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朝

受南宋中心論的影響,在12、13世紀,人們長期關注南宋,而忽視了北方的金朝。南宋雖文風昌盛,但論當時的影響力,南宋不一定真的比得過金朝。因為金朝占據(jù)著中原,得中原正統(tǒng),制度上繼承唐宋,也建立了自己的朝貢體系,儼然漢唐式的天朝上國。這種上國地位便體現(xiàn)在金朝和草原的羈縻關系上。

一、恩怨開始

金朝和草原部落產(chǎn)生交集開始于女真反遼時期。遼金鼎革之時,草原分裂為諸多部落,主要的是阻?、萌古。阻?是什么民族?王國維先生認為,活躍于唐朝時期的草原韃靼人已經(jīng)分裂為三部,其中東韃靼即阻?,也是蒙古人所說的“塔塔兒”。而對蒙古(萌古),今天的人認為,他們是以唐代的蒙兀室韋為核心形成的民族。在遼朝末年,草原興盛的部落是烏古部和敵烈部。

金太宗1124年,金軍追擊遼天祚帝,天祚帝北奔,一度進入烏古部、敵烈部的領地,意圖東山再起。但烏古人、敵烈人見遼朝大勢已去,一部分就投降了金朝。此后草原部落陸續(xù)歸降,金朝就從這里開啟了和草原的恩恩怨怨。

蒙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古

《金史》和《三朝北盟匯編》記載,天會三年,宋朝出使金朝,金人烏歇驕傲地說金朝已經(jīng)確立了對草原的掌控。其原文如下:“沙漠之間系是韃靼蒯古子地分,此兩國君長并已降拜了本國”。何為“韃靼蒯古子”,這是兩個部落還是一個部落,“韃靼”和“蒯古子”之間是否要加上頓號,目前還存在爭議。但不論如何,金朝勢力這時候肯定已經(jīng)進入了草原。

二、雙方的敵對

宋朝并非大一統(tǒng)帝國,北無幽燕,西北無河西,南方無云南,其國際地位并不如漢唐,雖然《宋史》也記載有藩國向其進貢的故事,比如朝鮮半島的高麗,但宋高二者并不接壤。反而是占據(jù)中原的金朝,雖然出身蠻族,卻在努力學習唐宋管理經(jīng)驗,其國際地位還要略高于南宋。南宋趙構就對金稱臣請冊封,表文里寫道“臣構”。

對于金朝和草原的朝貢關系,史料寫的并不詳盡,這并非金人記載的疏忽。王國維就認為這是蒙元時期以韃靼(阻?)為蒙古祖先,蒙古人故意掩蓋了阻?向金朝朝貢的事實。今天限于金朝史料的匱乏,只能在《金史》的春秋筆法中,結合南宋筆記推測草原和金朝的關系。

金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人

王國維認為,早在金太祖1122年金朝和草原就產(chǎn)生了交集,有所謂“謀葛失”遣子向金太祖進貢方物。謀葛失就是草原部落。但今日普遍認為金朝和草原產(chǎn)生明確關系當是在金太宗天會時期。可金對草原的控制并不牢固。宋人《松漠紀聞》記載“盲骨子……與金人隔一江,常渡江之南為寇,御之則返,無如之何”。

金熙宗時還有草原民族入侵不斷的記錄。如,金熙宗繼位當年,便派大軍征討草原。雖有所斬獲,但不能根除。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1139年金朝北伐草原,糧盡而還,在返回路上遭遇了草原騎兵的追擊。1146年,完顏宗弼曾率8萬神臂弓手征討蒙古,竟然“連年不克”。

所以領汴京行臺尚書事蕭博碩諾與蒙古議和,許諾割讓西平河(克魯倫河)以北二十七團寨;每年“歲賜”其牛羊糧草,還要命冊其首領鄂倫貝勒為蒙古國王。

昔日的大金終于活成了大宋的樣子。

然而,都如此低三下四了,結局竟然是“蒙人不肯”。

蒙古攻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古攻城

1153年皇帝完顏亮遷都燕京后,令西京路統(tǒng)軍撻懶、西北路招討臨潢府總管馬和尚、烏古迪烈司招討斜野等人北巡。今人認為這就是四路齊出的大規(guī)模征伐草原。所以完顏亮時的金人說:“西北路接近鄰國,世世征伐,相為仇怨?!?/p>

三、金朝長城

金朝雖然和草原戰(zhàn)爭不斷,但金朝占據(jù)中原,物資豐饒,草原物資完全仰仗金朝供給。因此草原經(jīng)常南下打草谷。而金朝同樣用歲賜來羈縻草原。金朝和草原之間以界壕為邊界。界壕開始修建于太宗時期。金世宗大定時期,在舊界壕基礎上補缺翻新。章宗時期工程還在繼續(xù),“開筑壕塹以備大兵,役者三萬人,連年未就”。

金界壕遺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界壕遺址

1852年,俄國人克魯泡特金在自大興安嶺的庫力河西岸起,向西過額爾古納河,延伸至克魯倫河與烏勒吉河之間的草原上,直至肯特山、鄂嫩河之南、烏勒吉河以西,發(fā)現(xiàn)了長達1400里的長城遺址,他稱之為“成吉思汗邊墻”,學界則多稱其為嶺北長城。1897年清朝派屠寄勘測考究,最終認定此長城乃金朝所修,稱其為“金長城”。

今人說的界壕,多指金長城在今天中國境內(nèi)這段。即金長城全部工程中最復雜、開辟諸多支線的嶺南長城。嶺南長城分三道,最北自莫力達瓦旗而入外蒙,止于捕魚兒海。中間自嫩江前七家子起,入外蒙,南下入內(nèi)蒙武川。最南的界壕,亦起于前七家子,隨后分兩支,北支入內(nèi)蒙,南支大部在內(nèi)蒙,部分南下入河北承德圍場、豐寧縣一帶。這種耗時耗力的工程,被金朝統(tǒng)治者所堅持進行,可見草原對金朝的威脅之大。

可以說金界壕是在不斷開辟南部支線,這也意味著金朝北部邊疆在持續(xù)萎縮。

金蒙界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蒙界壕

四、安撫

金太宗時期,金朝確立了和草原的朝貢關系,金朝在邊地設三路招討司,管理互市事宜。其中東北路招討司,治所泰州(吉林白城);西北路招討司,治所恒州(內(nèi)蒙古正藍旗);西南路招討司,治所豐州(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按照《金史》記載,金朝互市主要輸入馬匹,輸出糧食、布帛、鐵器。交易地點是三路招討司各一處榷場,東北路的榷場設置在臨潢府朔平(內(nèi)蒙古赤峰巴林左旗),西南路的榷場設置在凈州天山縣(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四王子旗),西北路的榷場最初設置在撫州柔遠縣(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興和縣),后改在德興府寶山縣(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

除了朝貢之外,金朝還采取冊封的形式,對歸化的諸多草原部落冊封名號。賜宴是冊封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金史》中不乏朝廷使者“宴賜諸部”的記載。因此我們看到,對草原,金朝一如歷代正統(tǒng)王朝,兵盛時征討,兵弱時修長城防御,輔之以羈縻,這種對外政策儼然漢唐傳人。

金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朝

五、帶路黨鐵木真

雖然歷代金朝皇帝多次對草原用兵,但大多無功而返。直到金世宗時期,派右丞相紇石烈志寧北伐,大勝,次年草原就來人朝貢,邊境暫時獲得安定。據(jù)記載,成吉思汗的三世祖合不勒也曾威名赫赫于草原,因而被金朝皇帝召入京城。在皇帝的接風宴上,他食量驚人,震驚四座,合不勒回去時,皇帝還賞賜了金銀、珠寶。但世宗末期、章宗初期,草原對邊境的洗劫又開始常態(tài)化了。

自1186-1191、1195-1197年,金朝連年征伐,甚至兩次深入漠北,1195年更是取得了斡里札河大捷,統(tǒng)帥完顏襄還勒石記功,完全就像中原王朝歷代的北伐大將一樣。1986年在外蒙發(fā)現(xiàn)了女真144字、漢文86字石刻,今天研究證實這就是完顏襄的刻石。完顏襄主要的打擊對象就是阻?,經(jīng)過此次打擊,阻?一蹶不振。

成吉思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吉思汗

在滅亡阻?的過程中,鐵木真部充當了帶路黨的角色,出了大力氣。《元朝密史》記載了完顏襄對鐵木真的賞賜,完顏襄說“我回去金國皇帝行奏知,再大的名分招討官教你做者?!比绱髓F木真才獲得金朝冊封,稱“札兀忽里”。而利用金朝冊封的名分,鐵木真開始做大,終于滅亡了金朝,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一如此后清朝對明朝的行為。

文史君說

自金太宗和草原確立關系,金朝對草原可謂恩威并施,剿撫結合。雖然對雙方貿(mào)易不見記載,但從草原向金朝的招討官員饋送牲畜、金朝戰(zhàn)時能征調(diào)部落兵來看,金朝對草原游牧部落具有極強的羈縻統(tǒng)轄色彩,顯示了金朝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天朝體系。

參考文獻

程尼娜:《金朝與北方游牧部落的羈縻關系》,《吉林大學學報》2016年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wǎng)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wǎng)主流平臺文史類優(yōu)質(zhì)作者。讓專業(yè)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nèi)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