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斯維特蘭娜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因大腸癌逝世,終年85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斯維特蘭娜的一生,極具爭議性和沖突性。在美蘇冷戰(zhàn)的幾十年里,她曾是蘇聯(lián)“鋼鐵領(lǐng)袖”斯大林唯一的女兒,最疼愛的“公主”,在克里姆林宮的金色穹頂下備受矚目,但后來卻叛離蘇聯(lián),穿過重重鐵幕,去到了父親曾經(jīng)誓要“埋葬”的美國。

作為斯大林的女兒,她本應有享有更高的待遇,但她的葬禮上,除了鄰居、好友和部分中情局領(lǐng)導之外,已再不見其他什么人。

叛逃美國后,她曾著書痛批父親,并將祖國稱作可詛咒“地獄”,發(fā)誓寧可上吊也不回蘇聯(lián),但18年后,她又突然回到了蘇聯(lián),只是回蘇不到兩年,她又回到了美國。

晚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曾對自己過去的言行表示懺悔,并對“潛伏的變節(jié)者”給予了忠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6年,斯維特蘭娜出生于莫斯科?!八咕S特蘭娜”是斯大林47歲老來得女時,親自為女兒起的名字,出自俄羅斯一首浪漫主義詩歌,有“光明”的寓意。

她的母親是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達·阿利盧耶娃。

只不過斯維特蘭娜6歲時,母親就開槍自殺了。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的一隅,有一塊樸素的墓碑,上面便鐫刻著“娜杰日達·阿利盧耶娃”的名字。

幼年喪母,成為斯維特蘭娜生命中第一個重大創(chuàng)傷,只是有關(guān)母親的死,幼時的她只被告知母親死于急性腹膜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她在個人自傳中公開譴責自己的父親斯大林,提及母親的死,她寫過,斯大林自己從未去過新圣女公墓。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斯大林的警衛(wèi)員后來撰寫回憶錄曾提及:“很長一段時間里,斯大林會夜里驅(qū)車去墓地,走進小亭子,待在那里,沉默地一袋接一袋抽著煙斗…………”

可以確定的是,作為斯大林3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斯維特蘭娜自幼受到父母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

娜杰日達·阿利盧耶娃、斯大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妻子去世后,斯大林對這個唯一的女兒更傾注了諸多關(guān)注,將她稱作“小女主人”,讓她有什么要求,就向自己下達“命令”。

與此同時,斯大林對女兒的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被嚴格管控。這樣的關(guān)懷和關(guān)注,斯維特蘭娜年紀小的時候并不能覺察,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她與父親的矛盾和摩擦日益顯現(xiàn)出來。

在斯大林的政治光環(huán)下,斯維特蘭娜的交友、學習、婚姻,無不受到克格勃(蘇聯(lián)情報機構(gòu))的嚴密監(jiān)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2年,16歲還在讀中學的斯維特蘭娜在一次聚會上結(jié)識了40歲的已婚猶太作家,墜入情網(wǎng)。

斯大林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前后兩次將該作家投入監(jiān)獄10年,還重重地打了斯維特蘭娜兩巴掌。

自這之后,斯維特蘭娜開始與父親“交惡”,幾乎“成了路人”,“幾個月都不說話”。

1944年,18歲的斯維特蘭娜突然宣布同莫斯科國際關(guān)系學院的猶太同學莫洛佐夫結(jié)婚,并于次年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約瑟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不出所料,斯大林對女兒的婚事并不高興,他竭力反對女兒嫁給一個猶太人,即便木已成舟,他也不曾見過莫洛佐夫一面,只給他們安排了一套房子,并不允許莫洛佐夫到自己家里去。

最后這段婚姻只維持了3年。1949年,斯維特蘭娜從莫斯科大學畢業(yè),在斯大林的鼓勵和贊同下,嫁給了斯大林的助手,當時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安德烈·日丹諾夫之子。

婚后,斯維特蘭娜又生了一個女兒,取名葉卡捷琳娜。只不過第二次婚姻也很快以離婚告終了。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斯維特蘭娜一面感到肝腸寸斷,悲痛萬分,一面迫切地“感到某種解脫正在來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時期,斯維特蘭娜仍享有父親生前給予的待遇,繼續(xù)住著莫斯科一套五居室的房子,她自己以及膝下一兒一女都享有不菲的撫恤金。

但與此同時,父親在世時就圍繞在她身邊的一種無處不在的控制,并未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減弱,反而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

赫魯曉夫時代,她被迫在各種場合扮演“斯大林女兒”的角色,一直到1957年,父親去世4年后,她改了母姓,將“斯大林娜”這個姓改成了“阿利盧耶娃”。

她說:“我再也不能用斯大林這個姓了,它那錚錚的鋼刀聲刺痛了我的耳鼓、我的雙眼和我的那顆心?!?/strong>

改母姓之后,到1960年代,斯維特蘭娜精神世界的壓抑更達到頂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時期,斯維特蘭娜與年長她13歲的印度共產(chǎn)黨員布拉杰什·辛格的愛情,遭到了蘇聯(lián)當局的粗暴干涉。

這段感情不僅讓她失去了愛人,更讓她看清了自己作為政治棋子的可悲處境。

兩人的結(jié)婚申請被駁回后,同居僅一年半,辛格患病去世。

這成為了壓垮斯維特蘭娜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促使她下定決心逃離祖國。

1967年3月6日,斯維特蘭娜借護送辛格骨灰回印度的機會,走進了美國駐印度大使館,尋求政治避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決定震驚了世界,也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冷戰(zhàn)背景之下,斯大林的女兒選擇投奔“西方陣營”,這一行為本身就成為最具沖擊力的政治宣言。

消息一出,瞬間在蘇聯(lián)和西方引起轟動,蘇聯(lián)國內(nèi)許多人指責她不僅背叛了自己的父親,還背叛了自己的祖國。

1967年4月,斯維特蘭娜經(jīng)瑞士輾轉(zhuǎn)飛往美國,自此開始了在西方長達18年的流亡生活。

而一雙兒女,被她留在了蘇聯(lián),對此,已經(jīng)改信上帝的她曾寫道:“讓上帝保佑他們!我知道他們不會拋棄我,有朝一日我們會團聚的,我將等待這一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是事情的走向似乎并不如她所想。叛逃后的斯維特蘭娜并未獲得想象中的自由。

1967年,斯維特蘭娜在美國出版了自傳《致友人的二十封信》,這本自傳是斯維特蘭娜1963年在蘇聯(lián)國內(nèi)寫成的一部手稿,后來她將手稿帶到美國后出版。

在書中,她公開譴責自己的父親,形容自己的父親是個冷漠、偏執(zhí)的人。

1969年,斯維特蘭娜又出版了《僅僅一年》,對自己與印度共產(chǎn)黨員布拉杰什·辛格的那段婚姻經(jīng)歷進行了詳盡描述,這本書是她到美國后在西方的強烈影響下寫成的,書中她痛斥祖國,但所流露的政治觀點較前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最終成為了西方反蘇的口實。

她的自傳在全球暢銷,引起轟動,但也讓她與留在蘇聯(lián)的子女徹底決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9年12月,斯維特蘭娜被剝奪蘇聯(lián)公民權(quán),留在蘇聯(lián)的兩個孩子也先后聲明與母親劃清界限。

斯維特蘭娜在美國聞訊十分生氣,她燒毀了自己的蘇聯(lián)護照,以示同蘇聯(lián)恩斷義絕,在之后的幾年發(fā)表的談話中,她一再把蘇聯(lián)稱作是一個可詛咒的“地獄”。1973年的一次講話中,她還說:“我來自一個對自由生活實行徹底控制的國家。”

所以她選擇了逃離,但她真的逃離控制了嗎?事實上在美國,她轉(zhuǎn)而成為了各方勢力爭奪的政治籌碼。

中央情報局希望從她口中獲取蘇聯(lián)高層的情報,媒體則瘋狂追逐她的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

在美國生活3年后,斯維特蘭娜遇到了第四任丈夫,美國建筑師彼得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70年4月,兩人結(jié)婚,婚后,斯維特蘭娜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奧爾加,只可惜這段婚姻還是沒能維持多久。1973年斯維特蘭娜離婚。

這時,斯維特蘭娜的兩本自傳已經(jīng)為她帶來了百萬美元的收入。1978年,在美國生活11年后,斯維特蘭娜取得了美國國籍。但盡管如此,身份認同的困境始終困擾著斯維特蘭娜。在西方世界,她依舊永遠是“斯大林的女兒”,這個標簽成為了她揮之不去的夢魘。

她說“不喜歡自己的過去,再也不想叫斯維特蘭娜這個名字了”,所以她試圖通過改名、隱居來擺脫身份的枷鎖,但歷史的重負如影隨形。

她的美國丈夫威廉·彼得斯曾這樣描述她的狀態(tài):“她永遠在兩個世界之間徘徊,找不到真正的歸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2年,對美國感到厭倦和失望的斯維特蘭娜帶著小女兒從美國移居到了英國劍橋。

緊接著在1984年,斯維特蘭娜又戲劇般地回到了那個她曾發(fā)誓寧可上吊也不愿回去的祖國蘇聯(lián),另外還帶著13歲的小女兒奧爾加。

回蘇后的一次長達75分鐘的招待會上,她回避談論任何政治問題,她說只有男人對政治感興趣,而婦女,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益關(guān)心家庭和孩子了。她稱自己是以家庭為生活中心的人,同東西方政治爭端沒任何關(guān)系,只是想過一種安寧的生活。

在此之前,1983年,斯維特蘭娜宣布撤回了當年對父親的譴責,并承認“如果他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他會槍斃我的”。

另外1980年,她在美國時曾說“為了在自由世界生活,我是作了一些犧牲的,最大的犧牲是“失去了一雙兒女”,和他們“可能永世不得相見了”,既不能通信,又打不通電話,連10歲孫兒的照片也沒見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返蘇前的1984年夏天,她在會見英國《觀察家報》記者時也曾傷感表示:“想見見我的兒孫們?!?/p>

于是,試圖修復與子女的關(guān)系,這被外界認為是斯維特蘭娜返蘇的重要原因。

只可惜事與愿違,歷史的裂痕已經(jīng)太深。當年因母親叛逃美國同她劃清界限的兒子約瑟夫和女兒葉卡捷琳娜并未因母親的歸來而選擇原諒,尤其大女兒葉卡捷琳娜,當時已經(jīng)成為一名地球物理學家,在蘇聯(lián)的遠東地區(qū)工作,她不但不肯原諒,而且拒絕相見,只接受書信往來。

另外再加上小女兒奧爾加也無法適應在蘇聯(lián)的生活。斯維特蘭娜常同子女們發(fā)生爭吵,在蘇聯(lián)度過了一段孤獨不痛快的日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5年12月,她給當時的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戈爾巴喬夫?qū)懥艘环庑牛?/p>

“由于我們來蘇聯(lián)的目的未能達到,而且我家里的人同我們合不來,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再呆下去。我們情愿離開?!?br/>

于是,在返蘇不到兩年后,斯維特蘭娜又回到了西方,這一次,美蘇雙方都沒再找她的麻煩。

此后二三十年的時間里,她又曾輾轉(zhuǎn)多地,有報道說,由于缺乏理財能力,她的晚年生活過得很窘迫,一度住在英國倫敦一處專為老年人開辦的寄宿屋內(nèi),最后她隱居到了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鄉(xiāng)間。

在這里,她終于找到了某種程度的心靈平靜,但內(nèi)心的孤獨感始終無法消除,親情的割裂帶來的創(chuàng)傷伴隨她終生,對于媒體她更覺不勝其擾,毫無隱私。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斯維特蘭娜對自己當年的選擇表現(xiàn)出復雜的態(tài)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0年,在接受《威斯康星州日報》采訪時,被問及父親是否愛她,她坦誠地回答:“他愛我,因為我有一頭紅發(fā)和雀斑,跟我母親一樣?!?/strong>

另外她還曾忠告變節(jié)者:“不要忘記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類,他們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悶的、無能的、背叛的、癡呆的人,一如你們所離棄的那些人。我十七年前所不懂的,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在好的和壞的方面竟是這樣相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1年,斯維特蘭娜在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家養(yǎng)老院離世,臨終前,并沒有子女陪伴在她身邊。如她所說,“我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傾訴,更不堪活下去”,死亡于她而言,或許才是最大的解脫。

素材來源
[1]徐本豪.斯大林女兒回蘇的前前后后[J].今日蘇聯(lián)東歐,1985,(01):63-66.
[2]王正泉.斯大林女兒的曲折人生[J].百年潮,2008,(04):75-78.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8.04.005.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guān)注”,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