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必看!別讓消費成了信息“裸奔

律師教你如何守護個人信息安全,你以為掃碼點餐、輕松網(wǎng)購只是簡單的日常操作?大錯特錯!其實,你的個人信息可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給大家講個真實案例,北京三中院曾審理過這樣一個案子。有一家餐廳,居然強制顧客掃碼關注公眾號,還要求授權頭像、手機號這些敏感信息,不然就不讓點餐。你說離譜不離譜?這可不是小事,這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最終,法院判決商家刪除非法收集的信息,還得賠償受害者5000元。但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咱們回想一下,去餐廳吃飯,是不是經(jīng)常被告知只能掃碼關注公眾號才能點餐?在網(wǎng)購平臺付款時,“同意隱私協(xié)議”莫名其妙就被默認勾選了。就拿杭州一個音樂教學APP來說,安裝的時候既不明確說明隱私政策,還強制用戶授權獲取手機號碼、定位、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這些非必要權限。一個音樂教學軟件,要我們的定位信息干嘛?這明顯不合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jù)《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條規(guī)定,處理個人信息得有明確合理目的,還得用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商家收集消費者信息,必須得證明這些信息對服務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違法。而且,在被迫情況下勾選“同意”,根本不算真實的意思表示。有些APP更過分,通過技術手段默認勾選隱私協(xié)議,這嚴重侵犯了用戶的知情權。按照《App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拒絕授權就不讓使用核心功能,這可是違法行為。

還有些商家,連人工點餐選項都不提供,這其實也是變相強制獲取消費者信息。面對這些“不授權就無法消費”的霸王條款,咱們可不能忍!我們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

那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呢?教大家?guī)渍小J紫?,線上點餐或者下載APP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商家的隱私政策。這就好比買房要看合同條款,隱私政策是商家對如何收集、使用和保護我們個人信息的說明。要是發(fā)現(xiàn)商家要求提供過多個人信息,或者隱私政策含糊不清,那就得小心了。

其次,如果發(fā)現(xiàn)個人信息被泄露,千萬別慌,馬上固定證據(jù)。比如截圖保留商家頁面、隱私政策、騷擾短信等電子證據(jù),然后撥打12315熱線電話,或者登錄全國12315平臺投訴舉報。要是遇到群體性侵權,還能向檢察機關申請啟動公益訴訟。

最后,一定要勇敢主張損害賠償。根據(jù)《民法典》第1034條,我們可以要求商家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要是商家惡意多次泄露我們的信息,依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還能主張三倍賠償。

在這個數(shù)字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至關重要。今年315,讓我們一起呼吁:掃碼點餐不能變成信息采集的“無底洞”,便捷消費絕不能以隱私泄露為代價。法律賦予我們知情同意權、信息刪除權、損害求償權,學會運用這些法律武器,才能讓我們的消費真正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