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劉德科

跟拍照一樣,倘若你用仰望的視角,拍出的人物或風景很可能會變形。很多時候,平視比仰望更美。

固執(zhí)地相信著

前陣子,劉家琨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我們隨即寫了一篇文章說, 。留言區(qū)差不多是這樣一番景象:「夸張了」,「哪來的自信」,「太可笑了」,「無知」,「真是胡說八道」……

也有建筑師朋友不帶情緒地說:「你這么說,是把中國捧上去,還是把獎項拉下來?」我既沒有褒,也沒有貶,純粹只是說一下個人感受而已。任何人的褒貶,既無法損傷普利茲克建筑獎的輝光,也無法阻礙中國建筑師群體的迅猛崛起。

劉家琨先生在中國建筑界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整個中國就只有劉家琨先生一人配得上普利茲克建筑獎?我們需要這么過度地迷信普利茲克建筑獎嗎?

富有戲劇性的是,旋即又有中國建筑師在國際舞臺上折桂——在劉家琨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 〔2025/3/4〕 一周之后,另一位更年輕的中國建筑師徐甜甜女士獲得了沃爾夫建筑獎 〔2025/3/11〕 。

沃爾夫建筑獎的含金量,差不多跟普利茲克建筑獎在伯仲之間——

有些建筑師是先得沃爾夫獎再得普利茲克獎,比如日本建筑師槇文彥(1988W/1993P),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2005W/2008P),英國建筑師大衛(wèi)·奇普菲爾德(2010W/2023P)……

有些建筑師是先得普利茲克獎再得沃爾夫獎,比如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里(1989P/1992W),葡萄牙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1992P/2001W),葡萄牙建筑師蘇托·德·莫拉(2011P/2013W)……

對于劉家琨先生或徐甜甜女士的獲獎喜訊,我們還是固執(zhí)地相信:中國至少有50位建筑師能得普利茲克獎或沃爾夫獎。我們無意爭論中國還有哪些建筑師的水平比劉先生或徐女士更高或者更低,我們更關注的是:中國建筑師群體正在迅猛崛起,劉先生或徐女士只是率先獲得了舞臺上的一束高光。

竹林劇場

徐甜甜女士有不少杰作,沃爾夫建筑獎的授獎詞說她最震撼的作品 (the most dramatic of her rural projects) 或許是縉云石宕改造項目,把九座廢棄采石場改造成了極具溫度感的場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徐甜甜作品:縉云石宕;攝影?王子凌

我最喜歡的,還是徐甜甜女士那個最「簡陋」的作品——浙江松陽縣橫坑村的竹林劇場。她在竹林中找了塊空地,然后把四周的竹子扎成了一個天穹,「簡陋」得簡直不像是一個建筑作品,但它卻彌漫著無比動人的場域精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徐甜甜作品:竹林劇場;攝影?王子凌

這樣的竹林劇場,能永恒嗎?石頭或混凝土似乎更有直覺意義上的「永恒性」,但中國哲學對于「永恒」有不一樣的理解:變化才是永恒?!兑捉?jīng)》的「易」,就是變化的意思。用處于生長狀態(tài)中的竹子來做建筑材料,或許是一種更具中國哲學況味的「永恒」。

仰望與平視

甲午戰(zhàn)敗之后,我們往往低估了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能量,高估了西方文明的魔力。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帶著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去仰望西方國家的一切。跟拍照一樣,倘若你用仰望的視角,拍出的人物或風景很可能會變形。很多時候,平視比仰望更美。

平視西方,或許我們能獲得更多來自西方的美好。

你也可以翻一下

我們此前寫的那篇文章

2025/3/6

主編-何玲 影像總監(jiān)-費嘉

編輯-盧丹婷 編導-沈奕飛 攝像-王德正

商務總監(jiān)-周慧慧 總策劃-王冬鶯 總編輯-劉德科

點擊「大國神游」它或許是你的一個寶藏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