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人賣港口,激起一場大戰(zhàn)!
那為什么要賣港口呢?
剛剛,長和公布了2024年的賬本。超人,好像也沒那么神了。
去年歸母凈利潤跌近3成,和2022年比起來,已經腰斬。

難怪,這次管理層在3天前宣布,臨時取消了原定線下舉辦的業(yè)績媒體發(fā)布會。
在此前的3月4日深夜,李嘉誠扔了個炸彈。
賣掉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199個泊位,只保留了香港、深圳和南中國運營的港口資源。

這件事,轟動了高層,也再次將李嘉誠推至風口浪尖。
不過,這件事的磋商期為145天,也就是至少還有近5個月的時間,尚未一錘定音。
但今天從另一個角度——長和的資產和業(yè)績表現(xiàn),作為觀察李家的窗口。
利潤下滑和港口有沒有關系?李家還有多少資產?

長和年報中,港口不是李嘉誠利潤最大的業(yè)務,電信才是。
基建是李嘉誠最賺錢業(yè)務,港口次之。
怎么理解?
首先,長和去年總收入4766.82億(港元,下同),同比增長3%。
其中,港口收入為452.82億,大增11%。

而令長和去年利潤下滑的原因是,公司計提了37.4億越南電訊業(yè)務減值撥備。
同時,與一家加拿大合資的能源公司去年的貢獻減少。

再加上去年稅項增加了30%至109.24億(本期稅項+遞延稅項),進一步擠壓了利潤。
2024年,長和歸母凈利潤為170.9億,是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
并且,過去兩年,凈利潤一直處于負增長,公司利潤承壓。

難怪李嘉誠想賣港口了,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加上長和利潤低迷,李超人想變現(xiàn)。
而且交易對手美國財團的出價不低——228億美元,相當于1772億港元,也相當于長和的市值。
在錢面前,李嘉誠也不是“超人”了。

而且,這也不是第一次要傳出賣港口了。
早在2015年,李嘉誠有意出售部分港口。
只不過今年,有了實質進展,但這筆交易會不會黃?還不知道。

李嘉誠自從當上香港首富后,就再未從這個位置上下來。(以后會不會換人還不知道……)
去年,福布斯的數據顯示,李嘉誠的身價約2824億港元。
李嘉誠早年的財富積累是通過房地產實現(xiàn)的,隨后涉足港口、零售、基建、電訊等。
2015年,長和系重組,長江實業(yè)與和記黃埔的非房業(yè)務整合后,便是如今的長和。
而地產、酒店、英國酒館、基建及實用資產、信托等,通通裝到長實里。
除這倆,還有8家上市公司在李嘉誠掌控內。
比如,同樣是千億市值的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yè)等。
加起來,李嘉誠旗下的這1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就超過了6000億!

前面討論完長和的情況,再看看李嘉誠的房地產板塊。
去年,長實的房地產已經腰斬了,房子也不好賣。
長實物業(yè)銷售收入為99.62億,下滑24%,但年度收益只有22.09億,同比下滑50.6%。
從地區(qū)分布看,海外房地產銷售收入和收益仍表現(xiàn)增長,香港小幅下滑,但內地腰斬嚴重,收入跌51%、收益跌84%。

長實去年在內地開賣的項目是東莞海逸豪庭、上海高逸尚城及北京譽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內地項目是1999-2006年拿地,直到2025年還沒賣完。
這也是李嘉誠一貫被質疑的“囤地”策略,拿地二十年后才開賣,房價已漲上天。
而除了房地產外,李嘉誠的酒店、英國酒館、基建、房地產信托都是他的賺錢工具。
酒店去年收益16.51億、物業(yè)管理3.61億、英式酒館5.39億、基建及實用資產收益83.63億。

長實去年的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滑,凈利潤跌幅超過2成。
不得不佩服李嘉誠的是,這些業(yè)務都沒有凈虧損的,只不過利潤不如以往。
自從李嘉誠在2018年退休,其長子李澤鉅,繼任長和、長實的董事會主席。
如今,李嘉誠已經鮮少和媒體公眾面對面。

去年的業(yè)績發(fā)布會現(xiàn)場圖(非今年),右三李澤鉅
已經96歲的他,又一次卷進“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漩渦中。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