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升米恩,斗米仇”,覺得我好心幫助別人,別人怎么會把我當(dāng)仇人呢?講個故事,你就懂了。
唐朝有兩個人做鄰居,一個叫張三,一個叫王五。張三很勤勞,除了種地,只要能掙錢什么活都愿意干,但是他經(jīng)常被王五嘲笑,因為王五有句口頭禪:這輩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所以王五的人生宗旨就是——寧可在家里躺平,也不愿吃一丁點的苦。他也想得很通透,不打工雖然窮,但如果去打工那可就又累又窮!所以王五干脆除了稍微打理一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混個不餓肚子之外,什么也不干。
這一年,天逢大旱,王五家是顆粒無收,而張三因為常年積累,所以問題不大。眼瞅著王五一家就要餓死,于是好心腸的張三給他送去一升米,這可把王五一家感動得痛哭流涕,不但千恩萬謝,還說要和張三做一輩子的好兄弟。

不過這一升米也不夠王五熬一年,于是他就找張三借,今天借一點,明天借一點,這日子一長,張三也熬不住。張三夫妻倆一合計,干脆湊了一斗米,主動給王五送了過去,說:老王啊,這是我最后借你一次米,你省著點吃,后面再找我,我可就無能為力。
可是讓張三沒想到的是,一斗米吃光以后,王五又跑來借米,這次張三果斷拒絕了王五。張三對王五說:現(xiàn)在我們自己都快不夠吃了,請你到別人家去想辦法借一點吧。

王五聽了張三的話,臉色一變,說:你這是見死不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虧我一直把你當(dāng)兄弟!說完就惡狠狠地拂袖而去。回去之后,王五一家人都很生氣,他們覺得:明明你張三家有米,卻見死不救,我們要餓死了,那干脆你也別好過!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就在今晚”!到了晚上,王五翻過院墻,一把火點著了張三的倉庫,張三一家拼命救火,結(jié)果全部葬身火海。這就是“一升米養(yǎng)恩人,一斗米養(yǎng)仇人”的故事。

所以說幫人也得有度,你幫一次兩次,人家感恩戴德,但是幫多了以后,他就認(rèn)為這樣都是應(yīng)該的,等到有一天你不幫的時候,他就會心存怨恨,哪怕他不恨你,也一定不會再感激你。
歷史上有個典故,叫“一飯之恩”,說的是韓信當(dāng)年窮困潦倒,經(jīng)常沒米下鍋,于是到南昌亭的亭長家蹭吃蹭喝,連續(xù)吃了好幾個月,時間一久,亭長的妻子很生氣,覺得韓信這么大一個人每天好吃懶做,于是不再給他吃白食。

韓信沒有辦法,就去河邊釣魚,結(jié)果遇到了一位婆婆,婆婆看他可憐,送去了一碗飯。那么韓信發(fā)達(dá)之后,為了報答婆婆的一飯之恩,回報了一千兩黃金,而對他照顧數(shù)月之久的亭長一家,韓信卻只給了一百文。各位,看到?jīng)]有,這叫“小恩養(yǎng)貴人,大恩養(yǎng)仇人”!這就是人性!
為什么亭長一家付出那么多,還抵不過婆婆的一飯之恩?有人說是因為亭長的妻子傷害了韓信。錯!其實是因為亭長不知道大恩如大仇的道理!所以說,濟人可一時,但不可濟一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