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金奧帆

本篇編輯 | 靖文

插圖來源 | Andrea Serio

各位讀者你們好啊,我是一名來自小城市的高中生。下面的文字是我晚自習有感而發(fā)寫的,可能會有點青澀。內(nèi)容參考了《作文素材》第十一輯。

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的需求已從身體健康轉(zhuǎn)成了心理健康,“自信”“自卑”“你配嗎” 眾多字眼出現(xiàn)在生活中的頻率,關于 “配得感” 的話題時不時也引起大眾討論。而我將從我的親身經(jīng)歷中,從 “什么是配得感”“為什么會有低配得感”“怎樣提高自己的配德感” 三方面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藏在心底的 “我不配”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爸媽花了大價錢買了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你時卻覺得太貴了,我不值得擁有;精心打扮出門后被路人夸好漂亮后,卻會反復地一遍遍審視自己 “真的嗎”;當朋友對自己特別好的時候卻懷疑 “他為什么對我這么好”。種種想法,其實啊,這些都是低配感在作祟。配得感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 “堅信自己應該得到和值得擁有”,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成為多少人的心魔。心理咨詢師崔慶龍曾經(jīng)說過:如果被夸獎的體驗超越了一個人的經(jīng)驗范圍和自我認識,那這很難讓人相信這是真誠的。

人們已經(jīng)習慣深信于自己就是不好,不可愛的人,并且對這種想法非常執(zhí)著。為了維持這樣的自我信念,人們可能會排斥掉原本美好的事物,哪怕這些事物是真實客觀的。就拿自己來說: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喜歡問我的朋友一些類似于 “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 這種問題,當我聽到 “你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這些話時帶來給我的不是滿足,反倒是懷疑,每一天的懷疑都會促使我再一次去問我的朋友,這不僅讓我活在不停地內(nèi)耗中,同時也讓我身邊的人感到很累。后來我去做了心理咨詢,老師說究其根本,是你自己認為 “你不是她最好的朋友”“你不配擁有這樣的地位” 才導致無論他人怎么說,你都執(zhí)意相信 “她是哄你開心才說的,哪怕人家發(fā)自肺腑”。我聽了 “哇塞,好有道理啊”!其實就是這樣,人們對內(nèi)在 “我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是有執(zhí)念的,當這個執(zhí)念無時無刻不徘徊在我們身邊時,低配得感也就此產(chǎn)生。

低配得感的另一種表現(xiàn)叫 “冒充者綜合癥”。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訪談了 150 個不同領域的成功女性,發(fā)現(xiàn)雖然她們?nèi)〉煤芨叩某删汀①澝?,卻認為這只是運氣好,并不是自己的優(yōu)秀所收獲的。所以一個人不認可自己的成就,反而將其歸功于外界環(huán)境 —— 僅是 “冒充者綜合癥”。當我們考試考得好被他人夸獎時,會下意識認為 “哎呀,只是運氣好啦”“哪有,都是老師教得好” 這種謙卑的話語成為解決夸獎羞恥感的標本。相反,那些高配得感的人面對他人的評價是從容,接納的,也能理直氣壯地說 “這是我應得的”,這樣的例子也數(shù)不勝數(shù)。像我最愛的 “虞書欣”,那個從全網(wǎng)嘲笑作精 “變身為 “可愛的人間萌物”,她明明從來沒有變過,卻越來越受互聯(lián)網(wǎng)的喜歡!我想,相比于她可愛的長相下,人們更欣賞的是她內(nèi)心的強大。就像欣欣自己說的一樣,我就是 “高配得感的代表,她可以自信從容地說出 “那當然啰”“那你夸夸我”,也可以不卑不亢地說出 “我素顏丑” 等話語,這種對個人價值的理性認識,成為多少人想追求的目標,這種自洽的人生誰不想擁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的低配得感,從何而來

那是什么讓自己覺得:我不配?作為一名高中生,我最先想到的是 “原生家庭” 的原因,每個孩子誕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而塑造這張白紙的是他最先接觸到的東西 —— 家庭。打壓式教育在生活中并不罕見,有些父母頓感,實足,不經(jīng)意間的貶低或忽視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的自卑;有些父母身為精英,總愛設置一些難以到達的挑戰(zhàn),即使在已經(jīng)遠超同齡人的能力時,不會相信達不到 “挑戰(zhàn)” 不是挑戰(zhàn)本身的無意義性,而是自己太差勁;有些父母會精神控制孩子,從小讓孩子產(chǎn)生 “家長的付出不要求回報,他們的付出和關心,都要用成績和聽話來喚”,可在孩子沒有拿學習來換時,愧疚與自責便淹沒了他們,極大影響著自我價值的塑造。

心理學家賽麗格曼曾提出 “習得性無助” 的概念:當個體在面對反復的失敗和挫折后,開始相信自己無法通過努力改變結(jié)果,從而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面對 —— 消極抵撫 —— 放棄抵抗?!对竭^內(nèi)心那座山》講述的是主人公馬修的一生:童年的經(jīng)歷,讓馬修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不配被愛。有時,他會故意對身邊的人大發(fā)脾氣,當對方忍無可忍準備離開時,他會如釋重負地說:“我早知道會這樣。” 看完這個,我就在想,其實馬修這個時候多需要有人拉他一把,或許準備離開的人可以看透他內(nèi)心的無助,引導他走出自己不能擁有的心態(tài),或許會是另一個結(jié)局吧。這種打壓式教育雖然在童年時造成的影響不大,但它一定會在人們的成長中留下印記,讓成年后的人們一直被低配感所困擾。還是拿自己舉例:我從前是一個會因為他人的眼神,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會開始自我審視:是不是自己不夠好,哪里做的不對,才會惹別人生氣,被別人討厭的。哪怕這件事與自己無關,我都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后來心理咨詢師了解情況后,問我媽:我小時候是不是父母不在身邊?一番分析后,得出我有以上的這種想法與小時候 “爸爸媽媽為了工作總是在我不留神的時候偷偷溜走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做法會下意識讓孩子認為 “爸媽不要自己了。在探究外因無果時,年幼的孩子哪懂什么道理,就會自我歸因,認為是 “自己不夠好不夠聽話” 才會造成這個現(xiàn)象。

雖然這個經(jīng)歷寫論述的話題沒有什么太大的關聯(lián),但我想說的是童年的經(jīng)歷會是一個人一生的心理投射,而 “打壓式教育” 對人的心理塑造有著毀滅性的打擊。看了書才知道,另一個造成 “低配” 的原因是社會環(huán)境。作為高中生,對社會越來越卷,開學壓力越來越大深有感觸。我在初中成績是年級中的成功者,也如愿以償?shù)乜忌狭俗约盒膬x的高中,剛開始的時候,新的班主任對我們說:“東中(學校名)是最容易埋沒人才的地方?!?那個時候我還不甚理解,但過了快兩年,發(fā)現(xiàn)何止埋沒人才,簡直是埋沒生命的地方!無數(shù)徹夜的學習,早上最光亮的臺燈,越掉越多的頭發(fā)和越來越不穩(wěn)定的情緒,卻仍抵抗不住數(shù)理化帶來的挑戰(zhàn),好像自己無論如何都沒辦法超越那些有天賦的人。把它放大到社會中,隨著經(jīng)濟增速減緩,世界沖突與矛盾的加劇,人工智能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漸嚴峻。北大高材生去當服務員,985 研究生待業(yè)在家的新聞層出不窮,人們越來越擔心個人能力是否能夠應對復雜易變的世界,也越容易產(chǎn)生 “我準備好了嗎”“我夠格了嗎” 的想法。當發(fā)展是挫折積壓到一定程度后,人們便習慣于把問題歸咎自身,當這種思維成為慣性后,即便真的有人真的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仍無法建立起” 自己能夠迎接社會的挑戰(zhàn)” 的自信,甚至否認這份成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壓式教育是“導火索”

講完這些,就讓我們探討一下如何克服 “低配感”。不過在這前大家千方不要對這有心理壓力,每個人都有感到 “我不配” 的脆弱時刻,即便是奧運冠軍全紅嬋。巴奧會上,全紅嬋又一次拿到單人跳的金牌,但她并不開心,理由是:“拿了金牌是不是不對… 上一屆也是我拿,這一屆也是我拿?!?全紅嬋一直以來都以天才少女示人,但這句話讓我們看到,天才背后也有脆弱 —— 渴望往上爬,但又害怕比親密關系之人優(yōu)秀而成為一種罪過,這種矛盾和掙扎就是低配感在作祟。所以,“低配感” 是人性最正常的表現(xiàn),只要采取正當?shù)拇胧?,即時止損,一切都來得及!擁有高配得感,我認為不僅需要自助力,他助力也很重要。那便先來談說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 —— 家長該怎么做吧。(雖然本人是高中,但還是希望自己的一些建議對大家有用吧)如上文所說,讓孩子產(chǎn)生低配感的原因,導火索是 “打壓式教育”,因此從打壓變?yōu)橘澝朗癸@得尤為重要。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雖然社會的大環(huán)境我們無法改變,但作為父母應該為自己的子女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小環(huán)境。

日本一檔綜藝節(jié)目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夸獎一個女孩 50 天,看看她會有什么變化。女孩名叫 Kyoka,有容貌焦慮,節(jié)目組便籌劃給女孩報一門意大利語課,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外教。外教夸獎她 “你今天的 T 恤好可愛”“不戴口罩時的笑容限好燦爛”“意大利語學得快”“日料做得好吃” 。慢慢地, Kyoka 從一開始否定外教的夸獎到接納這些夸獎,她開始變得自信,生活也朝著她所相信的變化發(fā)展著。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 21 天,家長不妨試著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并把他記錄下來寫在一本小冊,時不時拿來給孩子看看,哪怕是最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帶來溫暖。這樣時不時的鼓勵會激發(fā)孩子,為了獲得更多不經(jīng)意的贊美,而盡心盡力去完成一件事,這豈不是一石二鳥的好辦法。我的媽媽知道我在學校里人際關系極度崩潰時,她開始學習怎么幫助我提高自信心,在參加的一個家庭教育活動中,她聽著一個專家的建議,開始把我的各種小事全都寫在日記本中,小到 “早上勇敢起床” 大到 “學會自主調(diào)解情緒”,全是夸我的話。被我發(fā)現(xiàn)后,自我價值感其實在漸漸提升,不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當然在這個活動實踐時,家長也要避免 “侵蝕性夸大”,比如某次考試 A 同學考了第一名,他的父母寫下:“相信以這個成績一定可以考上重高中,這讓 A 壓力很大,她擔心:“萬一下次考砸了,爸媽會不會失望?!?心理學家科胡將把父母的這種過分夸獎叫作侵蝕性夸大。孩子可以感到這種夸獎是不真誠的,而且還會將贊美 “條件化”,即獲得爸媽夸獎只有自己聽話成績好時才會出現(xiàn),讓人感覺贊美中暗含不合理的期待。以上的這些在家長興致高時可能很容易做到,但吵架時需格外小心,切勿因一時氣話而百忙活一場。有些家長被憤怒沖暈了頭腦,極易說出” 都是因為你這個樣子,那些朋友才會和你絕交,成績才會這么差” 的話。但 “都是你… 才導致…” 這種句式在破窗效應中常被提及,它的力使在挑起孩子內(nèi)心中的傷疤。

讓住在里面的怪物沖出來,讓自責,愧疚淹沒孩子,使他們心中產(chǎn)生 “導致這種結(jié)束,就是我活該”的想法,自卑就像砸碎心墻上脆弱的玻璃巨石,逐漸將孩子推入崩潰的邊緣。所以在發(fā)生家庭矛盾時,家長應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認識到矛盾的最終目的是情緒背后的需求,而不要單方面的只看到孩子負面情緒。吵架時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不是以仁者的角度 pua孩子,言語的傷害會極易導致孩子的產(chǎn)生低配感進而認為自己是家庭的累贅,是拖油瓶,甚至不配活在世上的想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值得擁有世界上的一切美好

另外,家長引導孩子產(chǎn)生 “我值得擁有世界上一切的美好” 的想法”。這并不代表家長要給孩子多么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而是面對孩子的合理需求,需要不懈怠并且重視的態(tài)度。限制于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與其他因素,孩子從小獲得的物質(zhì)是不一樣的。有能力的,可以制造家庭能力內(nèi)的支持或者小驚喜,并在給予時告訴 “孩子” 你值學擁有這個,不用因為這個而感到負擔,在我們眼里你就是最棒的,配得上最好的!” 等言語,引導孩子從小培養(yǎng)自信的心理,在成長的過程中勇敢的說 “我值得!”。能力沒那么突出的,面對孩子的要求可以先擺明自己的態(tài)度?!鞍謰尶赡墁F(xiàn)階段沒辦法為你提供”,其次表示自己不會自身事外,會盡力幫助孩子完成這個追求 ?!半m然這樣,但爸媽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你獲得”。讓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視的,是值得被別人擁有別人的愛的,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富養(yǎng)。

但以我的親身經(jīng)歷,上面的做法還是略顯蒼白,孩子可能會冒出 “他們給我這么好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省吃儉用才湊來買給我的”這種想法。針對如此,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在我們家經(jīng)濟的承受范圍內(nèi),所以不需要有任何的負罪感?!背酥庖?strong>避免禮物的條件化,不要讓孩子以為只有自己表現(xiàn)好才配擁有,自己表現(xiàn)差了,就不值得擁有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說:“寶貝,我們給予你的一切不是要 Pua 你,讓你用聽話和成績來換。無論你乖不乖,學習好不好,我們給你的愛是一樣的。只要不犯法,無論是否出人頭地,你都是爸媽眼中獨一無二的,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值得!” 當然,這個度也要把握好,在給予物質(zhì)精神的支持下,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勞動觀與價值觀,避免孩子驕縱成性,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躺平啃老族,也防范孩子過分攀比心的形成,一味追求潮流和造成浪費。面對特殊情況,比如孩子在學校,當人際關系崩潰時,要格外給予關注。青春期的孩子,對他人的評價和同學們對自己的態(tài)度是尤為在意的,在人際關系崩潰時,自我價值感極易缺失。這個時候,需要家長自己先擺正心態(tài)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并即時對孩子的自我價值給予肯定,最后等孩子理智下來,再去客觀分析問題,切忌說 “還不是因為你不好才.......”。整個過程都堅持一個觀念” 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你不好,是很多因素導致的,你很好,只是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一兩個月前,我與高中同學(曾經(jīng)很好的朋友)雙雙絕交,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整個高中人際交往都很不順,感覺自己好沒用,好被人討厭,是個不好不可愛的女生。

我的媽媽知道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后,說:“你和她們鬧矛盾時,不是你的問題,你只是在不對的時間遇上了不對的人,是環(huán)境學習壓力給你帶來的壓力,是環(huán)境不適合你,是沒有遇見對的人,是很多的原因所導致,不是你的問題。你對朋友真誠,善良,愿意為別人付出,經(jīng)常給人帶來快樂、驚喜,善解人意。你是一個很好的人。我們不可以因為人生中很小一段時間的不順心就否定自己,同樣也不可以因為一段時間崩潰的人際關系,就感到自卑。你真的很好,相信自己?!边^了一段時間后,我交到了新朋友,開啟了一些新的友誼,我對媽媽說:“她們?nèi)苏婧?,在我沒人要的時候竟然還愿意和我接觸?!?可媽媽說:“那是因為你身上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吸引著她們啊,如果你沒有發(fā)光點的話,就算她們是好人,但也不會選擇和你成為朋友啊?!?一開始我和大部分低配得感的人一樣,覺得是媽媽在哄我。但漸漸地,我慢慢相信媽媽的話,雖然還稱不上高配得感的人,但我至少不會像以前貶低自己。自我價值感對配得感的提升真的很重要,而自我價值感的塑造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希望廣大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從點點滴滴中幫助孩子變自信,對自我價值感有客觀的認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壞經(jīng)歷≠我不好≠我不配

相比這些,最重要的還是自我意識的塑造。我會結(jié)合一些自己的經(jīng)歷和心理咨詢后的一些心得給大家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到大家。低配感的本質(zhì)其實是自卑,認為 “我不好” 所以才會產(chǎn)生 “我不配”,因此要提高配得感,必須要改掉 “我不好” 的這種想法,意識到 “壞經(jīng)歷≠我不好” 。如上所說,人們?yōu)槭裁丛趬氖虑榘l(fā)生的時候都習慣于把問題歸咎于自身呢?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個關于 “世界應是怎樣的,我是怎樣的” 的基本認知,當這種認識跟外部世界一致時,人們就是會覺得世界是可控的,美好的,如愿的。當糟糕的事情發(fā)生時,人們會發(fā)現(xiàn)他人的評價是完全不可信的。這會讓人們感到不安。為了抵御這種不安,人們無法將問題寄托于失控的他人評價上,只能把原因歸結(jié)于自己身上,來重新獲得對世界的控制感。之前朋友們和我絕交,我感覺好痛苦,認為 “就是我不好她們才會和我絕交,如果我好的話,她們?yōu)槭裁床缓臀彝??!?和我一樣有這種困擾的同學,我非常理解你們,同時我也想幫助你們走出這種陰影。

幻想一下我們常說的鶴立雞群,在一群小雞中唯獨鶴突兀地站在那里面,是不是很容易被孤立?被那群小雞討厭呢?事實是這樣,但我們難道就能說就是鶴不好才會這樣的嗎?當然不能!鶴被人討厭是因為環(huán)境所異致的,若這只鶴去了鶴群,難道還會被伙伴的孤立嗎?所以,有些犧糕的事情,很多時候是由環(huán)境所致,并非是自己的錯。認識到這點后,我們就可以進入實操,一件壞事情發(fā)生后,負面情緒存在必然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那么一些自我否定或者難過就會產(chǎn)生,每次難過的時候,我們先就告訴自己:“我知道現(xiàn)在我很難過,我接納自己的難過?!?可以先抱抱自己或者摸摸肚子(腸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同樣有助于消化負面的情緒),再理智告訴自己:“這不是我不好。我很好,要相信自己!”

別小看這簡簡單單兩句話,說多了可是會有很大的改變。它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幫助自身快速接納負面情緒進而快速消化它,而且可以逐步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在我高中最難熬的那段時光中,有一次,我知道我們班有幾個女生因為我老是請假而討厭我,并且表現(xiàn)得挺明顯時(因為我那段時間痛苦,一度想休學,所以經(jīng)常請假調(diào)整情緒)。一開始我先難過了一下,感嘆他們不了解情況就隨意評價我,很冷漠;但很快我就從這些情緒中走出來,告訴自己:“他們討厭我,不是因為我不好,是他們的不了解才導致的?!?我的情緒不到十分鐘就恢復了。對于一個高敏感的人,曾經(jīng)我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內(nèi)耗好幾天,但現(xiàn)在卻進步如此迅速,所以大家只要堅持做這個練習,就一定可以改 “我不好” 改變?yōu)?“我很好,從而提高配得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句句的”我可以“終將打破習得性無助

另外,我們可以學習 “樂觀”,用積極的心態(tài)打破 習得性無助。心理學上有個 “自證預言” 的概念,大意指人不自覺地按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行事,最終全預言成真?!对竭^內(nèi)心那座山》主人公馬修,他不就是先入為主地堅信自己不配擁有愛,因此會將發(fā)脾氣作為 “保護” 自己的工具,最終讓自己的預言成真:果然我不擁有愛。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像一塊吸鐵石。如果你的做法與他同極,那便會越靠越近,最終成為現(xiàn)實;但若你的做法與他為異極,那便會相互排斥,結(jié)果會出乎意料的好。所以,當我們面對挫折時,不要著急否定自己,不要對自己說:“我不能?!?而是將他當作開級折怪,幻想自己是《永夜星河》中的竹林四俠,告訴自己:雖然有難,但我可以試試,我為此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小步一小步地邁出去,慢慢來,不著急,哪怕進步一點點那也都是驚喜!

《越過內(nèi)心那座山》的作者伊迪絲認為:“無論你在刻意練習什么,只要經(jīng)常練習,你就會成為那方面的能手。如果你練習害怕緊張,你就會更緊張,如果你練習恐懼,你就會更恐懼?!?書中的卡洛琳曾遇到暴力對待,雖然她活下來了,卻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每天都在回憶那個可怕的畫面,仿佛恐懼已成為了她的一種習慣。后來在伊迪博士的引導下,她試著放下過去,不再對自己 “我不能”,最終她重建了自己的幸福。高中變故的發(fā)生,讓我有段時間連去學校都是一個困難。我害怕一個人呆在曾經(jīng)我那么受歡迎的班里,害怕別人異常的看法和嘲笑,害怕自己沒人一起吃飯,做什么都只能一個人。這種害怕要把我吞沒,甚至導致前幾天晚上害怕得睡不著覺,返校如登天般難,一走進去我就會控制不住的緊張。

爸媽并沒有逼迫著要我去學校,在家休整一段時間后(也可能覺得閑著太無聊),我嘗試著回學校。待了三天卻依舊堅持不住,收拾了好多東西,做好休學的準備,又休息了一周。但是我不想嘗試一下就放棄,于是就重新上學。反反復復,從原本晚自習前就得請假,到晚二請假,再到不請假,一步步從動不動就請假的痛苦變成了一個和原本一樣可以正常上下學的人,從原本糾結(jié)是否要休學到現(xiàn)在的努力學習。雖然回憶聊聊幾筆就結(jié)束,但足可見“我可以” 這句話的力量有多么強大,永遠不要低估自已的潛力。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在一句句的 “我可以” 中突破自我,打破習得性無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高山可以阻擋太陽的升起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會坦然接受贊美。 當“低配得感” 遇上懼怕被他人評價的干擾,“我很好” 的觀念便會開始松動。寫著寫著,可能有些讀者會有這樣一個感受;如果只是單純地說 “我很好 ”,其實還是會產(chǎn)生無力感。“我真的好嗎?”” 我到底好在哪里?” 我們可以準備一個美麗的小本子和一只美麗的筆。在上面用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記錄下自己的小進步,令自己開心的小事情和每次失敗的原因。在一句句記錄發(fā)現(xiàn)中,我的話語中形成以意識為主,把他人的評價為輔,挑選吸收,有足夠多的定力后,我們便不被小事干擾,也能更合理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失敗,從而坦然的接受贊美,深信 “我值得” 。

做心理咨詢時,我的心理老師常常引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并且堅持把它寫下來。于是,我很用心地挑了很可愛的本子和很美麗的筆,記錄下自己的小進步。小到 “堅持了一天的學習 “大到 “可以不對抗情緒”,我感到自己好像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那些和我絕交的人是咱們志不同道不合,這種想法別提有多爽!此外,還可以嘗試在適合的環(huán)境,練習贊美的方式,可以從模仿其他人面對夸獎時的語言和行為做起。比如我,選擇我的偶像,去學習她的自愛,自強和一些 “那當然”“我太捧了” 的小作精語錄,漸漸地,面對別人夸我好可愛時,我會開心地說:“嗯,我也這么覺得”;面對聲樂老師夸我學得好快時,我會自豪地說:“那當然啦”;面對朋友夸我好漂亮時,我會自信地說:“哎呀,低調(diào)低調(diào)!” 面對贊美時,我們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喜悅,反向壓抑喜悅會讓雙方都感到尷尬。同時,也不要認為別人夸我是因為別人很好才會夸我,所有的夸獎都是我們自己努力得來的,是我們值得的!作家羅伯特。霍爾登所過:“不試圖變成理想中的那個人,而是給自己留出足夠出的時間,找到自己真正的模樣?!蹦7聞e人的一些言語不代表成為一名 “學人精”,只是學習他人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來讓自己成為這一方面的能手,少走彎路也能塑造真我。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如果不是天才,其實真的很容易在題海的難疑中受到重創(chuàng),不是很容易地可以從學習中獲得人生價值。這時候,我們可以發(fā)展一些自己的愛好,做高價感的事。所謂愛好,并不是能靠它賺多少錢,而是讓自己沉浸其中,專心致志地完成一件事情。當一個人處于心流狀態(tài)時,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真正與世界對話,也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那自我價值不就不請自來了嗎?我在家調(diào)整情緒的時候,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報了聲樂課,買了吉他,在順耳的音符中放飛自我,實現(xiàn) “能充電”,發(fā)現(xiàn)人生也越來越有期待了!我們也可以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以及各種才藝比賽,或者幫助他人做一件小事,都有助于練習提高 “配得感”。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很難接受他人對我們的評價,也很難不感到自卑,但這也是塑造正確自我價值的價值觀和培養(yǎng)自信心的重要階段。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天的 “我” 都在超昨天的我”,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全世界最棒的!我們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事物!我知道這個改變的過程是艱難的,我們也會經(jīng)歷一個時而自信時而自卑的階段,但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高山可以阻擋太陽的升起”,人生還很長,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待著我們?nèi)プ穼ぁ?/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備注: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家庭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文章中的分享,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