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一男嬰出生。
據(jù)說他祖母當時夢見天神送子,云中奏樂。然后他祖父當即拍板,大孫子就叫王云。
可一直到五歲,小王云還不會開口說話,王家把余姚郎中請了個遍,都治不好。
直到一個癩頭和尚登門,笑嘻嘻,往小王云腦袋上一拍,說了一句:“可惜道破”。
王天敘立馬給孫子改了名字——既然天道破了,那就用世間的仁善之心繼續(xù)守護住天道!
所謂“知及之,仁能守之?!?/p>
王云正式更名王守仁。
改完名字當天,王守仁便開口說話了。
02
父母都會問孩子:你長大了想干嘛呀?
他爹王華也不例外。
15歲的王守仁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就跑去問老師。
老師的回答讓他有點失望:當然是好好讀書,像你爹一樣!
兒子總歸是要超過老爹才夠牛逼嘛!
可老爹已經(jīng)到了讀書人的天花板(狀元,明孝宗的老師、以正二品南京吏部尚書身份退休,榮貴一生)了,想超過他?這輩子怕是沒戲。
有什么事兒是極少部分人能做到,甚至當下還沒人能做到的呢?
經(jīng)過一番苦索,小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夢想:當個圣人!
03
小兔崽子!你以為圣人是圣誕老人??!每年都有!
為了讓兒子收住心神,王華給兒子談了一門婚事,親家是江西布政參議諸養(yǎng)和。
門當戶對。
而且王家和諸家是表親,也就是說,王守仁娶的是自己的表妹。
親上加親。
然后,洞房花燭夜那天,王守仁不見了。
別誤會,小王并不是反封建的先行者,他只是覺得婚禮流程太麻煩,于是跑到南昌城里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跟道士吹牛逼去了。
因為聊得太投機,全然忘了新娘還在家等著他。
成婚后,小王帶著老婆回北京,途中遇到儒學大師婁諒。
婁大師送給他四字秘訣:
“格物致知”。
什么叫“格物致知”?
簡單說就是,研究各種事物的本質(zhì),然后達到頓悟。
婁大師還說,想當年,朱熹就是靠著這種方法成圣的。
小王的心又躁動了起來,一回到家,也顧不上好好安慰安慰老婆,就一頭扎進了后院的竹林中,不吃不喝,就死盯著竹子看。
這就是所謂的“守仁格竹”。
一天過去了,沒收獲;兩天過去了,沒收獲...一連七天七夜,小王終于不用看竹子了。
他成圣了?
不!
04
他是因為長期不進食,餓昏過去了。
被救醒后,小王發(fā)現(xiàn):朱熹可能是錯的。
可你說朱熹錯了?
何況你們王家的榮華富貴是怎么來的?是你老爹靠八股文掙來的!
你要是反對,就是離經(jīng)叛道,外加忤逆不孝!
這兩項罪名,王守仁還擔不起。
為了搞清楚朱熹到底傳播了哪些思想,小王開始發(fā)奮讀書。
王家的學霸基因被王守仁完美傳承,21歲中舉,28歲弘治十二年己未科二甲第七名。
PS:
這場考試在明史上很出名,因為一個叫唐伯虎的考生,爆發(fā)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場舞弊案。
05
雖然不如老爹的狀元,好歹也是全國前十!
按說,進翰林院點庶吉士是手拿把攥的。
點了庶吉士的人,才能入閣。
但分配工作的時候,王守仁成了一名刑部主事。
原因:
要么,是王守仁自告奮勇,要去六部抓實務工作;
要么讓人給陰了。
按照他老爹王華的晉升速度,王守仁進內(nèi)閣是遲早的事。
問題就來了——大明中樞重地,父子相承?這天下姓朱,還是姓王?
但過分打壓王守仁也會招致非議,所以很快又給小王調(diào)了崗:兵部武選司,負責武官的升遷調(diào)動,油水極大。
如果不出意外,小王大概會日復一日重復無聊的工作,成為一個辦公室老油條。
可惜,他的老板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05
朱厚照是溫室里的花骨朵。
他爹朱佑樘就一個老婆,就一個兒子,所以兄弟相殘,刀光劍影,陰謀奪位的上位記,是不存在的。
因此厚照兄沒什么機心,加上當時的國勢還算承平,所以他這個皇帝,一上位就一個字——玩。
后宮里有一大堆專家引導朱厚照玩出新高度,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八虎”——太監(jiān)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
內(nèi)閣的老爺們痛心疾首,紛紛要求誅殺權宦劉瑾。
正德元年(1505年)十月,內(nèi)閣亮了殺招——首輔劉健更是聯(lián)合閣員李東陽、謝遷上疏集體辭職。
這三個老家伙是朱佑樘欽點的顧命大臣,意思很明了:太監(jiān)和我們,皇上只能選一頭!
劉瑾也不慌:三個老家伙軟硬不吃,早換掉早省事兒。
劉瑾暗中物色人選,他看中的是王華——王華的資歷夠,形象好,又一心做學問不問外事,正好擺在內(nèi)閣里當個泥菩薩。
劉瑾找到王華,開出條件:跟著我,我保你父子二人全能入閣!
這誘惑力不可謂不大,連王守仁的前途都給包了。
可給太監(jiān)當狗,會受到士林圈的唾棄,王華還是有風骨的。
就在這時,戴銑案又爆發(fā)了。
戴銑,時任南京戶科給事中,是個既擰又倔的道學先生,脾氣又爆,人送外號“戴雷公”。
雖然他人在南京,內(nèi)閣集體辭職這個事兒還輪不上他插嘴,可戴銑還是上疏要求立刻處死劉瑾。
內(nèi)閣大學士,劉瑾辦不動,但戴銑這種六七品的,剛好可以拿來殺雞儆猴,給外朝看:劉公公我可不是紙糊的!
奏疏上午送進宮,東廠下午就出發(fā)了。
劉瑾得意洋洋: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滿朝上下一看這架勢:劉公公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保命為上。
紛紛當起了鴕鳥。
06
只有王守仁一個人站了出來,上了一封《乞宥言官去權奸以彰圣德疏》。
劉瑾一看:嗬,還真有不怕死的?!
王守仁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王華貶為南京吏部左侍郎。
但還不夠,劉瑾還想要王守仁的命。
殺手出現(xiàn)在了王守仁南下的船上。
王守仁直接投河。
殺手在船上等了半天,料定王守仁已死,離去。
卻不料王守仁會潛泳...
沒人知道水下的王守仁想了什么,可上岸后的熱血青年發(fā)生了徹底的蛻變...
07
王守仁到龍場去上任。
龍場,在今貴州貴陽市修文縣,地處深山,生活環(huán)境十分惡劣,到現(xiàn)在也屬于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雜居地帶。
除了當?shù)赝寥嗣耧L十分彪悍以外,還時常有野獸出沒,說不準哪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讓狼給叼走了。
從王守仁自己寫的詩里,就能感覺出來當時有多險惡。
《夜宿六廣大職驛即成短歌》
霧潦我行遲遲。
惡木參天,猿晝啼。
陰陰空谷,館人何之?
荊莽在戶,不瑾不籬。
蝸我釜,豺踞我垂。
仆夫變色,魑魅以隨。
表面上,龍場驛屬于朝廷編制,但到地方一看,就一間破落的茅屋和一名七八十歲的老驛丞。
一瞬間,王守仁似乎能從老驛丞身上照見自己的后半生。
可他還是堅強的活了下來。
不僅活了下來,還打開了一道能夠以自身溝通天地的大門。
龍場,是朝廷看不到的角落,是大人物們絲毫不在意的地方。
不管廟堂多高,江湖之遠,世間自有一套平穩(wěn)的規(guī)則在運行著。
看著眼前這一切,王守仁開始了深深的思考,這比當年格竹更深刻
宋元以來,朱熹的理學理論被奉為圭臬。
他說: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他說:理不可變;
他說: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
似乎,理,決定著天地間的一切。
可朝廷把理學定為國學,又得到了些什么呢?
理學愈盛,人心愈窄。
難道戴銑上疏請求誅殺劉瑾,不是天理嗎?
難道自己上疏申救戴銑,不是天理嗎?
可是,劉瑾把持下的朝廷,天理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朱熹的那一套,真是解決最終問題的鑰匙嗎?
朱熹把所有的一切都歸結(jié)于理,但人生天地間,難道是被所謂道理禁錮的嗎?
不!
心,才是人之本源。
儒家的最高追求是什么?
人人大同,和諧社會。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喚起每個人心中的良知,而不是用一大堆繁文縟節(jié)的大道理去禁錮他們!
王守仁將自己的感悟總結(jié)為一句話:“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p>
人,生來平等,只要心向光明,每一個被喚醒良知的人,都能依照自己的內(nèi)心去行動,那所有人,就都是圣人。
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第一步,就是“致良知”。
這是心學的核心,也是心學改變世界開端。
王守仁還給自己取了個號:陽明子,因為他曾經(jīng)在老家附近的會稽山陽明洞沉思過。
不過倒是可以有第二種解釋:
陽光滿地,正大光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