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上海市徐匯區(qū)龍華寺三生燈為背景虛構(gòu)創(chuàng)作。
萬歷二十八年春,徐家匯的龍華寺依然香火鼎盛,梵音繞梁,仿佛人間煙火從未侵擾。寺外,幾株垂柳依依,映著碧綠的玉帶河,河畔有個書生擺開書攤,賣的是舊書殘卷和隨手繪制的小幅剪紙。書生名叫沈望舒,雖家境貧寒,卻癡迷于刻紙為樂,尤愛剪仕女圖,傳神靈動,頗受路人青睞。
這一日,沈望舒正全神貫注地雕刻一枚蝴蝶,忽然一陣風(fēng)吹過,掀翻了他的竹筐。他忙不迭去追,卻在河邊撿到了一幅半卷的宣紙——畫中是個身穿大明服飾的少女,簪花凝眸,神情似有不舍。他剛要翻開紙的背面,卻忽聞頭頂傳來一聲輕笑。
"公子這是要帶走我的畫像?"
沈望舒抬頭,看見一個穿淺碧襦裙的少女,正倚在垂柳下。她發(fā)髻間簪著粉色桃花簪,眉眼如畫,嘴角帶笑。他怔住片刻,忙不迭收回手,低聲道:"是...是民女的畫像!"
少女掩口而笑:"我既已入公子畫卷,自當(dāng)歸公子所有。"她走下柳堤,拂袖間竟有幾瓣桃花飄落,悄然落在他攤開的剪紙卷上。
望舒這才看清楚,少女的發(fā)間簪著一朵白玉蘭,散發(fā)著淡淡清香,而他的剪紙中,竟不知何時多了一朵白玉蘭,與眼前的少女一模一樣。
自那天后,少女每日都會出現(xiàn)在柳堤邊,"偶然"撞見書生刻紙。她的名字叫柳如煙,自稱是寄居在龍華古寺附近醫(yī)館的一位孤女。兩人漸熟絡(luò),她最愛聽望舒講刻紙的技法,"為何這蝴蝶的翅膀如此逼真?"又嘆道:"這枝梅花,若能永不凋零就好了。"

一天,她忽然從袖中取出半片桃花形狀的木雕:"我自幼能以木刻傳情。這半片桃花,若能找到另一半,就可以化作一盞不滅的花燈..."望舒接過桃花 數(shù)日后,柳如煙忽然失蹤了。她最后出現(xiàn)的地方是清晨薄霧籠罩的龍華寺前,她說自己要去寺廟為病重的鄰里祈福。但那天之后就再也沒人見過她。 沈望舒每天都會去龍華寺尋找,甚至虔誠地在廟門前跪了一夜。直到第七天清晨,他正對著大殿后的銅香爐虔誠默禱,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木魚聲。他循聲而去,發(fā)現(xiàn)香爐的灰燼中竟漂浮著一朵粉色的桃花瓣,還有一片桃花木的殘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