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長教村,一個有800多年歷史,有海外華僑4000多人的村子。

如今全村不過1500人左右,分成了社背、百江、上凹、院坑等20個村民小組。

村子里除了少數(shù)人口外,只有一個姓:廖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進村子,客家文化氛圍濃郁,修繕后煥發(fā)新光彩的古老民居,形似鍋耳的屋頂設(shè)計,一棟就是一杠,杠杠相連,這種走馬樓,古韻悠長。

客家,一個遷徙的漢族民系,陳修在《“客家”稱謂新說》中寫到:‘客家’就是‘河洛’二字之變音,客家人即河洛人。

更多人認為,客家是中原漢族與畬、苗、瑤等當?shù)孛褡迦诤虾笮纬傻?。主要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qū),這也是如今梅州提出要“打造全球客家文化傳播推廣中心”的原因。

廖姓,祖地是今河南南陽市唐河縣一帶的古廖國,古廖國第一任國君廖叔安是得姓始祖。

如今廖姓總?cè)丝诩s420萬,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西、湖南、四川等四省,其中廣東居住了廖姓總?cè)丝诘?6%,為廖姓第一大省。

百一郎公是大埔廖氏開基祖,是廖氏始祖叔安公第94世孫。

在長教村的廖氏祠堂中,我們看到了收藏的《大埔縣廖氏源流》一書,其中較為詳細記載了廖姓的歷史淵源。

目前在長教村繁衍的廖氏主要有兩房,分別是第六世的庸公和趙公。庸公謚號拓裕,故又叫拓裕公,趙公謚號隱樂,又叫隱樂公。

客家女孩子勤快持家。在祠堂中,我們了解到,歷史上的長教村,男孩子多讀書識字,女孩子多勤儉持家,而在族譜中,我們更是看到這樣一首童謠“勤儉叔娘,雞啼起床。梳頭洗面,提水滿缸。先掃凈地,后煮茶湯“”。

在長教村,曾經(jīng)長期有“二次葬”的習俗,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幾年后,再將骨骸拾起擦抹干凈,放到陶罐(當?shù)厝朔Q“金罌”)中,放置的時候,按照骨架結(jié)構(gòu),自下而上疊放。

再之后,“金罌”蓋內(nèi)寫上死者世系、姓名以及生卒年日,葬入新墳。

對于這種特殊的習俗,村里老人介紹說,客家人有著強烈的“認祖歸宗”觀念,舊時社會動蕩,一旦遇上徙遷,便將裝有祖先遺骨的金罌取出帶走。

二次葬一直是客家地區(qū)喪葬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用這種繁瑣的再葬儀式表示對祖先的尊重。

火葬取代土葬之后,二次葬也隨之消失。

但是,祭祖儀式在客家一直延續(xù)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年的清明,長教廖氏都會在開基祖百一郎公和妣夏氏孺人的墳?zāi)埂疤旌绻嗨迸e行祭拜,周邊廖氏一脈紛紛前來。

客家人好客,本村的族人,祭拜后各自回家,而外地宗親,會被留下來吃飯。為了不鋪張浪費,2011年的時候,理事會就出臺了一個標準:縣、市外宗親按200元一桌標準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