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標準版指導價格為52.99萬元。

10分鐘大定訂單突破6900臺,2小時訂單量破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款問界M9正式開啟預訂,預售價47.8萬元起,與此同時問界M8也開啟預訂。

84小時,問界M8小訂量突破4.7萬臺,問界M9小訂量突破2.3萬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個跨界選手分別在近期又推出了“重磅”產品,且市場反應非常不錯。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也在2月份迎來了高光時刻。

乘聯(lián)會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廠商批發(fā)量達到176.7萬輛,創(chuàng)下當月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3.8%。

其中,自主品牌車企批發(fā)量高達125萬輛,同比大幅增長60%。

有一點值得注意,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至此已經超過70%。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們再來看一下新能源汽車。

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銷量達到83.0萬輛,同比增長79.6%,環(huán)比下降6.7%;1-2月累計批發(fā)171.9萬輛,增長48.0%。

2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出口11.8萬輛,同比增長27.8%,環(huán)比下降15.2%;1-2月累計出口25.7萬輛,增長28.8%。

至此,中國新能源車廠商批發(fā)滲透率47.0%,較2024年2月提升12個百分點。

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62%;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7%;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62%可以說是相當恐怖的一個存在了,要知道在十幾年前,滿大街的可是現(xiàn)代、豐田、馬自達、本田、寶馬……

不要說新能源汽車,就連中國自主品牌的油車也往往被“嫌棄”。

而今天的62%背后,其實是一部堪比“智能手機廝殺”的修羅場。

2023年,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SA)做過一個統(tǒng)計。

全球250個智能手機品牌中,只有15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超過1%,15家中有12個是中國品牌。

這12家中國品牌分別是小米、OPPO、vivo 、榮耀、真我、聯(lián)想-摩托羅拉、TECNO、華為、itel 、Infinix、TCL-阿爾卡特1.4%、一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2017年至今,已經消失了近500家智能手機品牌,而正是中國智能手機自主品牌的崛起加速了小型智能手機品牌的消失。

如今的汽車行業(yè)也是如此。

2018年,華爾街日報稱,中國電動車制造商已經超過了487家。

前兩天,小鵬汽車創(chuàng)始人何小鵬表示,在10 年前,中國大概有 400 家傳統(tǒng)車企,但現(xiàn)在大概還有 40 家。

可謂是十不存一。

然而更慘烈的還在后面,多數(shù)的行業(yè)人士認為,未來的電動車車企數(shù)量不會超過7家,甚至更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有預言家會準確的將某一家車企留到最后,也沒有一家車企敢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擺爛前行。

至此中國汽車發(fā)展、變革的全新時代,作為消費者也切切實實的“享受”了一把。

大眾ID3 一口價11.99萬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奧迪Q7 一口價45.9萬元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年滿大街的馬自達,EZ-6補貼后9.98萬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去年還是二十幾萬的CRV,如今一口價11.99萬元

上丈母娘家先動筷子的凱迪拉克,全新CT5限時一口價21.59萬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系的林肯冒險家,限時一口價18.99萬元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別克更是推出了全系一口價!

君威,10.69萬元起;

君越,15.99萬元起;

昂科威,16.99萬元起;

昂科威S,15.49萬元起;

ES,16.99萬元起;

GL8,直接18.99萬元起,你敢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快速崛起的背后既有殘酷的淘汰賽,同時也有對傳統(tǒng)車企的進一步擠壓。

頭部車企如比亞迪、吉利、奇瑞通過技術降本與全球化布局鞏固優(yōu)勢,而底部企業(yè)因利潤壓縮被加速出清。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如大眾、奧迪、別克等通過大幅降價應對競爭,但利潤空間也再次被嚴重擠壓。

而在高端賽道上,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等一眾豪車品牌市場份額還要面臨小米汽車、華為系、理想汽車等本土品牌的吞噬。

即便他們已經選擇走入“價格戰(zhàn)”,卻依然難以止住下滑的趨勢。

奔馳、寶馬、奧迪2024年在華銷量分別為68.36萬輛、71.45萬輛、64.94萬輛,同比跌幅分別為7%、13.4%、10.9%。

咱們大膽暢想一下,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甚至全球的汽車市場會是如何呢?

中國自主品牌會主導汽車市場;

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平權,也就是老百姓會享受到智駕等一系列功能性下放;

華為系、小米汽車的加入明顯加速了汽車行業(yè)的進程,當下多數(shù)車企已經意識到原來的“產品競爭”過于單一,生態(tài)競爭可能是未來的戰(zhàn)場核心。

2月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廠商:

比亞迪,67025輛;

奇瑞汽車,11100輛;

吉利汽車,5124輛;

上汽通用五菱,4552輛;

長安汽車,4266輛;

上汽乘用車,4154輛;

特斯拉中國,3911輛;

沃爾沃亞太,3578輛;

東風汽車,2607輛;

小鵬汽車,2502輛;

長城汽車,1861輛;

零跑汽車,1616輛;

極星汽車,1504輛;

廣汽埃安,1133輛……

如果此刻不是被限制,BBA等傳統(tǒng)豪華品牌高管們的咖啡里可能還會少放一顆方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