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wǎng)友曾先生投稿的故事:
18年前,爺奶和母親陸續(xù)病逝后,父親就好像看透人生似的,總愛念叨說:“人這一輩子,生老病死都是命,真要是得了治不好的大病,別瞎折騰,順其自然,該走就走,別拖累家里人?!?/p>
那時的我,天真地以為,年過半百的父親,已然參透了生死的真諦,等哪天病魔真的來襲,他真的會像他所說的那般,平靜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可是,父親真生大病時,我卻發(fā)現(xiàn):他常說的“大病從死”,不過是自欺欺人。

我今年56歲,6年前,父親騎車摔了一跤,當時雖已經(jīng)及時送醫(yī),但是摔傷了腰椎神經(jīng),最終還是落下了半身癱瘓的后遺癥。
曾經(jīng)那個身形矯健、在工地上扛著水泥袋健步如飛的父親,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度日,生活起居大部分都需要人照料。
剛患病的那段日子,家里的氛圍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父親看著自己不聽使喚的身體,眼神里滿是痛苦與不甘,但在我們面前,他總是強裝鎮(zhèn)定。
有一回,只有我們父子倆在房間時,父親深深地嘆了口氣,對我說:“兒啊,如果有一天,老爸真的扛不過去了,你千萬別花那些冤枉錢,老爸不想拖累你。這就是命,咱得認。”
我強忍著淚水,重重地點頭,那時的我,以為自己懂得了父親的豁達。在之后癱瘓的這六年里,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
原本壯實的身軀逐漸消瘦,長期的行動不便讓他患上了嚴重的關節(jié)炎,每到陰雨天,關節(jié)處就疼痛難忍。
可他從不肯吭聲,依舊時不時念叨著“大病從死”之類的話,我也漸漸習慣,甚至在心底默認了這種觀念。

今年年初,父親突然開始頻繁腹痛,整個人瘦得皮包骨頭。我們趕忙把他送進醫(yī)院,一系列檢查后,發(fā)現(xiàn)父親患了胰腺癌,已經(jīng)到了中晚期。
醫(yī)生說以我爸的身體狀況,手術風險極大,即便手術成功,術后的放化療對身體的損耗也難以預估,只能先保守治療,若病情惡化,隨時有生命危險。
聽到這個消息,我的世界瞬間崩塌了,想過父親會得大病,但沒想到會來得這么突然和兇猛!
回到病房,看著病床上虛弱的父親,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這時,妻子在一旁輕聲問:“老公,現(xiàn)在該怎么辦?治還是不治?”
我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父親這六年來所受的苦,還有他平時說的那些話。我咬咬牙說:“要不,就按爸平時說的,別折騰了,讓他平靜地度過最后的時光吧?!?/p>
我的話剛出口,就遭到了弟弟的強烈反對。
弟弟從小就和父親親近,是父親最疼愛的孩子。他紅著眼沖我吼道:“哥,你怎么能這么說?爸才七十多歲,他還沒享受多少福氣呢!他也一直很堅強,這么多年都過來了,這次肯定也能挺過去。我們不能放棄,一定要治!”

我理解弟弟的心情,他是舍不得父親離開。
可我一想到父親這六年來所受的罪,實在不忍心讓他在生命盡頭再承受更多折磨。另外,身邊很多患癌的親戚朋友,花了幾十上百萬,卻只換來了幾年甚至半年多的壽命,有些甚至錢花光了,人也沒保住。
所以,我覺得還是遵從父親過去一直念叨的“大病從死”原則,讓父親少受點痛苦,早早離去的好。
我們各執(zhí)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后來,父親不知從哪里聽到了我們兄弟倆為此爭吵的事。就把我們兄弟倆叫到身旁,父親眼含淚水,顫抖著伸出手,指向了床頭柜的抽屜。
我打開抽屜,里面有一本破舊的筆記本和一個布包。我把筆記本和布包拿給父親,父親艱難地打開布包,里面是一疊錢,大概有兩三萬。
他又指了指筆記本,我翻開一看,上面夾著老房子的房本。父親看著我們,用盡全身力氣說:“兒啊,這是爸這些年攢下的錢,都給你們。爸想活,爸還想看著你們過得越來越好……”
聽到父親這番話,我的心像被重錘狠狠擊中,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我怎么也沒想到,平日里把生死掛在嘴邊、看似豁達的父親,在真正面對死亡威脅時,竟有如此強烈的求生欲。
既然父親明確表達了意愿,我們也不再猶豫。拿著父親攢下的錢,和兄弟倆這些年的存款,開始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

父親手術很成功,但接受化療后,卻不大理想。
他每次化療后都惡心嘔吐、吃不下東西,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掉,身體愈發(fā)虛弱,原本就消瘦的臉龐顯得更加憔悴。
但即便如此,父親依舊咬牙堅持,再苦再多的藥,也能按時吃下去,打針打到手臂麻木,他也沒喊過一聲疼,眼神里也滿是對生的渴望。
然而,命運并未因父親的堅持而眷顧他。與病魔抗爭了三個月后,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
一天夜里,父親突然陷入昏迷,雖然及時送去醫(yī)院,但也沒能留住他。父親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攢下的錢花光了,我們兄弟倆也欠下了十來萬的債務。
父親去世那晚,我看著父親漸漸冰冷的身體,滿心懊悔與自責。
要是當初我們沒聽父親的話,放棄化療,直接選擇保守治療,或許父親就不會這么早離開?更或者父親也能減少化療的痛苦?
弟弟比我更悲傷,因為父親是在他家療養(yǎng)的,他一直認為是自己沒照顧好父親,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回想起父親這六年來的點點滴滴,再看看他臨終前對生的渴望,我才深深明白:人在健康時,面對生死往往能說得云淡風輕,可當真正的大病降臨,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會戰(zhàn)勝一切所謂的“豁達”。
老人們常說的“大病從死”,也不過是身體健康時的自我安慰,真到得病時,就不會這樣想了。
就拿我的鄰居大媽來說,她今年85歲了,早些年也總把“不想拖累子女,老了病了就早早走掉”這句話掛在嘴邊,鄰里之間都覺得她活得通透。
可這幾年,她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如今的她,越老越惜命,哪怕只是有點頭疼腦熱,都要馬上去醫(yī)院,生怕有個閃失。
不僅如此,她還癡迷于養(yǎng)生,天天不是去養(yǎng)生館做各種理療,就是聽那些保健品銷售的忽悠,買一堆價格不菲的保健品回家,堅信吃了這些就能長命百歲。
在她面前,“死”字更是成了忌諱,要是身邊有人去世,她都躲得遠遠的,仿佛靠近一點就會沾染什么霉運,危及自己的性命一般。

但這不是說老人“怕死”就是不好的,畢竟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誰也評判不了好壞。
作為子女,我們應順從老人的選擇,努力盡孝。無論最后結果怎樣,都不要抱怨,因為父母養(yǎng)我們小,我們就要養(yǎng)他們終老,并承受一切苦與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