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續(xù)上)
宋太祖死因是宋代疑案之首,史稱“燭影斧聲”。就宋代和后來諸多學(xué)者都對之進行深入剖析,希望能解開謎底。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小名香孩兒,宋朝開國皇帝(960年~976年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宋史·太祖三》對其去世的記載十分簡單,僅有“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
南宋李燾編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比較詳細,并且羅列出北宋楊億(974年-1020年)、司馬光(1019年~1086年)、文瑩(仁宗時期)、蔡惇(神宗時期)等人的記載進行分析。

楊億《談苑》云:上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內(nèi)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shè)黃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開。晉王有仁心?!毖杂櫜粡?fù)降。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后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翟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蔡惇《夔州直筆》云:太祖召陳摶入朝,宣問壽數(shù),對以丙子歲十月二十日夜或見雪,當(dāng)辦行計,若晴霽須展一紀。至期前夕,上不寢。初,夜遣宮人出視,回奏星象明燦。交更,再令出視,乃奏天陰,繼言雪下,遂出禁鑰,遣中使召太宗入對,命置酒,付宸翰屬以繼位,夜分乃退。上就寢,侍寢者聞鼻息聲異,急視之,已崩。太宗于是入繼。
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記載君倚(錢公輔)(1021~1072)語: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內(nèi)侍都知王繼?。ㄍ趵^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zhèn)魑粫x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y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先坐于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崩^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dāng)與家人議之?!比刖貌怀觯^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彼炫c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于此,繼隆當(dāng)先入言之?!钡滦唬骸氨銘?yīng)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后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焙笠娡酰等?,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蓖跗唬骸肮脖8毁F,無憂也。”德玄后為班行,性貪,故官不甚達,然太宗亦優(yōu)容之。
北宋僧人文瑩(神宗時期)《續(xù)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鹿?、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shù)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nèi),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p>
關(guān)于太祖之死在當(dāng)時就受到諸多懷疑,以至于有多人記載和傳說傳世。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對眾人記載,雖然對其中進行考據(jù)辨析,但是也持懷疑態(tài)度。況且這幾位大臣記載都是事件過后幾十年才記述的,但畢竟相隔不久,部分可信。所以羅列出來,讓大家辨別。

總結(jié)以下幾點:第一,野史基本上都引入道士預(yù)測,太祖去世那天如果天晴可以延壽一紀,若陰雪則不濟。結(jié)果那天陰霾下雪,于是太祖駕崩乃是天意。將太祖之死歸之于命運。第二,太祖去世當(dāng)晚曾和太宗飲酒。太宗三鼓歸家,四鼓侍寢者聞鼻息聲異,發(fā)現(xiàn)太祖去世。
第三,燭影斧聲,以及太祖說太宗:“好做(好為之)”,是為了說明太祖囑托后事,以證明太宗上位不是僭越。第四,王繼恩并未找太子德昭,而是直接去找晉王趙光義,是因為前期有杜太后的“金匱盟約”。第五,宋后看見進宮的不是太子,驚愕不已。第六,醫(yī)官程德玄提前在太宗府等待。
我們來分析。古代大多帝王都活不到五十歲,一是醫(yī)療水平,二是不當(dāng)?shù)纳盍?xí)慣導(dǎo)致,三是操勞過度,再一個就是意外死亡。太祖五十歲駕崩,在古代不算短壽。然而從史書記載,太祖死以前并無征兆,而且相當(dāng)壯碩。突然暴斃只能是心源性猝死或非心源性猝死(腦溢血),抑或被人害死,兩種皆有可能。
不管怎樣,太祖一死,繼承人必須符合宗法制度。自古以來就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guī)定,太宗似乎符合后一種,并且史書還記載了其是根據(jù)“金匱之盟”繼位的,這在正史多有記載。

如《宋史·列傳三·魏王廷美傳》云:“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zhèn)魑惶?,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蛑^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這是“金匱之盟”和“三傳約”的來歷。
杜太后去世于建隆二年(961年),當(dāng)時太祖才35歲,正是年富力強。太子趙德昭時年11歲。杜太后以后周失國是因為幼主太小,所以才命趙匡胤立下誓約。杜太后的話是否有失常情?難道認為三十多歲的兒子不久就要死了?這不是當(dāng)母親會說的話!況且太祖去世時,太子德昭如果是幼童那也罷,問題是太子已經(jīng)26歲,并且極有城府(“德昭喜慍不形于色”)完全可以勝任職位。
況且金匱之盟是太宗就位后第六年(981年)才由趙普獻出來的,并且沒有原文傳世。如果真有金匱之盟,當(dāng)藏在宮中。皇帝駕崩應(yīng)立刻拿出來,作為遺詔繼位名正言順,為何要等六年才來說明正統(tǒng)性?是不是有點欲蓋彌彰?
即便先假設(shè)金匱之盟的確存在,并且有三傳約,那就是繼位順序是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蹊蹺的是正史又說趙廷美不是杜太后親生的?!端问贰ち袀魅罚骸捌浜螅ㄚw廷美死后),太宗從容謂宰相曰:‘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趙氏,生廷俊?!薄半抻谕⒚?,蓋無負矣!”
這就前后矛盾!按照宗法制度的嫡子制,如果趙廷美不是杜太后所生,那就是妾(妃)所生的庶子,是無資格繼位的。那么金匱之盟的三傳約就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只能說明趙廷美是杜太后親生的。正史給廷美立傳含糊其辭,并未說明其母是誰,而是由太宗之口說出。

那只可能,一個謊言需要很多謊言去彌補。歷史都是勝利者寫就的。首先說明太祖之死是天命,所以編造道士算命的說法。其次宋太宗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為了顯示正統(tǒng),拿出金匱之盟的謊言和授予趙廷美開封尹以穩(wěn)定弟弟情緒。后來為了彌謊,不讓廷美繼位,便污蔑自己的親弟弟是陳國夫人耿氏所生,從根本上排除了趙廷美一系。再加上宋太宗逼死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二十三歲莫名死去(史書記載三個字:寢疾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宋太宗繼位是非法僭越。
那么為何太宗能夠順利入宮繼位?這主要是打天下太宗有很大功勞,太祖去世時,太宗為晉王、中書令、開封尹同平章事,掌管京城軍政,勢力相當(dāng)大。太子僅僅是興元尹,和太宗相比微不足道。這就是為何太祖駕崩,太監(jiān)王繼恩不找太子直接找太宗的原因所在。
最后回到太祖之死。猝死和被害都有可能,然而太宗以后的所作所為值得懷疑。首先太祖駕崩當(dāng)日兩人喝酒,完全有機會下毒。其次當(dāng)日家里有醫(yī)官程德玄更令人生疑。再加上繼位后用牽機藥毒死南唐后主李煜(見前文)強幸小周后,說明是用毒老手。這些證據(jù)都大概率證明太祖之死很有可能是太宗下毒手。

(未完待續(xù))
2025/1/8榆木齋
參考書目:
《談苑》北宋 楊億編著
《涑水紀聞·卷一》北宋 司馬光編著
《夔州直筆》北宋 蔡惇編著
《續(xù)湘山野錄》北宋 僧人文瑩編著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南宋 李燾編撰
《宋史·列傳三·魏王廷美傳》 元 脫脫主持修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