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zhuǎn)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qū)的文史現(xiàn)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下合計約700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萬歷癸酉《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于宋顏唐臣,旁有涌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于此。

崇禎《閩書》

有慈濟宮,祀宋吳真君。真君名本,生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不受室,業(yè)醫(y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鏑?;蛭鼩鈬u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愈。于是病人交午來門。本無貴賤,悉為視療。景祐六年卒,聞?wù)叩科?,肖像供奉。屬虜賊猖獗,居民魚驚鳥竄,向本請命,未幾,賊酋喪死,人獲奠居。于是,相與創(chuàng)祠祀之。水旱疾疫,款謁如響。部使以廟額請,賜名慈濟。慶元中,封忠顯侯。開禧三年春夏之交,亢陽為沴,鄰境赤地,連數(shù)百里,獨漳泉有禱,歲乃大熟。會草竊跳梁,漫淫境上,忽觀旗幟之異,洶懼而不敢入邑,人又以轉(zhuǎn)聞,再封英惠侯。于是,東逮莆陽、長樂、建、劍,西被汀潮,以至二廣,舉知尊事。歷宋累封普祐真君?;食罉肥吣辏幕屎蠡既?,白藥不效,一夕夢道人獻方,牽紅線纏乳上灸之,后乳頓瘥。問其居止,對云某所,明遣訪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吳名本,昨出試藥,今未還也。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閩求而知之?;屎篌@異,敕封:恩主昊天醫(y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仍賜龍袍一襲。

崇禎《海澄縣志》

茲地屬同安界為多,與青礁相對,其上亦有吳真君祠,名曰西宮,而青礁曰東宮。泉人乞靈則就西宮,而漳人乃就東宮乞靈,然東宮香火不若西宮為盛。

康熙《海澄縣志

茲地屬同安界為多,與青礁相對。

康熙《漳州府志》

則與清源之南封接壤,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于宋顏唐臣。旁有涌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于此。

乾隆《海澄縣志》

與青礁相對,有吳真人祠,名曰西宮,而青礁曰東宮。泉人乞靈,皆在西宮,故東宮香火不若西宮之盛。以上俱三都。

乾隆《漳州府志》

則與清源之南封接壤,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于宋顏唐臣。旁有涌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于此。

同治《福建通志》

有青礁與白礁東西相對,青屬本邑,白屬同安。

光緒《漳州府志》

則與清源之南封接壤,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于宋顏唐臣。旁有涌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于此。

注曰:白礁,今屬漳州市龍海區(qū),舊屬同安縣。在澄同、漳泉方志中,只有漳州、海澄方面對白礁有專欄描述,甚至在明代以前將之記作三都的一部分,彼時的三都還包括了與白礁相對的紫泥一部分三角洲。而提到白礁,方志幾乎是與保生大帝綁定一起,這也說明白礁慈濟宮影響深遠。另關(guān)于青、白礁東、西宮的說法,按方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明崇禎年間的澄志。澄志作者張燮、謝宗澤、蔡國楨等,是當(dāng)時漳州的文人群體代表,大多曾親自到海滄采風(fēng),所載應(yīng)是可信。

----輿地志·礁----

----輿地志·嶺----

----輿地志·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

Amoynotes

中國·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