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里,總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人們的心靈,也令人感動。陳玉梅,一位來自上海的知青,她的人生軌跡在黑龍江農村的這片黑土地上,繪就了一幅別樣的畫卷,譜寫了一曲感人的樂章。
1969年春天,在那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代,年僅17歲的陳玉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告別了繁華的大上海,離開了熟悉又親切的老弄堂,踏上了前往黑龍江農村插隊落戶的征程。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陳玉梅是上海四平中學68屆初中生,1952年出生的。1969年清明節(jié)那天,他們一幫上海知青從嫩江下火車,乘坐汽車來到了肇源縣二站公社,又乘坐馬車來到了豐收大隊。
一下車,他們幾十名上海知青全傻眼了,一個個像睡著了一樣小屯子,只有一片片低矮的小土房,連電燈都沒有。眼前的景象與上海的燈紅酒綠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破舊的土坯房、廣袤而貧瘠的土地,還有那艱苦的生活條件,都讓這些年輕的上海知青感到了深深的迷茫,有的女知青還哭了起來。
陳玉梅身體雖然弱小,可她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shù)膭艃?,她看大家的情緒都很低落,就對大家說:既來之則安之,怨天尤人也改變不了什么,哭鼻子也無濟于事,咱們還是振作起來面對現(xiàn)實吧?!?/p>
在老鄉(xiāng)家吃過第一頓接風晚飯,大隊書記馮繼軍就把知青們分散到五個生產小隊,陳玉梅他們九名知青(五男四女)被分派在了三小隊,大家臨時住在了隊部的三間土坯房子里。那三間房子中間的房間是燒火做飯的地方,兩頭的房間里有火炕,吃住還算方便。
三隊的隊長姓李,當年四十歲上下,社員們都喊他李大個子,知青們尊稱他李隊長。安頓好知青們的住處,李隊長又安排了一名女社員臨時教知青們學習燒火做飯。不過李隊長有言在先,他說知青們要在春耕備耕之前學會自己做飯,春耕春播開始以后,隊里就沒有一個閑人了。
豐收大隊雖然不大,可耕地面積不小,有的地塊都望不到地頭。春耕春播雖然很苦很累,知青們也沒覺得有多苦,因為隊里有牲口,拉糞、耕地耙地都用牲口,就連拉耬耩地也用牲口,所以知青們沒吃多少苦頭。最令他們打怵的是鏟地和收割,那可真叫一個累。
第一次給玉米間苗鋤地,知青們可都傻了眼,站在望不到地頭的壟溝里,拿著不聽使喚的鋤頭,笨拙的像狗熊一樣跟社員們學鋤地,真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費了很大勁,總算學會了使用鋤頭,可看看被社員們越落越遠,一名女知青竟然坐在地里哭了起來。
好在社員們都很善良,李隊長又是個心細的人,他看知青們被遠遠落在了后面,就帶領社員們回頭幫知青們接趟子,讓知青們都趕上來,大家再齊頭并進。幾名鏟地快的年輕社員,完成自己的任務,回頭就來幫助女知青鏟地,女知青都很感動。
秋收的時候,李隊長也是處處都關照上海來的知青,給他們安排輕松的農活,和社員們記一樣的工分。社員們明知道知青們沾了便宜,大家都不計較,誰家有好吃的還都送給知青們吃。
隊里有一個叫李吉元的年輕小伙子特別善良,也特別熱情,在田間勞動,他經常幫助知青們干活,勞動之余,他還幫知青們挑水,幫知青們劈柴,知青們對他的印象都很好。盡管他和知青們的年齡一樣大,可知青們都喊他吉元哥。
經歷了兩年的勞動鍛煉,知青們漸漸適應了農村生活的艱辛和生產勞動的苦累,他們的體質也強壯了很多。特別是秋后決算,知青們分到了比社員還要多的紅利,大家心里都很高興。
1971年秋天,豐收小學校需要一名民辦教師,大隊書記就讓平時勞動積極表現(xiàn)好的陳玉梅去學校當了老師。
當時的豐收小學規(guī)模很小,一共三間教室兩名老師,之前的那位張老師教三、四年級的學生,陳玉梅負責教一、二年級的學生,因為沒有多余的教室,只能采取復式教學,一、二年級兩個年級的學生在一間教室里上課,三、四年級的學生也是在一間教室里上課,教學條件很差。
站在那間簡陋的教室里,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陳玉梅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竭盡全力把知識傳授給這些農村的孩子們。
然而,教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教材匱乏,她就讓兩名學生看一本課本;教學設備簡陋,她就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己動手制作教具。白天,她在課堂上激情澎湃地授課,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們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識。為了讓學生能理解透徹,她把田野里的禾苗和土塊、石塊都擺放在了講臺上。晚上,她在昏暗的燈光下認真批改作業(yè),還要為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單獨輔導。
第二年初秋,教室的房頂漏雨了,李隊長就安排李吉元到學校來幫著修房頂。修完了房頂,李吉元看教室的門窗也都破損了,他順手也把破損的門窗修好了。李吉元還把陳玉梅坐的那個凳子加固了一下,他怕那個破舊的凳子散了架。
過了幾天,李吉元為陳玉梅做了一根精致的教鞭和一個粉筆盒。他說已經準備好了木料,抽時間再給陳玉梅打一把椅子。
空閑時間,李吉元經常到學校來問陳玉梅,有沒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幫忙,陳玉梅只要有事需要幫忙,李吉元是隨叫隨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第二年冬季,陳玉梅他們幾個人結伴回上海探親過春節(jié),李吉元套了隊里的馬車,一直把他們送到公社汽車站。到了汽車站,李吉元把一包小干魚和一些干蘑菇遞給陳玉梅,笑著說:“陳老師,小干魚是我在江叉子里抓的江魚曬干的,蘑菇也是我自己采的,你帶回上海吧,這里也沒啥稀罕東西。”陳玉梅很感動,她沒推辭,收下了李吉元送她的禮物。
那次從上海探親回來,陳玉梅也給李吉元家?guī)砹松虾5母恻c,還送給了李吉元一身工作服和兩塊肥皂,工作服和肥皂都是她爸單位發(fā)的。
之后的日子里,李吉元經常給陳玉梅送好吃的,也經常幫助陳玉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吉元雖然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小伙子,也沒多少文化,可他樸實憨厚,勤勞善良,陳玉梅對他的印象很好。
老話說日久生情,漸漸地,陳玉梅就喜歡上了李吉元,她經常找李吉元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一些樂趣。陳玉梅還讓李吉元沒事時多看書學習,并把她的兩本小說借給李吉元看,李吉元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意思就來問陳玉梅,他跟著陳玉梅學會了不少字,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就這樣,陳玉梅和李吉元相愛了??闪钏麄z沒想到的是,他倆的戀情卻遭到了巨大的阻力。陳玉梅的家人得知她和一個農村小伙子戀愛后,堅決反對。在家人看來,陳玉梅是有機會招工進城或回到上海的,她不應該把自己的未來葬送在這偏遠的農村。村里也有一些流言蜚語,有人說陳玉梅一個上海姑娘,遲早會離開農村的,她和李吉元在一起也就是一時沖動,李吉元是黃鼠狼想吃天鵝肉,白日做夢。
面對這些壓力和流言蜚語,陳玉梅心里也很難受,也有過動搖。但每當她看到李吉元那真摯的眼神,想到孩子們那一聲聲充滿依賴的“陳老師”,她的心中便有了答案。
最終,陳玉梅選擇了愛情,選擇了這片黑土地。頂著父母堅決反對的巨大壓力,她和李吉元結婚了,那間簡陋的土坯房成了他倆的婚房?;楹蟮纳钜琅f艱苦,但他倆相互扶持,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一年后,他們有了愛的結晶,孩子的哭聲為這個家?guī)砹藷o窮的樂趣和希望,孩子就是他倆快樂的源泉,是他倆的希望??申愑衩返母改高€是不認她這個女兒,不讓她踏進家門半步。李吉元知道陳玉梅心里的苦衷,他就加倍關心愛護陳玉梅,不讓她受一丁點兒委屈。
因為和農民結婚,陳玉梅失去了招工進城的待遇,她成了真正的農民。1979年初秋,上級有了政策,留守農村的知青可以返回原籍。進城工作的同學就給她出主意,勸她借此機會,趕緊跟李吉元辦理離婚手續(xù),帶著孩子回上海。
但此時的陳玉梅心中裝著的不僅是自己的小家庭,還有那一群離不開她的孩子。她知道,如果自己走了,孩子們可能又要面臨失學的困境。經過深思熟慮,陳玉梅決定留下來,繼續(xù)她的教育事業(yè),她最終選擇了一條無奈的道路,和父母的關系也越鬧越僵。
好在國家對插隊知青還是很照顧的,不光是陳玉梅轉成了公辦教師,李吉元也享受了知青家屬待遇,他被招工到林場當了伐木工人,也轉成了非農業(yè)戶口,月月都能開工資。到了這個時候,陳玉梅心里也就踏實了,她打算留在黑龍江當一輩子老師。
為什么不隨返城大潮回到上海?為什么會選擇留在黑土地?也許是當年年輕氣盛,考慮問題不夠全面的原因吧?到底是什么原因,也只有陳玉梅心里最清楚。
要說是當時年輕氣盛考慮問題不周全,可到了后來,按照上海出臺的政策,陳玉梅也可以把子女的戶口辦到上海一個。像許多這種情況的上海知青那樣,自己退休后,也可以回到上海和子女同住。在這個關鍵的當口,也曾有同學和好友為她著想、給她指點。但是,她最終還是沒有聽取同學和好友的勸說,徹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頭。這其中的原因,應該跟她和父母鬧矛盾有一定的關系。
最終,陳玉梅選擇了留守黑龍江,這一留,就是一輩子。好在陳玉梅的一雙兒女都很爭氣,她的兒子高中畢業(yè)考上了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女兒高中畢業(yè)后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大學畢業(yè)后都有了滿意的工作,也都組建了可心的家庭,這一點是陳玉梅最欣慰最自豪的事情。
直到陳玉梅的母親癱瘓在床,退休后的陳玉梅才回到上海,和她父親一起照顧她母親的生活起居,盡到了一個女兒的孝道。她的父母去世后,陳玉梅又回到了東北,回到了她眷戀、她熱愛的黑土地,回到了她丈夫李吉元身邊。
如今,陳玉梅依然生活在東北的肇源縣城,她和李吉元相濡以沫,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每當有人問起她后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她總是微笑著說:“我不后悔,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把青春和愛都獻給了這里,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我很知足。我的生活雖然平平淡淡,但我覺得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幸福?!?/p>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陳玉梅老師留守黑龍江獻身教育事業(yè)的故事,上過電視也登過報刊雜志,她的事跡就像一首悠揚的贊歌,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被人們爭相傳頌,成為了教育界的佳話,也成了上海知青茶余飯后的談資。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陳老師真情講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