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蘭媽談育兒

“你想去游樂場嗎”
“隨便”
“你想玩游樂場的碰碰車嗎?如果想玩我先去排隊,等輪到我們時你再過來”
“隨便”
“餓了沒有,我?guī)闳コ钥系禄貌缓谩?br/>“隨便”

我有一個特別喜歡說“隨便”的外甥女,前段時間她過生日時,考慮到她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平時又和奶奶沒出過遠門的孤單,便打算帶她和兩個閨女去游樂場好好放松一下

可當我說出這個想法,向她征求意見時,她卻告訴我“隨便”

一連問了好幾遍,都是如此,她的回答,自始至終都是“隨便”二字

迷茫之際,我甚至還以為她是對游樂場不感興趣,心里面也不愿意出遠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吃完蛋糕、許完愿后,大女兒偷偷繞到我身邊,悄悄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姐姐剛剛許愿的是什么嗎”

我搖搖頭

女兒接著告訴我:“她說希望明天可以去游樂場”

瞬間,我明白了孩子的心意,也加速了第二天去游樂場的游玩準備

可到了第二天依然如此,整個游玩期間,你問她玩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甚至需要什么,她的回答還是“隨便”二字

后來,實在是沒辦法了,我就把“隨便”二字當成她需要的默許

而再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后,我發(fā)現(xiàn)“隨便”確實就是“想要”的意思

問起“想要明明可以直接說出來,為什么要說隨便”時,她回答說:“媽媽和奶奶說了,懂事的孩子是不可以主動說想要,哪怕那個東西再喜歡,也要假裝不喜歡,這樣才不會被人議論是個沒禮貌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到這里,我的內心仿佛被揪了一下,硬生生地疼了幾秒

記得小時候爸爸和奶奶也是這樣強調我的,以至于現(xiàn)在長大后,養(yǎng)成了習慣性的討好性格,仿佛沒有按照別人意思去做就會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懂事、很討厭,不被人喜歡...

所以,有了如此般的童年經歷后,我從來不會對兩個女兒說“你必須要...”、或者“不聽話就沒人喜歡你”之類的話

經常說“隨便”二字的孩子呢,實際上也是屬于一種危險的求救信號:不敢釋放內心真正想法,直到形成自卑膽怯性格、活成別人眼中的模樣....

很明顯,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與重視,任由孩子在這種被動、和感受不到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孩子受傷的心靈一旦產生,可能就真的需要一輩子去治愈了

那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經常說“隨便”呢?做好以下幾點,您也可以養(yǎng)出一個有主見、不“隨便”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不要“口是心非”

孩子的選擇哪怕不符合預期,也要多鼓勵

相信嗎?認可是一種智慧,認可更是一種能力

這一點適用于任何關系,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不例外,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和孩子真正構建好的親子關系

可惜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太多的“為你好”去要求孩子,直至親子關系爭執(zhí)不斷,發(fā)展成誰也不待見誰的兩敗俱傷局面

認識一個朋友,她和她的丈夫是親戚介紹相識,兩個人結婚后,日子剛開始也過得蠻不錯的

丈夫體貼周到,婆婆賢惠幫扶,也算是別人眼中羨慕的“嫁得良婿”

可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大家在一起磨合成一家人后,她發(fā)現(xiàn)公婆就是典型的“口是心非”形象

比如,她和丈夫因為某件事征求公婆意見時,當時的回應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我們不管”

可當你真正做決定時,二老又在一邊指手畫腳,這件事安排得不滿意,那件事也做得太差了 ...

特別是教育孩子這件事,朋友經常被攪合得頭暈目眩

就拿養(yǎng)成好習慣這件事來說吧,朋友找婆婆開誠布公商量說:“孩子學習我們也幫不上什么忙,唯一能做的就是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比如,在家里不要給手機玩兒,上學的時候也不要天天給零花錢”

婆婆嘴上答應說:“你們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管好,別人誰管呀,我們才懶得摻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當真正去管教孩子,實施不允許碰手機、早讀晚誦、刷題練題等計劃時,婆婆又經常當孩子面說:

“小孩子貪玩一些怎么了,大人還不是經常抱著手機不放”
“每天做那么多作業(yè)干什么”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fā)光,不在乎能管成什么樣子”

如此,有了老人的撐腰后,朋友的管娃之路就變得困難重重,特別是一說到孩子反感、不愿意的時候就直接甩臉,然后跑到奶奶那里尋求庇佑

而整個家里,就成了朋友一個人當壞人,她也成了孩子眼中的“壞媽媽”

隔輩帶娃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不例外

還認識一個媽媽也是一樣,每次孩子和她說什么時,她的回答都是:“你自己看著辦呀,都那么大了,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什么事情都來問我”

可一旦孩子某件事做得不夠好時,又馬上否定孩子的能力、指責孩子不夠努力

久而久之,孩子為了避免被批評嘮叨就只好把“隨便”二字掛在嘴邊

這些就是所謂的“口是心非”形式,嘴上對孩子說“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可心里還是無法認可,忍不住要去參與打壓

如此,孩子除了說“隨便”,還能怎么辦呢

所以,家庭關系也好、親子關系也罷,好的相處秘訣就是:

“既然給出了自由選擇的權利,那就要擺正旁觀者的身份,哪怕這件事完成得不夠好,也要用積極的語言去給人信心”

我們也要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子女這次沒做好的事情,不代表下一次也做不好,認可才是父母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畢竟,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樣,孩子接下來就會慢慢長成這個樣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不要“習慣性反問”

既然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就要足夠尊重

孩子喜歡說“隨便”,這不是聽話懂事、也不是不想理人的叛逆,而是屬于需求性的求助信號

及時讀懂這一點,我們才能養(yǎng)出一個積極樂觀的“不隨便”孩子

有個朋友,她女兒就是那個經常把“隨便”掛在嘴邊的孩子

平時不管問什么都說“隨便”,大家也羨慕她養(yǎng)了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可朋友并不那樣認為,她告訴我:“哪里聽話懂事了,你看她說隨便的時候,撅著嘴巴,滿臉的不高興,明明就是故意跟我對著干”

聽著這樣的話,我回頭看看女孩,發(fā)現(xiàn)她正在滿臉不服氣地看著她的媽媽

問起為什么總說“隨便”時,女孩舉了一些例子:

有一次,我作業(yè)本找不到了,只是隨口問問她,結果老媽直接聲嘶力竭地質問我:作業(yè)本難道在我的手上嗎?自己的學習用品自己不保護好,指望誰給你收拾呢?

我告訴她,我只是隨便問問而已,她卻依舊喋喋不休地揪著這個問題不放

平時和她溝通也是一樣,明明可以好好說話的一件事,她非要陰陽怪氣地反問回來,讓我說什么?我能說什么呢?我除了說隨便,還能說什么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完這些,我突然想到《智慧人生》里的一句話:“一個家庭里最破壞和諧的主要問題,就是有一個不能好好說話的人”

確實如此,特別是那些喜歡“習慣性反問”的人,一開口說話就會讓對方不舒服

比如,孩子回家和你抱怨說:“哎呀,最近老師布置那么多作業(yè),我能寫得完嗎”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別人都能寫得完,你為什么寫不完,難道問題在老師身上,難道問題在我身上嗎”

在如此疾言厲色的語言緊逼下,孩子哪里還有繼續(xù)溝通的欲望呢

11歲女孩琦琦,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嘴巴根本閑不住的孩子,特別是讀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回家都纏著媽媽嘰嘰喳喳地分享個不停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女孩看起來比以往安靜了不少,和媽媽之間也沒有那么多話題可聊

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這是孩子“長大了”的標志,但一次爭嘴時女孩忍無可忍地質問媽媽:“你就那么討厭我嗎”

媽媽詫異地回答:“我怎么會討厭你呢”

女孩悶悶不樂地問:“那你為什么在外面對誰都喜笑顏開,回到家看到我就立馬變臉,表情那么不耐煩、說話那么刻薄呢”

媽媽解釋:“那是因為你是我閨女,我對你嚴厲一些,也是希望你能成長得更好一些”

女孩情緒很低落,她不相信地繼續(xù)質問:“那你可以和我好好說呀,就像我作業(yè)本找不到了,你明明可以建議我去客廳和書桌上好好找找,為什么非要習慣性反問呢,這樣會讓我覺得你很討厭我、很嫌棄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呀,和孩子講話也是需要講究方式的,好的溝通方式也決定好的溝通質量

比如,當我們覺得孩子叛逆得難以溝通時,不妨把孩子當成一個“小領導”,小領導犯錯時拿優(yōu)點去掩飾缺點,然后讓小領導信心倍漲地繼續(xù)努力,不負期望

孩子也是一樣,一句鼓勵的話永遠比批評指責管用,父母眼中的模樣,也是他們接下來的成長方向與努力的意義

你認可他,他們會更努力,你鼓勵他,他們會更有動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選什么前,先培養(yǎng)孩子做決定的意識和能力

經常聽很多家長嘮叨說:“孩子都那么大了,整個人傻里傻氣,做什么事情一點主見都沒有”

事實上,每一個缺乏主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份“反正我也做不了決定”的惶恐和無知

除了前面提到的“口是心非”、和“習慣性反問”下的無奈、和被迫之外,經常把“隨便”掛在嘴邊的孩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們不知道說什么,只好說隨便”

有一個姐妹,她每天每頓做什么飯,都要征求一下女兒的意見,為的就是讓孩子能自由選擇、得到充足的尊重

可母女倆還是因為每天吃什么飯而經常鬧得不愉快

舉個例子:

早上送女兒去學校的路上,她問女兒:“中午想吃什么飯”

女兒說:“隨便”

中午放學還在路上的時候,女兒也會打電話問她:“媽媽,中午做什么飯”

她回答說:“米飯”

女兒“哦”了一聲,然后繼續(xù)問:“炒的什么菜”

她回答:“菠菜,西紅柿炒雞蛋,還有青椒炒肉絲”

女兒很有可能因為聽到她不喜歡的某道菜,就表現(xiàn)出不開心,無緣無故地帶著生氣口吻說了句“掛了”

對此,蘭媽這個小姐妹每次都氣到無語,女兒走進家門的第一句話也是:“早上不是問了你吃什么飯,你說隨便,既然隨便了,那為什么我現(xiàn)在做的午飯,你又不滿意了?”

女兒說:“我沒有”,然后就咣當一聲關上房門,不理人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記得當時聽說了這件事時,我給姐妹出的主意是:縮小選擇選擇,讓孩子在有限的選擇空間下鍛煉做決定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我們問孩子中午想吃什么時,就可以把“吃什么飯,炒什么菜,改成“米飯和面條,紅燒肉和紅燒排骨,你更喜歡吃哪些”

在有限的米飯面條、紅燒肉和紅燒排骨的有限選擇下,孩子就會根據喜歡進入深度思考,并做出最符合心意的決定

可如果我們直接問孩子“想吃什么”,這個問題就會讓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像煮飯的媽媽們每天做飯前都會因為“吃什么”而煩惱一樣

有限的選擇,再根據喜好做決定,可以有效鍛煉孩子的主見意識,也能讓孩子在做出某個決定之后,一整天保持期待的良好精神面貌

如此,孩子有了需求、有了喜好,也就自然而然成長得積極樂觀、有主見、又有做決定的勇氣和能力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關于孩子經常說“隨便”是一種危險信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