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發(fā)了第一個微信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動態(tài)總共不超過五十條!并且近三年,沒有發(fā)過一條朋友圈,甚至有以前的朋友留言,給留個句號,我問怎么了?她回答說,以為我的微信不用了,試試能不能發(fā)消息。我說,一直在用,只是從來不發(fā)。

不發(fā)朋友圈,不代表不熱愛生活。相反,每天鞭笞自己讀書,學習,進步,每天鼓勵自己勇敢的嘗試去寫一些東西,并且堅持下去……以前,總是看到有些平臺給話題提示,我對這種提示持反對態(tài)度……同時,那時候讀的書也多,體內那種賦比興蓬勃而來,感覺體內翻滾,源源不斷……

忽然想起《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靈魂叩問——為什么適合小說的素材,總能送到他這個瘸子這里?如果有一天,他的才思枯竭了,寫不出東西了,他能依靠什么技能,繼續(xù)謀生呢?
是體內戾氣太盛,還是最近讀書少,輸入少,感悟少……我能深刻的感覺到自己的敷衍,自己的力不從心。也許,是經歷過又一次升華之前的瓶頸吧。

讀《秦腔》,被賈平凹的文字所震撼。這些年賈平凹先生幾乎保持著一年一部長篇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比如說《浮躁》《廢都》《白夜》《土門》《懷念狼》《秦腔》《高興》《山本》等,相繼問世。這一長串的書目下面意味著什么呢?就是一個人把自己摁在那里,慢慢寫,慢慢熬。寫作,是作者用文字在探索生命真相,在平凡的生活中激蕩出不平凡的浪花。

雖然不發(fā)朋友圈,但是我經常在朋友圈中尋找靈感。就這樣躲在屏幕后面,冷眼旁觀著眾生百態(tài),悲歡離合。雖然出現(xiàn)在朋友圈的不一定是最真實的那個她,可是這就是眾生相的一部分。有個朋友的文字非常的樸實,他每天記錄的就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他租房子住,每天工作,吃飯,讀書,逛商場……簡單的生活,用靈性的文字一點一滴的呈現(xiàn)出來。也許,這就是一個生命的意義。

發(fā)小在學校任教了。她經常分享校園里孩子的故事,老師的故事,還有她家里的故事。雖然文字在落筆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心思的本來面目,可是,文字中,卻飽含了作者的抗爭與力量。
寫一點東西,比刷短視頻,比玩游戲強。
堅持寫一些東西,總有一天會見天地,見眾生,從而照見自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