陳壽都多次在《三國志》中提到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后,至少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上,這種說法應(yīng)該是一種主流說法!
后世《資治通鑒》也記載了:“初,涿郡劉備,中山靖王之后也?!?/p>
那么,記載歸記載,劉備自己有沒有說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呢?
那肯定是說過的,畢竟家族沒落了,早年家貧,沒什么背景,事業(yè)剛起步,必須得自我營銷。中山靖王之后這塊招牌,那必須得亮出來,必須得廣而告之。
所以,劉備逢人便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在邏輯上沒什么問題。否則你自己不說,當(dāng)時的社會也不會廣為流傳,史官們也不會信誓旦旦地記載下來。

弄清楚這個問題,淮下書生帶大家再回到開頭,劉備為什么不直接說是劉邦之后,而要說是名聲不太好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呢?
因為在古代禮法中,祭祀祖先要按照世系和封地來確定,不能越級祭祀。有資格祭祀劉邦的,那必須是皇帝這一脈的大宗。而庶出的宗族后代,不能直接祭祀嫡系先祖,只能以自己這一分支的始受封之人作為祭祀之人。
當(dāng)劉勝始受封于中山國,成為第一代中山王之后,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子嗣,等于他這個小宗從劉氏皇族大宗分出去了,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大宗。那么,后代劉備只能祭祀劉勝及其以下的父祖。

劉備的出生地涿郡涿縣,正好在西漢的中山國之內(nèi),這里是劉勝后人聚居地也符合情理。
因此,在劉勝這一支沒有出現(xiàn)更高地位之人時,只能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不能越禮,不能不提中山靖王劉勝而直接稱呼自己為漢高祖劉邦之后。
今天,我們每年還有祭祖的習(xí)慣,每一個姓氏宗族,會有一個堂號,這個堂號就代表你從哪里來的,那是你的根。即便族譜逸散了,你也要記住自己的堂號。
你比如劉氏家族中,有以中山為堂號的,有以彭城為堂號的,有以沛郡為堂號的,也有以漢里為堂號的等等,這個以中山堂為堂號的劉氏之祖,就是中山靖王劉勝。

而當(dāng)劉備稱帝之后,他的地位又超過了中山靖王劉勝,形成了新的宗廟祭祀體系。
那么,劉備的后代再出來裝13的時候,他可以說,吾乃昭烈皇帝之后。只不過劉備的季漢二世而亡,沒輝煌多久,風(fēng)頭并沒有完全蓋過中山靖王。
這個說法,我們也可以從相同情況下的其他人的介紹中得到印證。
你比如光武帝劉秀,《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

這里同樣以長沙定王劉發(fā)為劃分點,是因為長沙定王劉發(fā)和中山靖王劉勝一樣,始受封于長沙國,開啟了他自己的大宗祭祀體系。
再比如《后漢書·劉表傳》記載:“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后也?!?/p>
魯恭王劉余,也是漢景帝之子,原本封為淮陽王,七國之亂平定后,改封為魯王,他的后人劉表自然以他為祖。
而在《三國志·劉焉傳》里介紹劉焉時,也說他是“漢魯恭王之后裔”。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p>
阜陵王劉延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初封淮陽王,后因有反意而遷為阜陵王,后人劉曄自然以阜陵王劉延后裔自居。
《后漢書·劉虞傳》李賢引《謝承書》曰:“虞父舒,丹陽太守。虞通《五經(jīng)》,東海恭王之后?!?/p>
東海恭王是光武帝著名的廢太子劉彊,母親郭圣通被廢后,他主動把太子之位讓賢給弟弟漢章帝劉莊,最后被降封為東海王,他的后人劉虞同樣也是以他為祖。
所以啊,劉備以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自居,并不是因為劉勝兒子多好冒充,而是因為這原本就是介紹一個人出身的正規(guī)流程。哪怕劉勝聲色犬馬,名聲不好,也要說自己是劉勝之后。
當(dāng)然了,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劉勝之后,或者劉勝到底是不是劉邦之后,這個我們可以單獨再討論,你們覺得呢?
歡迎關(guān)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xué)原創(chuàng)文章和視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及相關(guān)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chuàng)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fā)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關(guān)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