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一厘米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3月17日,恒基兆業(yè)地產官網發(fā)布消息稱,“恒基兆業(yè)地產有限公司沉痛宣布集團創(chuàng)辦人李兆基大紫荊勛賢,痛于今天黃昏,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與世長辭,積閏享壽九十七歲。”

李兆基,是香港四大家族一代創(chuàng)始人,被人們稱為“地產大亨”“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從五金貿易做到地產大亨,他一手緊握兩個千億帝國,市值總和超過5000億港元。

他也是至今為止于全球財富排行中站位最高的華人企業(yè)家,在1995、1996、199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連續(xù)三年成為華人首富、亞洲首富,并居全球第四的高位。
90歲宣布退休后,李兆基的財富神話依然耀眼,不僅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亞洲首富,在202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單中,他更以2277億港元的身家位居第二。

他的一生,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業(yè)傳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6歲進金鋪,15歲掌家族生意

不同于很多富豪的白手起家,李兆基算是“富二代”開局。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稱“四叔”。

1928年,李兆基出生于廣東省順德市的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經營著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商鋪,主營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6歲時,李兆基便被他父親安排進家里的商鋪學習做生意。12歲時,他已經熟練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術及知識。15歲時,便出任兩家商鋪的頭柜。

小小年紀的他,是當時順德無人不知的神童,被街坊稱作“黃金奇才”。

在管理店鋪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兆基發(fā)現店里的煉金師傅在悄悄“偷金”,于是他告訴父親,建議父親警告這個人。

但父親卻讓他不要再講,這件事他早就知道,但那個師傅掌握了核心技術,得罪不起只能忍氣吞聲。

李兆基沒有反駁父親,而是和煉金師傅套近乎,暗地里學習他的手藝,沒過多久就學會了他的技術。

當煉金師傅又一次伸手時,他決定不再沉默。煉金師傅果然以不干了要挾他,他則說這樣最好,因為你會的我已經都會了。

所以,后來李兆基總是和向他請教生意經的人強調,如果你不是做董事長,當甩手掌柜,而是做總經理,當CEO,你自己一定要非常懂你做的這門事,而且掌握里面核心的東西。

管理商鋪期間正值抗戰(zhàn)時期,貨幣貶值像坐過山車,李兆基悟出一個道理——黃金和土地才是硬通貨。

這也為他后來在香港的打拼打下認知基礎。

二、從1000港元到亞洲首富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帶著1000港元只身前往香港,開始了創(chuàng)建自己的商業(yè)帝國之路。

剛到香港,他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在幾間銀鋪掛單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

他在中環(huán)永隆銀行大樓設立“黃金交易廳”,首創(chuàng)“現貨+期貨”對沖模式,日交易量一度占全港三成。

在市場波動中,他發(fā)現了獨特的套利模式——利用港幣與美元的匯率差,通過精準的時間差操作,使資金實現指數級增值。這種金融嗅覺,使他在短短幾年內積累起香港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

然而,真正讓李兆基躍升為資本大鱷的,是他對土地價值的獨特理解。

1958年,香港樓市迎來轉折點。當時全港擠著50萬人口,但能蓋房子的地不到20%。

"金融是賺快錢,地產才能成就基業(yè)。"

30歲的李兆基嗅到這一機會,拉上郭得勝、馮景禧等7人成立永業(yè)公司,搞起了房地產。公司開辦后,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均銷售一空。

到了1963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德勝將公司重組,成立了新鴻基企業(yè)有限公司,其中郭德勝出任主席,持股40%;李兆基出任副主席兼總經理,持股30%。

涉足地產的過程中,這位“黃金奇才”的才華進一步顯現。圖紙設計、買地、銷售,都是由李兆基負責,他對于各種地產設計圖十分敏感,過目就能判斷出圖紙的設計是否合理,令手下名校出身的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他還創(chuàng)造出“分層銷售+分期付款”(即按揭)的辦法建樓賣樓,顛覆了香港地產市場的傳統(tǒng)模式。買房不再是富人的專屬,而是普通港人可以負擔的投資選擇。

短時間內新鴻基就在地產界嶄露頭角,獲利頗豐。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也被業(yè)界稱為“三劍俠”。

從左到右依次為,馮景禧、郭得勝、李兆基,攝于新鴻基公司開幕酒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左到右依次為,馮景禧、郭得勝、李兆基,攝于新鴻基公司開幕酒會

1972年,新鴻基成功上市。李兆基選擇和平分手,拿著公司派發(fā)的5000萬港元資產成立了恒基兆業(yè)有限公司,由此開啟了屬于李兆基的輝煌時代。

1981年,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將恒基兆業(yè)推上市,一舉集資10億港幣。

后來,李兆基開始將目光瞄準大陸市場,他首先投資參與了廣東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的項目,之后又完成了以耗資33億人民幣的北京恒基中心為代表的一批投資項目。

1988年,恒基兆業(yè)地產公司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yè),將之改名為恒基兆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

當霍英東發(fā)明“賣樓花”時,李兆基已經構建出更精密的“土地價值裂變公式”:通過收購新界農地,再換取市區(qū)地皮,他將每平方呎的成本壓縮至市價的五分之一。

這種“空間套利”模式,成為恒基兆業(yè)早期擴張的核心引擎。相比于單純的住宅開發(fā),他更關注土地的資本化運作,他不只是蓋房子,而是在打造一個完整的商業(yè)生態(tài)。
在香港,恒基兆業(yè)很少參加政府的土地拍賣,但總有辦法買到地盤,而且質優(yōu)價廉。李兆基的方法有二。

第一是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當年,港府征收新界的農用地作發(fā)展用途,是先用換地權益書向農民們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撥付時才與其交換。

李兆基就以現金購入他們持有的換地權益書,既受歡迎,又價錢便宜。

等政府一宣布開發(fā)計劃,他買得的大量權益書就會變成可發(fā)展的地皮。

第二是購地辦法——舊樓改建。買下黃金地帶的舊樓,在舊地蓋新樓。

這種辦法一舉多得,發(fā)展商得利、市容煥新、舊業(yè)主套現、政府增加稅收,但十分辛苦,因為單獨收購一個小物業(yè)(如一個住戶)并不能支持一個地產項目的發(fā)展計劃,所以恒基兆業(yè)還練出一個絕活——并樓。

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yè)主收購物業(yè),湊零為整,得來土地。為了收到舊樓,他布下天羅地網,除面向本港外,還到在港留有物業(yè)的僑民移居地找樓買。

并樓極其艱辛復雜,一個業(yè)主不賣就會滿盤皆輸,但恒基兆業(yè)卻對此情有獨鐘,幾十年來,并樓無數。

關于此,李兆基有句名言:“寸土必爭”,傳播四方。

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判李兆基與郭得勝、鄭裕彤等人時,曾有這樣的評語:新鴻基地產穩(wěn)健有為;新世界發(fā)展勇氣逼人;恒基兆業(yè)則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同時,李兆基首創(chuàng)“貨如輪轉”模式,要求地產項目從拿地到銷售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使資金周轉率較行業(yè)平均水平提高40%。這一模式,直到今天,還被開發(fā)商模仿使用。

1984年《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署后,市場對香港前景普遍悲觀,地產商集體觀望,而李兆基卻反向操作,以2.5億港元抄底尖沙咀廣東道地塊,建成“香港國際廣場”。

這個后來年租金超過15億港元的商業(yè)地標,完美驗證了他“危機中的黃金分割點”理論——當市場恐慌度達到67%時,資產價格往往觸底。

隨后幾年間,恒基地產發(fā)展迅速,到1996年,恒基地產的市值已經漲到了1325億港元。李兆基的身家也水漲船高。1996年和1997年,他連續(xù)兩年拿下亞洲首富寶座。

三、從地產大亨到“亞洲股神”

除了地產大亨的名號,李兆基還被人稱為“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

進入21世紀后,李兆基逐漸淡出香港的地產行業(yè),轉向資本市場。

關于投資,他有一套“一元變八元”的過三關理論:“我有一個理想叫‘穿云箭、過三關’。第一關是以一博二,第二關是二博四,第三關是四博八?!?/p>

所謂“過三關”,李兆基在上世紀90年初初就已經積極部署。他先買日本債券,成功令資金翻一番。

隨后他將賺到的兩份資金,投資來港上市的中國人壽、中國石油、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碧桂園等公司,之后這些中資企業(yè)股價大漲,李兆基大賺一筆。

李兆基時常公開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他說希望有錢大家一起賺。

2007年6月,李兆基呼吁投資者在恒生指數達22000點便要“小心點”,減持手上的股票。股民表示不解,因為這個時候的香港股市非?;馃?,飆升勢頭極為迅猛。

果然,到了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香港股市應聲墜落,一舉跌破20000點。這個時候,李兆基又發(fā)聲:機會來了,趕緊入市,年底能破25000,結果僅僅一個月之后,港股便收復失地。

2007年10月,李兆基建議投資者拋售美國和日本股票,加注中資股票,并預測2008年恒指能突破30000點。11月初這一預測提前完成目標。

11月18日,李兆基對著媒體記者又再發(fā)話:內地可能于未來數日再推出宏觀經濟調控措施,數天港股將會很波動,跌幅較大,投資者要小心,小心。果然,恒生指數11月19日下跌1136點。由此,李兆基“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聲鵲起。

當被問到投資有何秘訣時,李兆基的回答是:多聽,多問,多思考。

他說,他經常與全球財經業(yè)人士見面,了解他們如何投資,聽聽他們的意見。

“你如果聰明及有眼光,問一便會知二。當你收集十幾二十人的意見后,再憑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斷,獨立做決定,也許你會比他們更懂得投資?!?/strong>

不過,“股神”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在2007年底,李兆基曾經預言,恒指會重上30000點,但是后來2008年金融風暴來了。

自此李兆基就決定封口,不再做“股市評論員”,還請媒體不要叫他股神,不要再問他恒指走勢。他說:“我是冒牌的,名牌的股神是巴菲特?!?/p>

在接受采訪時,他一度以粵諺“水瓜打狗,唔見一截”來形容金融風暴中自己的損失狀況。

晚年間,李兆基的投資哲學從“磚頭保值”轉向“數字煉金”。他通過設立離岸信托,將4000億資產納入“李氏資本拓撲網絡”,利用開曼群島、BVI的16層控股架構,實現稅務優(yōu)化與風險隔離。

同時,他還布局虛擬資產領域,2019年,他牽頭投資區(qū)塊鏈支付公司,在數碼港設立金融科技實驗室,探索WEB3.0時代的虛擬地產交易協(xié)議。

這種“物理-數字”雙螺旋結構,讓恒基系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仍保持4.8%的凈資產收益率,遠超香港地產同行。

不過作為超級富豪,李兆基有自己的一套財富觀。在他看來,最幸福的,應該是那些擁有幾千萬,做著自己得心應手的事,而且還能家庭幸福,暖意融融的人。

李兆基共有5個兒女,包括3個女兒和2個兒子。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更是一位擅長家族治理的戰(zhàn)略家。

早在1993年,李兆基就開始布局恒基的家族治理結構。他將地產、能源、投資三大板塊分配給兒子李家杰、李家誠及職業(yè)經理人團隊,形成“家族控制+專業(yè)運營”的混合治理結構。

同時,他設立“恒基創(chuàng)新委員會”,強制要求每年利潤的3%投入元宇宙、新能源等前沿領域,以確保家族企業(yè)不會陷入技術惰性和產業(yè)老化。

2019年,91歲的李兆基宣布退休。

2020年恒基兆業(yè)完成從“個人威權”到“制度治理”的轉型,家族信托持股比例被精準控制在52.3%,既保證了家族對企業(yè)的長期控制,又避免了過度集權帶來的治理僵化。

四、身家千億,臥室卻只有床和衣柜

盡管李兆基擁有千億身家,但他的日常生活卻異常簡樸。

一定要懂得勤儉,是李兆基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忠告。他有句名言:“細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p>

意思是,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艱苦奮斗,不能把時間及金錢用在吃喝應酬上。
他平時幾乎都是穿西裝、打領帶,而且尤其愛打紅領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報道,以前的“四叔”對于穿著極其不講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他都是習慣穿舊衣。

他的舊衣一穿就是幾十年,而且連皮鞋幾十年里都沒換過款式,都是巴利出的沒有鞋帶的懶人款,因為省時省力。

據說1980年恒基兆業(yè)完成一批投資項目后,當時的李兆基因為穿衣寒酸受到好友蕭經岳提醒:“四哥,別怪我坦率,衣著也代表集團形象”。

從那之后,李兆基囑咐秘書要找好的裁縫,給自己訂購新的西裝。

除了穿衣,很多地產大佬都有不少壕車,不過李兆基的座駕卻比較少,有網友爆料他的日常座駕是一輛寶馬7系,價值約不到200萬。

住的方面,李兆基有名的豪宅之一是香港麥當奴道36號惠苑的頂層復式別墅,別墅的名字叫“Eva court”,是李兆基前妻劉惠娟的英文名。

這套別墅空間非常寬闊,連空中花園共有4層,每層就有500呎(約166平方米)。另外,在別墅的天臺上還設有私家泳池、按摩房等,各種設備一應俱全。

據悉,這個房子李兆基曾住過30年,而且這套房子還是他向自己公司恒基地產租的,每月租金就達45萬人民幣。

不過,曾有港媒報道指出,他在惠苑的睡房僅約200平方英尺(約18.58平方米),僅夠擺放一張床與一個衣柜。

他最常逗留的書房裝飾也十分樸實,梁鳳儀執(zhí)筆的《李兆基博士傳記》中這樣寫道:“李兆基坐在書桌旁,埋首在文件與圖則之中,抬起頭來,透過面前一大排的玻璃窗,看到美麗絕倫的香江景色。”

提到小睡房,這位千億富豪曾說:“我不是曾為很多很多小家庭設計過只有幾十平方米的房間嗎?”

五、熱心公益,重視教育

除了醉心事業(yè),李兆基對公益也十分熱忱。

1982年,李兆基創(chuàng)立了培華教育基金,并捐贈過多個大型培訓項目,如“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及“溫暖工程百萬農民及萬名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計劃”,并獲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任命為港事顧問。

他曾說:“做生意要講良心,賺了錢也要回饋社會?!倍嗄陙恚ㄟ^基金會捐資教育、醫(yī)療,甚至在汶川地震時豪捐4億多,踐行著企業(yè)家的社會責任。

國務院僑辦曾刊文指出,李兆基先生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待人誠懇,慈善為懷,素具愛國愛鄉(xiāng)、熱愛公益的熱忱。2007年,李兆基還獲廣東省政府授予的“南粵慈善家”稱號。

2011年,清華大學百周年校慶,李兆基向清華捐款三億元興建“李兆基科技大樓”。

中新網當年報道,時任國務委員,并且是清華校友的劉延東當時贊揚李兆基一直心系教育事業(yè),多年來捐款支持清華、北京大學等頂尖大學,又希望新大樓應用最先進的環(huán)保技術,“成為全中國節(jié)能減排的典范與標桿”。

2023年,李兆基基金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2000萬元,支援京津冀及東北地區(qū)防汛搶險及賑災工作,還曾為河南水災捐款1500萬元。

他主張做公益與做生意一樣,“出一分錢,要有十分收獲”,運用杠桿原理惠及更多人,因此他的慈善捐贈特別重視教育。

李兆基接受訪問時形容,教育事業(yè)是長遠投資,“選得好,選得正確,收效與回報就會很大”。

他形容“培華教育基金”是一生做得最好的慈善事業(yè),“培訓120萬名農民,他們培訓后個個都找到職業(yè),以一家三口計算,等于間接令340萬人受惠;如果我們培訓到200萬人,受惠人數差不多相等全港人口,以我一人之力幫到那么多人,很正確,很值得自豪,心也可以很安樂?!?/p>

李兆基熱愛家鄉(xiāng),常言“順德是哺育我成長的故鄉(xiāng)”“支持家鄉(xiāng)建設是我多年的心愿”。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李兆基便率先捐資180萬元擴建順德區(qū)華僑中學;1980年,又捐贈310萬港元興建順德醫(yī)院;1991年,捐贈500萬港元助建順德體育中心;更于1993至1994年間共捐資8000萬元人民幣興建李兆基中學(前身為順德華僑中學)。

對于李兆基的辭世,不少網友發(fā)文對其表示哀悼。

有網友稱,上高中時,記得有個叫李兆基的香港人資助貴州幾百名高中學生,自己當時拿了2000元,一直想寫封信感謝,但學校一直都沒有給大家詳細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至今想來,仍有虧欠,只是這些年也資助了一些人,就當薪火相傳。

還有網友稱,自己在他公司旗下的廣州恒基干,李老對員工很好,工資待遇福利都不錯,去他公司就買五險一金,算有良心的人。

由于李兆基對教育及社會的杰出貢獻,2007年,他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頒授了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李兆基在上世紀90年代曾接連成為廣東省順德市(現佛山市順德區(qū))、廣州市和佛山市的“榮譽市民”,這是他所珍視的另一種表彰。

六、結語

縱觀李兆基的一生,叱咤江湖七十幾年,一手打造兩個“千億帝國”,沒有丑聞緋聞,日常也總是衣著簡樸,在浮華的富豪圈里仿佛是“另類”風景。

李兆基相信“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新鴻基的郭炳湘常在人前誠懇地說:“與四叔合伙做生意最放心,因為他公道正義,從不會占人便宜。”

梁振英曾說過:“人人都以為在香港從事地產極容易發(fā)達,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我見過不知多少地產商失敗的個案。李兆基一定有令人敬佩的成功因素?!?/p>

香港議員李業(yè)廣最佩服李兆基的一點是:“我認識李兆基幾十年,從沒有見過他決策錯誤?!?br/>

他的傳記作者梁鳳儀曾問:“你最喜歡什么?最恐懼什么?最希望什么?”李兆基答:“最喜歡與兒女、好友共敘,最怕成為公眾人物。最希望香港持續(xù)繁榮,中國日有進步,我自己身體健康?!?/strong>

早年,李兆基還曾袒露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可以,他愿意用九成九的身家,即超過一千億元的財富,換取三十年青春。

他說,他留10億已經足夠享受一切了,如果能用1000多億換30年青春,那會很劃算。

可惜,寸金難買寸光陰,1000億也是。

懷念這位曾經的亞洲首富。

參考文獻:[1]. 97歲亞洲前首富去世!西裝幾十年不換,離婚40年不娶,獎勵兒媳徐子淇超大方…,商務范

[2]. 李兆基傳奇一生:帶1000塊錢闖香港 為次子取名李家誠,網易新聞客戶端

排版| 椰子| 微瀾輪值主編| 夏昆