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我們最關(guān)注“吃”的日子,大概就是每年的315了吧?只不過在這個節(jié)日里,更多關(guān)注的是“吃”的“健康”。

“吃”的“健康”,外部的環(huán)境很難把控,似乎,能把控的是我們的主動思考:

通常情況下,我們?yōu)槭裁础俺浴保?/em>

對于為什么“吃”這個問題的回答,第一反應(yīng)不就是:“餓”嗎?

我們?yōu)槭裁磿X得“餓”?當(dāng)感覺到“餓”的時候,大腦中會有怎樣的變化?《最強身心:調(diào)控多巴胺與血清素》里有一張圖展示了饑餓感與飽腹感的大腦變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感到“餓”的時候,會有“吃”的動作。

我們真的只有在“餓”的時候,才會去“吃”嗎?《從舌尖到大腦:飲食中的心理學(xué)》提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果食物每時每刻都有,那么我們會只在餓了的時候吃,還是會在不餓的時候也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次飯后,看著老大又拿起其他東西吃的時候,老母親問:現(xiàn)在,為什么“吃”?

老大回答得很干脆:“想”吃啊。

是啊,“想”吃,就可以是“吃”這個動作的理由。

有時在路上看到別人在“吃”什么,會“想”吃同樣的東西。有時焦慮的時候,會特別“想”吃東西,雖然“吃”好并不能緩解多少焦慮。有時大腦思考太過,會特別“想”吃甜食。開心的時候,“想”著要吃一頓慶祝下。不開心的時候,“想”著通過吃發(fā)泄下。

這個“想”的背后,或許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有情緒波動時候的“吃”,與“壓力”有關(guān)。這一點,在《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里有描述:

在壓力較高的時期,研究顯示我們更傾向于食用“安慰食物”,如巧克力、咸味零食和烘焙食品等,而較少選擇健康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未過度加工的肉類。當(dāng)我們在壓力下感到憂郁時,我們往往會選擇更油膩和更甜的食物,這些食物被研究者稱為“獎勵性食物”。

“安慰食物”、“獎勵性食物”看起來是我們“無意識”的選擇,其實背后都是在“壓力”引導(dǎo)下做出的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給了建議: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非??释源罅砍庸な称?,這可能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表明你還有一些慢性壓力需要去管理。

如何去找到隱藏的“壓力”,這是另一個話題。在考慮那個話題之前,當(dāng)下一次不再因為單純“餓”的時候“吃”,其他的情緒性進食,都值得引起我們的關(guān)注。

如果不是因為“餓”,那么,又是因為什么?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dāng)下最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