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師 今天要聊的是關(guān)于《共情差距實驗》 了解自我,洞察人性的本質(zhì)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和朋友傾訴滿心的痛苦,對方卻輕描淡寫地說“別太在意”;
又或者你看到別人深陷困境,卻始終無法真切感受到他們的煎熬?
這些看似平常的瞬間,背后其實有著一個驚人的心理學秘密——共情差距。
一旦了解這個秘密,你將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避免無數(shù)的誤解和沖突。

1
共情差距實驗:一場打破認知的探索
心理學上的共情差距實驗,為我們打開了理解人類情感差異的大門。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
一組被要求回憶自己經(jīng)歷過的強烈情緒事件,比如失去親人的悲痛、贏得重大比賽的喜悅;
另一組則在平靜的狀態(tài)下,去猜測前一組在回憶這些事件時的情緒強度。結(jié)果令人驚訝,處于平靜狀態(tài)的參與者,嚴重低估了那些回憶強烈情緒事件的人的感受。這就好比我們在天氣晴朗時,很難想象暴風雨來臨時的恐怖。
故事案例
職場上的“冷暖自知”
小李是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程序員,最近公司接到一個緊急項目,要求他們在一周內(nèi)完成一個復雜的軟件模塊。小李和他的團隊每天加班到深夜,眼睛布滿血絲,身體疲憊不堪。當項目結(jié)束后,小李和一位在其他部門工作相對輕松的同事聊天,訴說自己的辛苦。這位同事卻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加幾天班嘛,有那么累嗎?”這位同事因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小李的高強度工作,所以無法共情小李的疲憊和壓力,這就是職場中的共情差距。
家庭里的“愛的誤解”
張奶奶的老伴剛剛?cè)ナ?,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張奶奶的兒子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陪母親。他覺得母親應該盡快從悲傷中走出來,便對張奶奶說:“爸已經(jīng)走了,您別老這么傷心,要往前看?!笨蓛鹤記]有真正體會到張奶奶與老伴幾十年的深厚感情,以及老伴離世后她內(nèi)心的孤獨和痛苦。這種共情差距在家庭中很容易引發(fā)矛盾和誤解。

2
跨越共情差距:理解與包容的力量
那么,我們該如何跨越共情差距呢?
首先,要學會傾聽。當別人向我們傾訴時,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聽他們說話,感受他們話語背后的情感。
其次,嘗試換位思考。想象自己處于對方的處境,會有怎樣的感受。最后,給予時間和空間。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式和速度都不同,不要急于讓別人從某種情緒中走出來。

參考文獻
1.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第 5 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
2. 戴維·邁爾斯. 《社會心理學》(第 11 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4.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nèi)容對你有啟發(fā),希望您能點亮下方【小紅心??】謝謝您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錯誤記憶實驗(可能你的記憶正在“耍花招”)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識別情緒實驗(教你微表情識別,只需0.2秒,你的表情就能讓陌生人看穿,你相信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群體歧視實驗(我們有一種本能,會迅速將自己和他人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對產(chǎn)生偏袒和歧視,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超常刺激(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刷手機?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買買買?)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你能做到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創(chuàng)造偽記憶(你的記憶是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技術(shù)手段被“植入”的)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錨定實驗(如何操控人的核心秘密,讓你在心理博弈中占據(jù)主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