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一、幻想的少年,現(xiàn)實的成人

盧梭的少年時代充滿了幻想,他的世界是一片自由而浪漫的疆域。

幻想是什么?

對于少年而言,幻想是一種低成本的快樂,一種可以逃離現(xiàn)實規(guī)則的魔法。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現(xiàn)實如潮水般涌來,幻想的天地逐漸崩塌。

盧梭對這一點感受尤深,他回憶起自己的幻想歲月,感慨道:“我的肉欲早已燃起,渴求一種滿足,可我卻又想象不出到底渴求什么?!?/p>

這不就是許多年輕人的寫照嗎?

他們渴望著未來,卻不知未來究竟是什么。

少年時代的幻想是人生旅途中的調味品,但當一個人過于沉溺于幻想,就會失去行動的勇氣?!八允冀K使我因過于熱衷于幻想而懶于行動了?!?/p>

盧梭的這句話仿佛是對現(xiàn)代年輕人的警鐘。

多少人躺在床上想象著自己創(chuàng)業(yè)成功、功成名就,卻遲遲沒有邁出第一步?

幻想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沉溺其中,而不愿邁步向前。

這種"因恐懼而計劃逃跑時凄慘悲傷,但真的逃跑反而覺得十分有趣"的矛盾體驗,恰似當代年輕人面對deadline時的微妙心理——既恐懼拖延的后果,又享受突破禁忌的快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恐懼的瞬間,逃跑的快感

盧梭少年時曾經(jīng)歷過一場印象深刻的奔跑。

那是一個傍晚,他和伙伴們遠離城門,聽到關門的號角聲,便拼命奔跑,恐懼讓他汗流浹背,心跳加速。

當他最終成功逃跑后,那種恐懼竟然變成了一種刺激的快感。

他寫道:“當我因恐懼而計劃逃跑時,我覺得凄慘悲傷,但真的逃跑了,反而覺得十分有趣?!?/p>

人們害怕未知,害怕被關在門外,害怕失敗,但當真正面對恐懼時,很多時候它并沒有那么可怕。

就像小時候考試前的緊張,總覺得自己考不好就完了,可當試卷發(fā)下來,開始答題時,緊張反而消失了。

盧梭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恐懼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暗示,而不是現(xiàn)實的牢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愛與嫉妒的交織

盧梭的愛情觀也充滿了矛盾。

他坦言:“沒有欲望的愛情我是不談的?!?/p>

他不相信純粹的精神之愛,因為真正的愛必然帶著一絲欲望和占有的渴望。

但問題是,欲望往往會帶來焦慮、嫉妒和不安。

那么,難道沒有焦慮和嫉妒的愛情就不存在嗎?

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中的親密關系。

很多人希望自己的伴侶毫無保留地信任自己,但同時,他們又忍不住去翻看對方的聊天記錄,偷偷查看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列表。

盧梭的矛盾,其實就是所有人的矛盾——我們渴望純粹的愛,但我們也害怕失去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道德的試探:人性經(jīng)不起考驗

盧梭是個復雜的人,他既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哲人,又是一個經(jīng)歷過人性掙扎的普通人。

他承認自己曾經(jīng)偷竊,并且誣賴他人。

他寫道:“由于老挨打,我很快便不以為然了;

最后,我覺得挨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了繼續(xù)偷。”

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防御機制——當一個人不斷受到懲罰時,他會習慣性地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當他將偷竊的罪責轉嫁給女仆瑪麗昂時,心理學上的"道德推脫機制"正在生效。

人類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會主動弱化負罪感,就像現(xiàn)代企業(yè)職員將過錯推給流程制度般自然。

人性經(jīng)不起考驗,這是盧梭得出的結論。

他寫道:“避免使我們的義務與利益相沖突的情況發(fā)生,避免使我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情況發(fā)生。”

這句話道出了人性的一大軟肋——很多人并不是主動作惡,而是環(huán)境促使他們不得不在道德和利益之間做出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宗教、服從與反抗

盧梭在宗教問題上的觀點極具批判性。

他指出,新教強調討論和思辨,而天主教則強調服從。

“新教教義要求討論,而天主教則只要求馴服?!?/p>

這讓我想到了教育和職場——一些公司允許員工自由討論,而另一些公司則強調無條件服從。

這不禁讓人思考,真正的信仰應該是什么?

是盲目服從,還是帶著懷疑去理解?

盧梭對教會的批判,其實正是對一切權威的不信任。

他不愿意成為盲目跟隨者,他要思考、要質疑、要反抗。

六、感同身受?不存在的

盧梭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人們總是試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別人,但實際上,感同身受并不存在。

他寫道:“同一個境遇,你以為的別人的悲慘不幸,其實在他自己眼里那分明是自由和幸福?!?/p>

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尤為重要。

許多人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比如看到一個人獨來獨往,就認為他一定很孤獨;

看到一個人生活清貧,就覺得他一定很痛苦。

但實際上,有些人喜歡獨處,有些人滿足于簡單的生活。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往往是最大的偏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七、結語

成為自己的流浪者。

盧梭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也是思考的一生。

他沒有按照社會的標準去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自由。

他說:“對一個漂泊者來說,反省已經(jīng)夠了,又該上路了?!?這句話充滿了哲思。

人生如旅途,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過去的悔恨,也不必過度規(guī)劃未來的不確定。

走一步,看一步,享受每一次的探索,才是最好的活法。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一個能和你說走就走的朋友,請珍惜。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仍在幻想,但不愿行動,那就邁出第一步。

盧梭的故事,不僅是一個放逐者的自白,更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旅程。

歡迎點贊、轉發(fā)、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