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是繼續(xù)說胡適。

其實我也沒想到,我黑胡適這么多年,居然會有一天要給胡適辯護。

當然,無論在網(wǎng)上胡適已經(jīng)被黑成什么樣了,在學術(shù)界,胡適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動的,粉絲一大把,而且還都是已經(jīng)成名成家的學者教授什么的。

甚至周作人在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化語境下,粉絲都很多。很多研究看上去是把他和魯迅并列,實則是打著魯迅的幌子,推崇周作人。

其實我覺得我的意思應該還是表達清楚了的,胡適有胡適的問題,但他和汪精衛(wèi)是兩回事。

因為他畢竟沒有越過屈身事敵做漢奸這條最后的紅線,而汪精衛(wèi)和周作人都越過了這條紅線。

但即使做漢奸,也有分別。哪怕是本應領兵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將領,最后投降了日軍,也是有分別的。

之前我說過,龐炳勛在臺兒莊之戰(zhàn)中立了大功,不是他死守臨沂,堅持到張自忠來增援,臺兒莊大捷可能就沒有了。

但在最后他在和日軍作戰(zhàn)中,和部隊走散,東躲西藏很多天,最后被叛徒出賣被俘,被迫屈身事敵。

即使如此,在八十年代火遍兩岸三地的電影《臺兒莊大捷》中,他的形象也是很正面的。

馬占山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后來也被迫投降了,但畢竟有江橋抗戰(zhàn)之功,所以這些年也拍了不少影視劇,宣傳他的抗日功勞。武松和李云龍都曾化身馬占山,抗日態(tài)度是十分堅決的。

還有衡陽會戰(zhàn)中的方先覺,以一軍之力硬扛日軍47天,甚至有人認為是抗戰(zhàn)期間殲敵最多的一戰(zhàn),但最后城破之時,也被迫投降。

這和那種貪生怕死、貪圖榮華富貴投降當漢奸的將領,也是不同的。

以關(guān)二爺?shù)闹伊x,“竹可焚而不毀其節(jié),玉可碎而不改其白”,尚且有土山之困,約三事降曹之舉,何況其他人呢?

而在這些被迫投降的將領中,多數(shù)都是心態(tài)崩了,不是對抗戰(zhàn)前途沒有信心了,而是對常公和國民政府、國軍徹底絕望了。

都知道投降日軍的偽軍中,相當一部分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出身,但也要看一看他們投降之前,奮力抗日之時,常公和國民政府是怎么對他們的。

因為西北軍和東北軍失去了原來的根據(jù)地,兵源和軍餉都只能依賴于常公,而常公在抗戰(zhàn)中對這些部隊都蓄意消滅,兵源損失不給補充,裝備損失也不給補給,其中一些人在發(fā)現(xiàn)之后,就轉(zhuǎn)而消極抗日,乃至主動投敵,以保存實力,以待將來。

方先覺更是按照原先的命令,在衡陽死守47天,但說好的援軍遲遲不能到達。所以最后投降的時候,他對部下講話說,不是他們不愿意為國盡忠,他們堅守47天,對得起國家,現(xiàn)在是國家對不起他們。為了生存,只能暫時屈身事敵。

哪怕是張自忠,在抗戰(zhàn)初期,因為奉命留在華北一帶與日軍周旋,也被舉國上下視為漢奸,南京許多人甚至認為應該斬張自忠以謝天下,以明軍令。

而在之后的臺兒莊之戰(zhàn)中,張自忠以戴罪之身效力軍前,殺敵報國,一雪前恥。到棗宜會戰(zhàn)時,他又以死殉國。在戰(zhàn)前他給馮治安的信中說,國家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作為軍人,除了為他死,已經(jīng)毫無辦法??梢哉f,他是主動求死去的,最后求仁得仁。

可以說,國民政府的政策和常公一直在為淵驅(qū)魚,很多最后投降當了偽軍的將領都不是對抗日前途絕望,而是對常公本人感到絕望,又找不到其它出路,才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統(tǒng)兵將領尚且如此,平時袖手談心性的知識分子們就更不用說了。在這種歷史大動蕩中,有些人還能享受優(yōu)待,提前撤離,而更多的人都因為各種原因,被迫留在了淪陷區(qū),成了日軍統(tǒng)治下的順民。

胡適確實發(fā)表過不少悲觀消極的言論,甚至主張割地求和,以爭取時間,但畢竟他不是勸常公直接對日本投降,也沒有主張完全投降。

危難之際,他奉命擔任駐美大使,去爭取美援,其實超出了他的能力,談政治和干政治是兩碼事,他擅長談論,但并不擅長實干。在實干方面,丁文江、翁文灝、蔣廷黻這些人都要比他強多了。

即使爭取美援勞而無功,也不能和投降了的漢奸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