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北平城被初雪悄然籠罩,天地間一片素凈。美國《生活》雜志攝影師Jack Birns踏入了這座古都,他的鏡頭捕捉了84歲的齊白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組首次曝光的珍貴彩色影像,如今靜靜存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它們宛如一把鑰匙,意外地為人們揭開了一代藝術大師被稱為“守財奴”背后的復雜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彼時的北平,經(jīng)濟形勢一片狼藉,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100元法幣,竟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貨幣嚴重貶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齊白石卻有著自己堅守的一方天地。他的潤格上,依舊固執(zhí)地寫著“一尺十元(金條)”。在那個混亂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這一堅持讓他成為了極少數(shù)能在通脹風暴中自保的藝術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進齊白石的畫室,諸多細節(jié)令人感慨。畫室屋檐下,有容器專門接著天水,老人對此解釋道:“用這天水,省得買水錢,而且用它研墨,墨色還透亮。”他的調(diào)色盤前,作畫時筆尖只沾三分墨,筆根永遠留著“省得再蘸”的余墨,這在《齊白石畫蝦步驟圖》第4幀中清晰可見。

裁紙時,他會用銅錢比著畫心,只為確保每寸宣紙都能恰到好處地“長在畫里”,不浪費一絲一毫。就連他的畫案下,還裝著歷年未兌現(xiàn)的“白條”。1948年,他從中翻出了吳佩孚1924年的欠款單,不禁苦笑著感慨:“大帥的債,比我的蝦難畫?!笨梢娝m在意錢財,卻也有著豁達的一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拍攝《白菜辣椒》時,發(fā)生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花絮。當Birns建議“多畫顆辣椒更熱鬧”時,原本平和的老人突然情緒激動,將筆往硯臺狠狠一戳,大聲說道:“三顆辣椒換一兩金,你當我的朱砂是大風刮來的?”這看似吝嗇的話語背后,實則是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價值的珍視,以及在艱難時世中對自己心血的堅守。

在Birns的鏡頭里,我們看到齊白石的畫室兼臥室僅有8平米,空間十分狹小。墻上掛著“甑屋”的自嘲匾,暗示著生活時常斷炊的窘迫。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床下卻整齊地堆著20壇紹興花雕,這是他唯一的“奢侈”享受,或許在那辛辣的酒液中,老人能找到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生活的慰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8年冬,胡適前來勸說齊白石前往臺灣。老人只是輕輕拍拍自己的金條袋,堅定地說道:“這些金子,夠我在北平畫到一百歲?!边@份對故土的眷戀,對北平的熱愛,讓他選擇留在這片熟悉的土地。后來,1953年文化部為他舉辦畫展時,工作人員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袋金條竟原封未動。老人對此只是笑道:“畫賣得出,金條何用?畫賣不出,金條何用?”這句話,道盡了他對藝術與金錢關系的深刻理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齊白石,這位藝術大師,在1948年那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于煙火日常中盡顯生活的智慧,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金錢觀念中堅守著自己的原則。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值得后人不斷品味與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