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夏朝考證,如今公認的情況是“后半夏”在洛陽,具體都城為二里頭遺址,但“前半夏”在哪的確存在不少爭議,有說在嵩山,有說在古河濟,有說在晉南,還有說在四川,以及在陜甘等。
因為爭議較大,于是出現(xiàn)了貌似大格局的觀點,即跳出中國找夏朝,于是出現(xiàn)了夏朝在巴基斯坦(大概意為是古印度)、在古埃及、在西亞兩河的蘇美爾等。
問題在于:史書記載上古王畿不過方圓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看,大概也只能方圓千里,那么夏朝真能大范圍的騰挪,從國外一路遷到洛陽?答案當然不可能,這種觀點不過是“中華文明西來說”的翻版而已,背后隱藏的邏輯值得中國人警惕。

夏朝不可能在國外
關(guān)于前半夏的具體位置,如今雖然沒有公認的論斷,但以史書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看,夏朝不可能在國外。
中國史書上的很多夏朝記載,如今可與考古印證,比如禹父鯀被封在“崇”,即如今的嵩山一帶,而在此地考古發(fā)現(xiàn)夏代的古城,即登封王城崗遺址,附近還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陽城,印證史書上的“禹都陽城”之說。距離登封數(shù)十公里處,還有新密新砦遺址、禹州瓦店遺址,其中瓦店遺址有大型祭祀遺址,說明此地有強大的政權(quán)。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晉南陶寺遺址是夏都,也能與一些史書印證。

史書對夏朝的某些記載,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實未必有錯,可能是對夏朝不同時期的記憶。但無論如何可以看到,包括二里頭在內(nèi)的一系列遺址,證明商朝之前的確有一個強大的王朝,只是這個王朝“自稱”是不是“夏”有些爭議而已。
更為重要的是,從舊石器時代直到夏商周,中國的文化面貌一脈相承,中間沒有出現(xiàn)斷絕,或者沒有為域外元素主導,即便文化風格奇特的三星堆,在陜甘、長江流域的考古中都能找到一些源頭,甚至三星堆主要源頭的寶墩文化,其“寶墩人”的古DNA顯示主要來自黃河流域。因此,無論主導人種、還是主導文化,都是一脈相承。

如果夏朝在埃及、在巴基斯坦、在蘇美爾的兩河流域,那么他們是怎么過來的?不可能穿越直接降臨,必然需要翻越千山萬水,沿途必然要有相應遺跡,那么遺跡何在?況且,為何偏偏要來東亞中國?他們過來之后,必然要征服原住民,必然要改變中國的文化面貌,所有這些證據(jù)何在?如果夏朝是外來的,史書為何毫無痕跡,反而記載源于本土,且考古還能與史書記載印證?
因此,夏朝不可能在國外,古埃及論、巴基斯坦論、蘇美爾論都是荒唐之言,不值一信。

夏朝古埃及論背后
所謂夏朝古埃及論,或國外其他地方, 都不需要相關(guān)考古論證,只要具有正常思維的都知道不可信,比如當時的交通能力就不支持。既然如此,為何至今還有夏朝“古埃及論”?其實很簡單,這就是“中華文明西來說”那一套。
1894年,法裔英人拉克伯里出版《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其中認為“公元前2282年,兩河流域的國王Nakhunte(黃帝之謂)率領(lǐng)巴克族從迦勒底亞出發(fā),翻越昆侖山,歷經(jīng)艱險,來到了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此后,巴克族四處征伐,傳播文明,最終奠定了中國歷史的基礎(chǔ)?!焙髞?,瑞典人安特生幾次“誤判”,認為中國彩陶是西方傳播而來,于是正式提出“中華文明西來說”。

外國人編歷史讓人不得不服,竟然精確到了“公元前2282年”!當然,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觀點,然后有人莫名其妙的“誤判”,正好“論證”了前人觀點,接下來就正式提出“中華文明西來說”,一切看似水到渠成,證據(jù)確鑿!
但中華文明西來說早就被推翻,基本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國文化面貌沒有改變,一直一脈相承;其二,中國仰韶彩陶早于中亞,中亞彩陶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安特生在斷代上嚴重“誤判”。因此,中國以無可辯駁的證據(jù)推翻了“西來說”,如今再直說這一點就貽笑大方了。

既然無法直接說“中華文明西來”,那么又如何貶低中華文明呢?于是,夏朝“古埃及論”,或者夏朝“西來說”隆重登場。既然夏朝是古埃及人或其他國外人建立的,那么大禹、乃至堯舜等自然也是中國以西的外國人,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終又回到了“中華文明西來說”,即西方人締造了中華文明。
這里面還隱藏一點,就是外來的夏朝征服了中國,像印度原住民一樣被征服,因此中國人要接受外來征服,無需過激,內(nèi)心不應該抵抗。

總之,中華文明如何而來,這是中國人的“根”,而夏朝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夏朝在國外,那么中國人的“根”在何處?
因此,所謂夏朝在古埃及,或在其他地方,只是一個居心不良的輿論戰(zhàn),目的是重新解構(gòu)中華文明,瓦解中國人的凝聚力,這一點不能不警惕。
最后,蘇聯(lián)之所以解體,原因之一是空有強大身軀,腦子卻被洗成相信西方,從而被人輕易斬下頭顱。因此,要避免蘇聯(lián)遭遇,就必須警惕西方洗腦輿論戰(zhà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