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過多,加上生活方式多坐少動,脂肪肝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脂肪肝表現輕者可無癥狀,重者病情兇猛,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檢查、早發(fā)現及早治療常可恢復正常。但是在脂肪肝的防治中,有些人存在一些誤區(qū),應予以糾正。

圖片來源:攝圖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攝圖網

誤區(qū)一:瘦人不會患脂肪肝

誤區(qū)一:瘦人不會患脂肪肝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脂肪肝是胖人的“專利”,瘦人與脂肪肝無緣。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如果瘦人的消瘦是因為長期節(jié)食或腸道病變所致的營養(yǎng)不良所引起,尤其容易罹患脂肪肝。由于蛋白質供應水平低下或者吸收不良,引起人體內白蛋白合成減少,就會促使脂肪分解和動用,使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中釋放進入肝臟,導致肝內脂肪積蓄,形成營養(yǎng)不良性脂肪肝。

誤區(qū)二:治療脂肪肝就得吃降脂藥

很多人認為治療脂肪肝,主要是依靠保肝藥物或降脂降酶等“特效藥”。事實上至今國內外尚未發(fā)現治療脂肪肝的靈丹妙藥。保肝藥物只在肝功能有明顯異常時酌情使用,而降脂藥物是否可以治療脂肪肝還存在爭議。此外,多數藥物的代謝都在肝臟進行,降血脂藥物應用不當有時不但不能減輕脂肪肝,反而加重肝臟損傷,還易發(fā)生藥物性肝病。

其實,對單純性肥胖性脂肪肝,通過節(jié)食、鍛煉等措施減肥比保肝藥物治療更為重要;對伴有轉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減肥則是保肝藥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脂肪肝最安全也最基本的治療是改變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少坐多動。

誤區(qū)三:沒有癥狀就不用治療

誤區(qū)三:沒有癥狀就不用治療

大多數脂肪肝患者不會出現肝病的自覺癥狀,有人甚至發(fā)展成脂肪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仍未出現明顯癥狀。這是因為肝臟內沒有神經支配,只有包膜上存在感覺神經。當脂肪在肝臟細胞中堆積到一定程度,肝臟體積膨脹,肝臟包膜受到牽拉時,才會出現肝區(qū)脹痛、隱痛等不適感。由于個體敏感性的差異,每個人出現癥狀的時間、程度都會不同。有些人沒有感到任何不適,脂肪肝卻可能已到了中重度水平,出現肝功能失代償、門脈高壓等表現,甚至因脂肪栓塞而突然死亡。因此,脂肪肝的治療應趁早。早期輕度脂肪肝通過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調整及適當運動,完全可以恢復正常。

誤區(qū)四:脂肪肝患者應拒葷食素

誤區(qū)四:脂肪肝患者應拒葷食素

很多人認為進食過多的脂肪、肉類容易得脂肪肝,所以拒絕肉食全吃素,用“一點葷腥都不沾”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殊不知,素食會導致脂肪攝入過少,體脂分解過多,不但不能治療脂肪肝,反而會加重病情。另外,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入不足,還會導致脂蛋白合成減少,脂肪轉運障礙,加重脂肪肝。即使不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人體的肝臟還是照樣夜以繼日地加工合成膽固醇。因此,想通過素食消除脂肪肝是行不通的,只有能量適宜、搭配合理,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才能預防和改善脂肪肝。

誤區(qū)五:防治脂肪肝多吃蔬菜水果

誤區(qū)五:防治脂肪肝多吃蔬菜水果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這些都能促進脂質代謝;但水果中糖分較高,過多進食可能擾亂糖代謝,對血糖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過多的糖類在體內可以轉換為脂肪,加重脂肪肝。

因此,防治脂肪肝應科學食用蔬菜水果.吃什么種類的蔬菜水果,吃多少、怎么吃,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誤區(qū)六:脂肪肝治不好

誤區(qū)六:脂肪肝治不好

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在沒有發(fā)生肝硬化之前,都是一種可逆性病變。如果能及時發(fā)現,實施強有力的干預,及時治療,持之以恒,就有可能使細胞內沉積的脂肪逐漸減少或完全消退至正常。臨床實踐證明,酒精性脂肪肝盡早戒酒,藥物性脂肪肝及時更換藥品,營養(yǎng)不良性脂肪肝補充蛋白質后,都可好轉。即使脂肪肝發(fā)展為脂肪性肝炎和早期肝纖維化,如果能積極治療,堅持長期鍛煉,糾正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肝臟病變仍有可能得到逆轉。

誤區(qū)七:脂肪肝是亞健康,不是病

誤區(qū)七:脂肪肝是亞健康,不是病

持這個想法的人有很多,這是導致脂肪肝患者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其實,脂肪肝不但是病,而且是一個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應及時發(fā)現,盡早治療。另外,肝臟具有物質代謝、膽汁合成、排泄、解毒、免疫、凝血等諸多功能,擁有很強的代償和再生能力。肝臟出現問題,意味著其他器官的損傷早已開始。

因此,發(fā)現患有脂肪肝后,除了檢查肝功能外,還要進行血壓、血脂、血糖等方面的檢查。但由于人們對脂肪肝的預防和治療不夠重視,很多人罹患單純脂肪肝后,由于沒有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對,逐漸發(fā)展為中重度脂肪肝、脂肪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而且出現了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膽囊炎等相關并發(fā)癥,最終導致嚴重結果。

文/張寶華 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