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三人,應該是這樣的:

一、荀彧

荀彧忠于家族,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他并不是個忠漢的人。

荀彧從來就不是忠于漢朝,他反對曹操稱公,并不等于忠漢,他只是不希望曹操單方面改變現(xiàn)狀,曹操一旦稱公,就開始了篡位模式,稱公之后能夠建立魏公國,有自己的宗廟社稷,這就是獨立王國,為后面改朝換代做準備。

以荀彧的智商,他難道不知道曹操有野心?衣帶詔事件時,曹操誅殺的董承及其同黨,還殺死漢獻帝懷孕的董貴人,一尸兩命,曹操干了這事,荀彧有什么反應嗎?

沒有,史書沒有記載荀彧有任何反應,也就是說荀彧并不反對,或者沒有插手,或者毫不在意,這是忠于漢朝嗎?

曹操逼死漢獻帝的皇后伏完,誅殺伏皇后的家族,還殺死了伏皇后與漢獻帝的兩個皇子,如此大逆不道的事,荀彧有過反對嗎?沒有。

《三國志 荀彧傳》: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guān)中,光武據(jù)河內(nèi),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yè)。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荀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陶謙去世后,曹操想要先攻打徐州,然后再返回討伐呂布,荀彧勸說曹操:從前漢高祖皇帝保有關(guān)中,漢光武帝占據(jù)河內(nèi),都是依靠堅實的基業(yè)去控制天下,這樣進攻可以制敵,退守也足以堅守,所以雖然途中遭遇過失敗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業(yè)。將軍您本來是依據(jù)兗州起事,平定了山東地區(qū)的動亂,百姓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荀彧從一開始就是把曹操比作漢高祖與漢光武帝的,希望曹操借鑒他們的成功經(jīng)驗,進而奪取天下,這是忠臣說得出來的話,曹操如果是漢高祖和漢光武帝,那漢獻帝劉協(xié)是什么?

荀彧把曹操比作漢高祖還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荀彧勸說曹操時,動不動就以漢高祖為例子來勸說。

《三國志 荀彧傳》: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

漢獻帝東歸洛陽之時,荀彧勸說曹操:

從前晉文王奉迎周襄王,諸侯無不跟隨,漢高祖東征項羽之時,為義帝穿喪服,天下萬民都愿意歸順。自從天子開始逃亡,將軍您是第一個呼吁起兵的,只是因為山東地區(qū)亂象紛紛,所以一直未能奔向關(guān)右地區(qū),但還是分兵,派出將領(lǐng)冒著風險和朝廷聯(lián)絡,雖然在外努力挽救朝廷危難,但心里一直牽掛著王室,這是一直以來匡扶天下的志向。

荀彧一直把曹操比作漢高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荀彧一直把曹操比作漢高祖,漢高祖可是統(tǒng)一天下建立政權(quán)的人,曹操想統(tǒng)一天下建立政權(quán),那就是取代漢朝的人,這證明荀彧并不忠漢。

荀彧忠于的是自己的家族,董卓作亂時,荀彧提前把自己的家族遷到河北,避免了戰(zhàn)亂,后來荀彧發(fā)現(xiàn)袁紹不是成事之人,又帶領(lǐng)自己的家族南下投靠了曹操,他把家族看得很重。

像荀彧這樣出身名門的人,在當時大多以家族為重,甚至超過了國家。

最典型就是徐州的陳登、陳珪父子,誰主政徐州,就投靠誰,陶謙掌管徐州時,陳登投靠陶謙,陶謙去世時把徐州托付給劉備,陳登擁立劉備,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陳登父子又投靠呂布,曹操準備攻打呂布時,陳登父子又投靠曹操出賣了呂布,他們哪有忠心,誰強就投靠誰。

荀彧有些不同,他認定了曹操就一直跟隨,曹操也不負重望,但荀彧更忠于家族,他不希望曹操單方面改變現(xiàn)狀,荀彧很清楚,曹操稱公之后就會稱王,稱王之后就會稱帝,這個過程是停不下來的,即使曹操想停,手下人也不會讓曹操停,這是改朝換代,所有人都想獲取利益。

荀彧的死,與曹操脫不了干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荀彧與曹操的政治觀念產(chǎn)生沖突,因此莫名其妙地去世的,荀彧的死,曹操脫不了關(guān)系。

二、華歆

華歆見風使舵,有奶便是娘,他只忠于強者。

華歆出身大概也是士族,他是陳球的學生,與盧植、鄭玄是同學,是當時的名士,很早就被舉為孝廉,沒有名門出身是很難的。

華歆曾被何進征辟,董卓掌權(quán)時,華歆逃走,袁術(shù)想要華歆幫他做事,華歆要求袁術(shù)討伐董卓,袁術(shù)不同意,華歆就跑了,后被漢獻帝任命為豫章太守,孫策打江東時,華歆投降,孫策去世后,曹操借漢獻帝名義征召華歆,孫權(quán)不愿意華歆去,華歆說服孫權(quán)去了朝廷。

在曹操的主導下,華歆擔任尚書,后升侍中,荀彧去世后,華歆擔任尚書令,說明曹操很看中華歆,華歆也沒有辜負曹操,為曹操效命特別賣力,曹操派御史大夫郗慮與華歆抓捕伏皇后,華歆直接把藏在夾墻中的伏皇后拉出來。

華歆對曹操表現(xiàn)得特別忠心,曹操擔任魏王后,華歆擔任魏王國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這說明曹操看中華歆。

華歆見風使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曹丕代漢建魏時,是華歆主持禪讓儀式的,他就是魏朝的重臣,急先鋒,后擔任魏朝三公之一的司徒,曹叡時期,華歆擔任太尉,華歆一直活到75歲,善終。

華歆這個人是當時的名士,表面表現(xiàn)得高風亮節(jié),實際上就是見風使舵的人,華歆也是個聰明人,知道投靠誰才有更好的前途,他把伏皇后從夾墻中拉出來,說明他并不忠漢,相反,為曹氏代魏,華歆是沖鋒在前,華歆只忠于強者,最終目的就是自己有一個更好的前途,華歆做到了。

華歆這種人是順應潮流的人,他知道風向,沒有投靠董卓與袁術(shù),也沒有為孫權(quán)效忠,而是選擇更強的曹操,盡管他是漢朝名士,深受皇恩,但他并不忠于漢朝。

三、司馬孚

司馬孚隱藏得很深,你以為他忠于魏朝,實際上他是奧斯卡影帝。

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先后輔佐過曹植與曹丕,曹叡時期,司馬孚擔任度支尚書,掌管國家財政,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孚與司馬師一起守衛(wèi)司馬門。

諸葛恪伐魏時,司馬孚率領(lǐng)20萬大軍防守,司馬師廢除魏帝曹芳時,司馬孚名列廢除齊王的表章中,姜維北伐時,司馬孚統(tǒng)領(lǐng)諸將防御。

司馬孚參與司馬家族所有奪權(quán)篡位行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曹髦被殺時,司馬孚將曹髦的頭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流泣喊道:讓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

《晉書》:及武帝受禪,陳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辭,執(zhí)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br/>

西晉代魏時,末帝曹奐被貶為陳留王,司馬孚淚流滿面地拉著曹奐的手說道:我到死的那天,也是純粹的大魏之臣!

看司馬孚的表現(xiàn),好像就是個大魏忠臣,既對曹髦表示悲痛,又對曹奐說他是純粹的魏臣,但是,你看司馬孚的動作,他做一件忠臣的事嗎?

司馬孚參與高平陵政變,支持司馬懿奪位,支持司馬師廢除魏帝曹芳,曹髦被殺時,他沒有反對,曹奐被取代時,他還是沒有反對。

至始至終,司馬孚就在耍嘴皮子,看一個人是不是忠臣,要看他是怎么做的,而不是怎么說的,司馬孚說自己是大魏忠臣,他可干過一件大魏忠臣的事?

司馬孚就是唱紅臉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唱白臉,司馬孚就唱紅臉,讓外人以為司馬孚是大魏忠臣,實際上還是給司馬家族留條路,他的演技很好,堪稱奧斯卡影帝。

司馬孚就是奧斯卡影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荀彧、華歆、司馬孚三個人是同一朝代不同人的真實寫照,荀彧是個有理想的人,他雖然忠于家族,但對于漢朝,他同樣有眷戀,荀彧不會為了曹操改變自己的理想,他是有主見的人,但正因為有主見,當他與曹操意見相左時,只能被犧牲。

華歆與荀彧不同,他就圓滑得多,表面上忠于朝廷,為人有道德,實際上就是見風使舵,華歆沒有政治理想,只想活得更好,更有前途,華歆是堅定的現(xiàn)實主義者,誰強就跟誰,所以他的結(jié)局很好,活到75歲的高齡善終而死。

司馬孚則是標準的偽君子,跟隨司馬家族干盡篡位的事,但表面上卻表現(xiàn)得一幅忠臣的模樣,他的眼淚就是鱷魚的眼淚,是不能相信的,他一直協(xié)助司馬家族篡位,從未反對過司馬氏的事,怎么可能是大魏忠臣?這只是演戲罷了,司馬孚這個人比司馬懿還有城府,隱藏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